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SIVGA新推出的“鹏”(售价3000元左右),在今年上半年“中国国际耳机展优秀HIFI音频奖”中,拿到中高端(1000-4000 元区间)有线头戴耳机银奖。
SIVGA新推出的“鹏”(售价3000元左右),在今年上半年“中国国际耳机展优秀HIFI音频奖”中,拿到中高端(1000-4000 元区间)有线头戴耳机银奖。
值得一提的是,它是该价位区间8个获奖型号中唯一的“封闭式头戴”,而且有着此类耳机中罕见的340欧高阻抗!堪称2025年4000元内封闭式头戴耳机之王。
我前不久在深圳音频展听过它,当时是插在索尼ZX706(平衡口)上,感觉它声音既厚实,又顺滑,很像开放式头戴耳机。这种松弛、舒展的听感,丝毫不亚于甚至隐约有超过我听过的几款比之贵许多的日本高档封闭式耳机,如Fostex那几款。
“鹏”采用50mm动圈驱动器,相对于常见的30mm、40mm直径,它这个算是头戴动圈耳机中较大的。另外,膜片上加装了特制的铜环稳定系统,用以降低失真,提升音质。
其振膜材质比较特别,由复合蓝宝石球顶和进口液晶聚合物悬边组合而成,这种材料组合理应会有不俗的密度和分离度。至于液晶聚合物单独用于悬边,推测是为了优化低频瞬态和中下盘凝聚力,进而提升整体的清爽感。
上图为拆掉耳垫后,露出的振膜。可见中央球顶区域漂亮的蓝宝石镀层,还有外围的淡金色的LCP(液晶聚合物)悬边。
末尾是竞品对比和单品音质评析。
EHA(CIHE EXCELLENT HIFI AUDIO AWARDS),即中国国际耳机展优秀HIFI音频奖,它是由中国国际耳机展组委会主办,中国电子音响行业协会耳机分会指导评选,是国内音频领域具备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专业奖项之一。
经查询,EHA 大奖的评选体系与协会的技术规范深度绑定,评审团由协会耳机分会的专业人员组成,采用「主客观双重评价标准」:
客观指标:参考协会《高保真音频产品技术规范》(CPHA),检测总谐波失真、信噪比等核心参数;
主观评价:通过「单盲双听比较六向法」对高频延展性、声场宽度等 15 个子项打分,测试时需隐藏品牌标识并切换参考器材,确保公正性。
这种评审机制与协会旗下另一权威认证「金耳朵选择」(CGEC)的评测逻辑一致。
近几年SIVGA的收纳包变好看了,不论皮质,还是轮廓设计,都看着更高级。
老传统,包内附送了1个很文艺范的棉布袋、1个6.3转3.5转接头、1条平衡插头的6N级别OCC耳机连接线以及一条4.4转3.5的短线。
幽暗的迷人木碗。
顶部为双层头梁设计,外侧不锈钢,内侧压带为小羊皮。小羊皮表层有SIVGA标识,但这个浮雕感的印迹压得不够清晰,不知是否是个例。
整只耳机300多克,在全包耳式耳机中,算是常规重量,也就是不重,佩戴半小时没有源自头戴和耳朵背面的压痛感,久戴感受优秀,不论是否戴眼镜。
耳罩材质为非洲斑马木,触感光滑,色泽漂亮,造型非“圆”,而是比较椭圆的感觉。
耳机可换线,双边引线,与耳机端接驳的是两段式3.5mm直径的TS插头。
外侧头梁不锈钢,侧面的耳罩支架以及线身上的小配件都是CNC铝合金(枪灰色处理)。
整体外观很有感觉,枪灰色与木碗的搭配也挺和谐。
拿在手上不断的摆弄,发现它柔韧性也相当不错,感觉很难坏掉。
鹏的耳罩腔体顶部有设计声学泄压孔,若音量开较大,可能会打扰到身边的人,但比起于开放式头戴耳机,它这种声音外泄的响度,我觉得还是很低的,可以接受。
耳垫的材质(两种混合)、起伏和厚度都很讲究,可以很好的密封和固定于头部。耳垫内的轮廓贴近人耳形状,内部空间不算小,感觉是可以容纳更大的耳朵。我本人耳型适中。
阻抗:340±15%Ω,灵敏度:102±3�(官方未标注单位,推测是mW)。是个高阻中高敏的耳机。
搭配索尼ZX706的4.4耳机孔,对比同样高阻中高灵敏度的森海塞尔HD800S,发现还是SIVGA鹏更饱满,也更响亮一些。但内心深处还是觉得它更适合搭配一些更高输出功率的国砖、小尾巴、台式机等等。
与我手里的某款台式设备搭配,感觉“鹏”的潜力不小,其密度感和分析力有较大的令人探索的欲望。相对于常见的中高端便携前端,此时的音质会更具权威感。尤其是听一些大动态的音乐作品。但从古典音乐角度,给它专门配个独立的优质耳放会更给力。
小结:购买这款头戴耳机的朋友,前端的耳放部分还是需要下点功夫的。
以下是单品品鉴和与竞品的横向PK。
整体音色:中性、柔和、略暖、恬淡,很宽松。有一种温和的高解析感。
有很不错的不同于开放式均衡型头戴耳机的声场,中频相对突出了点。
全频自然度、顺滑度、饱满度、中正感都很好,相当耐听,中频音色与森海塞尔HD490 Pro有相似,是一种较为直白、顺滑的味道。
鉴于封闭式设计和略偏中频的频响特性,它能给出不小的“声场”,这让我完全没想到。而这也是我认为它值这个价的底气!
简单说,“鹏”是既能够饱满的呈现中频,同时又能把声场的高、深和宽给拉出来。也许中频细节的体积相对显得大了点,但这却并不妨碍其余频域主体的完全舒展,这是它比较牛的地方。
核心频域结像很扎实,主体乐器和人声距离感较近,齿音有被控制,气声边缘柔和,厚实度高,锐利度适中。声音不空旷,不薄,不冷,亲切稳健。
高音形态舒展,亮度刚刚好,细节较丰富,衰减够自然,听感很舒适。但如果你热衷亮丽的高音,那它这种高音也可能在你看来,会略暗了点。
低频,特别是60Hz到200Hz区间,有恰到好处的HIFI级的量感承托,绝大多数音乐都能从容应对,但面对某些需要极低频渲染轰鸣感的音乐,“鹏”在这块的轻微亏欠也会让人感到少了些钻心感,这算是它的缺憾吧。
如果你手里有SIVGA多年前发售的M200平头塞(300元),那么你可以把“鹏”视为M200中频音色延续,中频密度、结像体积、高频、低频量感的优化升级。如果你有初耳PURE(499元),那么你也可以联想,“鹏”是这“PURE”适度衰减低频的味道。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大致听感上的类比,实际这两类东西很难放一起谈。
SIVGA鹏在中频部分(中心频率450Hz)有个封闭式头戴耳机常见的凹陷。从全频视角观察,这个凹陷不论幅度还是频宽都没有太过分,算是比较好的取得了与低频和高频的平衡。
另外,感知低频初始下潜威力的60Hz也完全够耳朵体验“微轰”的。不过,如若还能再优化,极低频还是可以再增加一点。
中高频2k到3kHz有轻微凸起,相对于全频的克制型调音思路,这些小“峰”可以适度提升亮度,祛除头中效应、优化中下盘解析。
4kHz附近轻微凹陷,这也是不少封闭头戴耳机常见的现象,它会降低声音硬度,提升耐听和柔顺度。
5k到6kHz合理的凸起,可优化器乐的鲜活感和微弱高频信息的明晰度。10kHz往后,极高频的充盈会提供空气感,能扩展声场,利于微弱信息的进一步呈现,也利好多器乐演奏作品或LIVE型音乐的临场氛围。
小结:克制而温和的频响调节,让SIVGA鹏的音色变得结实、耐听、清爽。
对比HIFIMAN SUNDARA-C(封闭式):两者的曲线有着相近的轮廓和调音逻辑。但鹏的全频透明度、自然度却优于它不少。此外,“鹏”温和、饱满的声音风格,以及建立在中频基础上的宏伟场景规模,也能让它很好的包容一些较大编制或复杂编曲的音乐作品。而相对的,SUNDARA-C的低频就显得偏多,中频也有被挤压的轻微形变。细看其频响曲线,sundara -c中频450到850Hz基本都是凹陷状,这影响了其核心频域细节形态的舒展和挺拔。而好于“鹏”的是,它极低频水准在线,下盘相对更坚韧。不过从全频调音(整体听感角度)来看,由于其中频衰减横跨频域太多,这让原本只负责下潜深度的极低频,最终却成了整体闷厚的“元凶”。总之,失衡。
对比FIIO FT1(封闭式):“鹏”的自然度、中正感、核心频域主体结像的扎实度都更优,它通过适度削弱极低频,换来高饱满度,高保真度的其余频域,也算是调音战略上的智慧考虑。至于FT1,它优的地方是高频亮度更高,低频还有明显隆起,这让它更容易激发出一些流行音乐的爽感和大音量下的通透性。但严格来说,其低频相对一些科学的偏好曲线,还是偏多了点,此外5kHz增益也偏多,这种染色和细微的结像畸变对于追求“宁静致远”、“严肃严谨”的音乐爱好者来说,会欠缺真实性。
对比水月雨PARA II(开放式):频响层面,“鹏”的极低频和高频亮度相对来说,轻微欠缺了点能量。听感上,PARA II会更显中性,但音色的“柔”、“顺”感,以及核心频域主体的饱满度与亲和感,这些却都是“鹏”给的更到位。所以简单说,就是PARA II的均衡感和空间纵深会更优一点,但音色相对会比较干。反观“鹏”,它的润泽感更优,且更注重人声、乐器基频的厚实度、密度感和悦耳性。总体上,我认为它是基于高原度度的基准,巧妙融入了些许“音乐性”,而这在封闭式头戴耳机中,也是比较稀缺的。
——
以上。
来源:大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