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前几天,王自如在绿皮火车硬座车厢里啃着面包、用旧手机回邮件的画面,刷屏了社交平台。这位曾站在科技评测顶流、与罗永浩公开对谈的创业者,如今因被法院限制高消费,只能坐最便宜的火车出差。他自己说得直白:“你只能选择这种出行方式。”从聚光灯下的行业标杆,到硬座车厢
就在前几天,王自如在绿皮火车硬座车厢里啃着面包、用旧手机回邮件的画面,刷屏了社交平台。这位曾站在科技评测顶流、与罗永浩公开对谈的创业者,如今因被法院限制高消费,只能坐最便宜的火车出差。他自己说得直白:“你只能选择这种出行方式。”从聚光灯下的行业标杆,到硬座车厢里的普通旅人,反差之大,令人唏嘘。
在新浪新闻《一天零一页2025》最新一期节目中,王自如身穿普通夹克,背着双肩包现身。他没有回避现状,反而坦然解释:“法院限制高消费,飞机高铁都不能坐。”根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的数据,王自如因ZEALER相关债务已被强制执行3629万元,其中仍有约2878万元未履行,名下已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这意味着他不仅不能乘坐G字头高铁、飞机商务舱,连星级酒店、高尔夫等高消费行为都被明令禁止。说白了,现在的他,连出差都得精打细算。
这1亿元的负债并非凭空而来。王自如自己拆解了构成:ZEALER时期对赌协议失败是主因,其次是股东回购邀约、员工离职赔偿,以及拖欠供应商的货款。话说回来,ZEALER早年为快速扩张,曾与投资方签下“业绩对赌”——若未达标,创始人需回购股份。结果2020年后流量红利退潮,广告收入锐减,对赌失败,回购义务直接压垮了现金流。
实际情况是,ZEALER从巅峰期年营收过亿,到后期连工资都延迟发放。2023年公司大规模裁员,部分员工至今未拿到全额赔偿。而供应商方面,有深圳电子配件商透露,ZEALER拖欠货款“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累计金额不小。坦白讲,王自如今天的处境,其实是早期激进融资、轻资产扩张模式的必然代价。对比国外科技评测机构如Marques Brownlee(MKBHD),其团队始终控制规模、拒绝对赌,反而稳扎稳打。而国内不少内容创业者,一度把“估值”当“实力”,把“融资”当“成功”,最终被资本反噬。
王自如的案例,不只是个人成败,更折射出内容创业的系统性风险。数据显示,2020—2024年间,国内至少有17家科技评测类MCN或自媒体公司因资金链断裂关停,其中6家涉及对赌回购纠纷。ZEALER曾是行业标杆,如今却成了反面教材。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打破了“网红创业者永不倒”的幻觉。讲真,过去大家总觉得流量等于护城河,但现实是,没有健康的商业模式和现金流管理,再高的播放量也撑不起一张工资单。生活化点说,这就像是用信用卡刷出一套豪宅,却忘了每月要还本付息——风光一时,崩盘更快。
目前王自如表示“创业的首要目标是还钱”,态度值得肯定,但1亿元债务对个人而言仍是天文数字。即便他未来通过新项目赚钱,按年净利500万计算,也需20年才能还清——前提是不再新增债务。
对普通打工人来说,王自如的经历未必遥远。很多人也曾为梦想All in创业,结果背负债务、信用受损。区别只在于,他的故事被镜头记录,而大多数人的挣扎无人知晓。
有个细节很真实:他在火车上啃面包、用旧手机回邮件,行李箱轮子都磨平了。这种“体面崩塌后的务实”,反而让人看到一丝真实。不光是他还债的压力,更关键的是,他没躲没跑,还在公开场合直面问题。这比某些“失联跑路”的创业者强太多。
当然,也有人质疑:早年风光时是否过度消费?ZEALER办公室曾设在南山科技园高端写字楼,团队规模一度超百人,这些成本是否必要?但话说回来,创业本就是高风险博弈,成王败寇之外,或许也该给失败者留一点尊严和空间。
重点来了——王自如选择坐绿皮火车还债,你觉得这是“负责任”还是“作秀”?
在我看来,答案没那么非黑即白。但至少,他还在场上。而太多人早已悄悄退场,连一声再见都没说。
来源:聚影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