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DiR 细胞膜荧光探针(近红外)是一个亲脂性、近红外荧光长链碳花青染料,常用于标记细胞质膜。DiR 细胞膜荧光探针(近红外) 的两个 18-碳链插入到细胞膜,从而进行特定的、稳定的细胞染色,几乎不会发生细胞间的染料转移。
DiR 细胞膜荧光探针(近红外)是一个亲脂性、近红外荧光长链碳花青染料,常用于标记细胞质膜。DiR 细胞膜荧光探针(近红外) 的两个 18-碳链插入到细胞膜,从而进行特定的、稳定的细胞染色,几乎不会发生细胞间的染料转移。
在固定透化(室温下用 0.1% TritonX-100 透化)后,可以很好地用 DiR 细胞膜荧光探针(近红外) 进行质膜染色,也可以在DiR 细胞膜荧光探针(近红外) 染色后可进行多聚甲醛(不可使用甲醇等其他试剂)的固定,但不建议在染色后进行透化。
DiR 细胞膜荧光探针(近红外)和其他细胞膜荧光染料如 DiI(橙色荧光),DiO(绿色荧光),DiD(红色荧光)配合使用,为多色成像和流式细胞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以每次使用 100 μL 染色工作液,染色工作液浓度 5 μM 计算,5 mg 配置为工作液大概可以用 9867 次。
一、近红外荧光的核心优势:低干扰、高穿透
极致低背景,信噪比突破新高
DiR 的激发 / 发射波长约 748/780 nm,属于近红外光谱区(700-900 nm)。此波段下,生物组织(如皮肤、肌肉、器官)的自发荧光几乎为零(仅为绿色荧光的 1/1000 以下),且血液、色素(如血红蛋白、黑素)的吸收干扰极小,在复杂样本(如肿瘤组织、肝脏切片、活体小鼠)中,信噪比可达 50:1 以上,远超 DiD(红色,25:1)、DiI(橙红色,15:1)。
即使在富含脂褐素的衰老细胞、含叶绿素的植物组织或高 autofluorescence 的炎症样本中,仍能清晰捕捉细胞膜信号,无背景掩盖问题。
超强组织穿透,适配深层成像
近红外光在生物组织中的散射和吸收是所有荧光波段中最低的,DiR 的穿透深度可达 1-3 mm(DiD 约 60-100 μm,DiI 约 30-50 μm),可穿透小鼠皮肤、肌肉层,直接观察体内器官(如肝脏、肺部)或肿瘤内部的细胞膜分布,无需解剖样本即可获取深层细胞信息。
适配活体成像系统(如 IVIS、小动物 CT 荧光联用仪),可实现动态追踪(如肿瘤细胞在体内的迁移、干细胞向损伤器官的归巢),避免传统切片成像的时空局限性。
二、细胞膜标记的高稳定性与低毒性
双疏水长链锚定,膜结合超持久
DiR 分子含两条 C18 饱和疏水长链,可深度嵌入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形成极其稳定的 “膜 - 染料” 复合物,内吞率极低(<0.1%/ 小时,为 DiD 的 1/5),荧光信号可在活细胞中维持 96-120 小时(5 天),即使细胞经历 5-6 次分裂,子细胞仍能保持均匀的近红外荧光,无信号丢失或衰减。
标记后仅分布于细胞膜,无胞质或细胞器渗漏,即使在细胞凋亡早期(膜结构尚未破损),仍能维持完整的膜荧光环,可用于区分凋亡与坏死的早期膜形态差异。
近红外光毒性趋近于零,适配敏感样本
近红外光(748 nm)的光子能量远低于短波长光(如 DiO 的 488 nm、DiI 的 549 nm),对细胞 DNA、蛋白质的光损伤几乎可忽略(光毒性比 DiO 低 90% 以上),尤其适合对光极敏感的样本:
干细胞:标记间充质干细胞后,连续 7 天追踪其分化过程,不影响分化效率(如向成骨细胞分化率与未标记组一致);
神经元:标记原代神经元后,长期观察轴突生长与突触形成,无神经元凋亡或轴突断裂;
活体胚胎:标记斑马鱼或小鼠胚胎细胞膜,观察早期胚胎发育的细胞迁移,不干扰胚胎着床与器官形成。
三、多场景适配性与功能拓展
多色实验 “终极兼容”,无串扰顾虑
近红外光谱与可见光谱(蓝、绿、红)完全分离,DiR 可与任意可见荧光探针(如 DAPI、FITC、PE、Cy5)联用,串扰率<0.5%,无需复杂光谱补偿,可构建 “全光谱多参数” 检测体系:
DiR(细胞膜,近红外)+ FITC-Annexin V(凋亡,绿色)+ DAPI(细胞核,蓝色):同步观察膜形态、凋亡状态与核结构;
流式实验中,可与 PE-CD3(T 细胞标记)、APC-CD4(辅助 T 细胞)、7-AAD(细胞活性)同时检测,实现 “膜标记 + 免疫分型 + 活性 + 亚群分析” 五参数研究,细胞群分群清晰度无任何干扰。
活体成像与药代动力学研究适配
DiR 的近红外荧光可被活体成像系统高效捕捉,且在体内代谢缓慢(半衰期约 48 小时),可用于:
肿瘤靶向药物评价:标记肿瘤细胞后,注射靶向药物,通过 DiR 荧光强度变化,实时监测肿瘤细胞杀伤效率与药物作用时间;
干细胞归巢研究:标记干细胞后静脉注射,通过活体成像追踪干细胞向损伤器官(如缺血心肌、肝纤维化部位)的归巢路径与滞留时间;
病原体追踪:标记细菌或病毒,观察其在体内的感染路径(如肺炎链球菌向肺部的定植过程)。
四、典型应用场景
活体肿瘤研究
小鼠乳腺癌模型中,DiR 标记 4T1 肿瘤细胞后接种于乳腺脂肪垫,通过活体成像实时观察肿瘤生长过程中的膜形态变化,及化疗药物(如紫杉醇)处理后肿瘤细胞的膜破损情况,量化药物抑制率。
干细胞治疗监测
标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后,静脉注射到肝纤维化小鼠模型中,通过 DiR 近红外荧光追踪干细胞向肝脏的归巢过程,7 天后解剖观察肝脏内 DiR 阳性细胞的分布,评估干细胞定植效率。
厚组织与器官成像
小鼠脑缺血模型中,DiR 标记神经干细胞后移植到脑内,通过双光子显微镜(适配近红外)观察干细胞在脑内的迁移路径(从移植区向缺血灶),及干细胞与宿主神经元的膜接触互动。
病原体感染追踪
DiR 标记肺炎克雷伯菌后,通过滴鼻感染小鼠,活体成像观察细菌从鼻腔向肺部的定植过程,24 小时后检测肺部 DiR 荧光强度,量化感染程度与药物(如头孢类抗生素)的杀菌效果。
五、技术优化与注意事项
染色浓度控制:活细胞推荐 0.5-2 μM(近红外荧光亮度高,低浓度即可满足需求),避免高浓度(>5 μM)导致的膜荧光饱和;活体注射标记细胞时,浓度可降至 0.1-0.5 μM,减少体内毒性。
活体成像参数:使用 740 nm 激发滤光片、780 nm 发射滤光片,曝光时间控制在 1-5 秒(避免过度曝光),可搭配背景扣除算法进一步降低非特异性信号。
样本保存:固定后的 DiR 标记样本需避光保存(近红外染料对强光敏感),4℃条件下荧光可维持 2 周以上,适合批量样本后续分析。
总结
DiR 凭借 “近红外长波长 + 超低背景 + 超强穿透 + 低毒性” 的绝对优势,成为细胞膜研究中 “从细胞到活体” 跨尺度观察的核心工具,尤其适合活体动物实验、深层厚组织成像及高背景复杂样本分析。相比中短波长探针,其在活体追踪与低损伤研究上不可替代,是肿瘤学、干细胞治疗、病原体研究等领域的 “终极细胞膜探针”。
来源:科学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