“电车 = 自燃”、“靠补贴活”?新能源车那些可笑的误解该停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3 18:05 1

摘要:“看到电动自行车自燃,就认定电动汽车也会烧;刷到几条新能源车事故视频,就觉得电车天天在爆燃;以为燃油车从不会起火,还坚信新能源车靠补贴才活下来……”近期,一篇驳斥新能源车自燃谣言的文章遭遇大量围攻,评论区里过半言论充满对新能源汽车的无知误解,这些看似荒唐的观点

“看到电动自行车自燃,就认定电动汽车也会烧;刷到几条新能源车事故视频,就觉得电车天天在爆燃;以为燃油车从不会起火,还坚信新能源车靠补贴才活下来……”近期,一篇驳斥新能源车自燃谣言的文章遭遇大量围攻,评论区里过半言论充满对新能源汽车的无知误解,这些看似荒唐的观点,却在不断发酵中扭曲着公众对新能源车的认知。

这些误解的背后,是对汽车技术的“零认知”和信息获取的“单一化”。最典型的莫过于把电动自行车电池和电动汽车电池混为一谈——前者多为铅酸或低端锂电池,缺乏严格的热管理系统;而后者普遍采用三元锂或磷酸铁锂电池,搭配多重防护结构,像比亚迪刀片电池、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等,都经过穿刺、挤压、高温等严苛测试,自燃概率远低于电动自行车。可在不少人眼里,“都是电池”就等于“都会自燃”,这种简单粗暴的归类,完全忽略了汽车电池的技术升级。

还有人被“片面信息”裹挟,陷入“非黑即白”的判断。网上偶尔流出新能源车15秒爆燃的视频,就认定所有电车都如此危险,却看不到这些视频大多是极端碰撞后的个案,且未提及燃油车同样存在碰撞起火风险——事实上,根据应急管理部数据,燃油车因线路老化、油路泄漏等引发的自燃案例,每年远多于新能源车。更荒诞的是,有人觉得“网上看不到燃油车自燃消息,就等于燃油车不会自燃”,却没意识到,部分平台更倾向于传播“新能源车事故”这类有话题性的内容,而非燃油车的常规故障,这种信息差让误解越积越深。

关于“车门打不开”的争议,更是暴露了认知偏差。曾有一例新能源车严重事故后车门无法开启的新闻引发热议,不少人就此断言“所有新能源车事故都打不开车门”,却不知道绝大多数新能源车配备了机械应急开门装置,且行业新规已明确要求车门必须保留机械释放功能;反观燃油车,很多车型在碰撞后会因电路故障导致中控锁失效,车外同样难以开启,只是这类新闻很少被放大。这种“双标”式评判,让新能源车平白背负了更多骂名。

至于“新能源车靠补贴才存活”的说法,更是与当下市场现状脱节。如今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早已进入“去补贴化”阶段,2023年国家就已终止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而比亚迪、吉利、小米等车企的新能源车销量仍持续增长,靠的是技术突破带来的产品力提升——比如续航突破1000公里、快充10分钟补能400公里、智能驾驶功能普及等。补贴早已不是新能源车的“救命稻草”,反倒是技术创新让它们在与燃油车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这些可笑的误解,不仅误导了消费者,也给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蒙上阴影。一方面,黑公关和水军利用公众的无知,刻意放大新能源车的负面案例,制造恐慌情绪;另一方面,部分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随手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成为谣言的“传声筒”。要改变这种现状,既需要行业加强技术科普,用数据和事实打破谣言——比如公开电池安全测试过程、公布自燃率对比数据;也需要公众提升信息辨别能力,不被片面信息带节奏,客观看待新能源车的进步与不足。

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升级的必然方向,它或许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但绝不该被无知的误解“妖魔化”。当我们抛开偏见,用理性和科学的眼光看待它时,才能真正看清技术发展的趋势,而不是被可笑的谣言牵着鼻子走。

来源:湖北台汽车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