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处豫北太行山南麓的辉县市,素有“天然药库”之美誉。在这片2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1017种药材,野生中药材资源蕴藏量超百万亩,道地药材品种达30余种,山楂、连翘、北柴胡等特色药材品质冠绝全国。近年来,辉县市立足资源禀赋,以产业链思维谋篇布局,走出了一
地处豫北太行山南麓的辉县市,素有“天然药库”之美誉。在这片2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1017种药材,野生中药材资源蕴藏量超百万亩,道地药材品种达30余种,山楂、连翘、北柴胡等特色药材品质冠绝全国。近年来,辉县市立足资源禀赋,以产业链思维谋篇布局,走出了一条从“深山野草”到“致富良方”、从“传统种植”到“科技赋能”、从“单一产业”到“三产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近日,笔者深入辉县市田间地头、生产车间、文旅景区,探寻这座太行山城如何让中医药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根植太行:构筑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基石
从“靠山吃山”到“科学种药”的蜕变
驱车行驶在辉县市南村镇蜿蜒的山路上,漫山遍野的连翘随风摇曳。南东坡村74岁的老药农刘安山正熟练地修剪连翘枝条,他脚下的4亩山坡地,如今已是年收入4万元的“聚宝盆”。“以前种玉米红薯勉强糊口,现在跟着合作社种连翘,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这种转变始于2018年。当时,共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海全和一家药企签了一个连翘大订单,想扩大种植规模,就挨家挨户动员村民种植连翘,免费发放种苗却应者寥寥。“老百姓怕风险,我们就先打个样。”孙海全带领合作社成员试种成功后,南村镇党委、镇政府迅速介入,创新推出“中草药贷”金融产品,协调银行为种植户授信;组织专家团队上门指导技术;构建“村集体+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签订兜底收购协议。
一整套扶持政策下来,村民们种连翘的热情高了,当年全镇连翘种植面积就超过千亩,占地8000平方米的大仓库和晾晒场也顺利建成投运。规模大了,产量有保证了,孙海全和大药企谈合作的底气也足了。
“我们还成立了合作社,现有社员70多人,镇上像我们这样的还有七八家。”孙海全告诉笔者,合作社共流转荒山、土地4000余亩,种植连翘、黄芩、桔梗、柴胡等中药材10余种,购销各类中药材20余种。
在辉县市,这样的故事正在多个乡镇上演。依托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该市建立“专家工作站+科技特派员+乡土人才”三级技术服务体系,累计培训药农超2万人次。通过推广“仿野生种植”“林下套种”等模式,野生抚育面积不断突破,去年河南省中医药强省建设大会发布的河南50种道地中药材辉县有12种,并正在建设相应的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
据统计,辉县全市有中药材合作社200多家,持有药品批发企业经营许可证企业2家,与全国800多家中药饮片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全市从事药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的群众有上万人,每年创造经济价值3亿多元,真正实现了“一亩药十亩粮”的效益跃升。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突围
在共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自动化生产线马力全开,刚采摘的连翘鲜果经过清洗、烘干、色选等工序,变身金黄色的成品药材。“我们的产品直供以岭药业、同仁堂等知名药企,连翘苷含量超国家标准。”孙海全介绍,通过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每批药材都可查到种植地块、施肥用药、采收时间等信息。
这种质量管控体系的建立,得益于辉县市构建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全产业链模式。该市组建中医药产业联盟,吸纳68家种植合作社、23家加工企业加入,形成“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服务体系。同时,全市正在按GAP标准打造柴胡、连翘等中药材种植基地。
在政策激励下,百泉制药、新辉药业等本土6家龙头企业加速转型升级。“我们有片剂、丸剂、颗粒剂等11个剂型142个批准文号,柴胡口服液河南市场占有率达到90%,单品销售突破1亿元。”河南省百泉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郑琴说,公司已经拥有D级洁净级别厂区和11个剂型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车间,能生产142种中西药。
同时,新乡医学院也以山楂产业为主线,沿着上游(山楂品种选育、规范化种植等)、中游(药物活性成分提取)、下游(山楂原料食品深加工和提取后资源综合加工利用等)三个方向发展,山之孕、山里红、涌泉、楂之恋、洪爽、四季堂等6家山楂加工企业,年销售额超亿元。
跨界融合:打造“中医药+”产业生态圈
药食同源:开创健康消费新赛道
在辉县市百泉宾馆,一道名为“黄精炖草鸡”的滋补药膳成为食客最爱。“这道菜里的黄精、党参都是本地出产的道地药材,既能提鲜又能养生。”辉县市餐饮行业协会秘书长冯建军介绍,该市开发的16道药膳菜品已进入30多家餐饮企业,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这种创新源于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辉县山楂通过“中医药+现代消费”创新,开发出山楂原浆、山楂糕等十余种产品,其中山楂原浆凭借“药食同源”特色成为新乡现象级网红产品。门店体验区打造沉浸式体验工坊,顾客既可以品山楂酒,尝山楂糕,还可以免费DIY山楂食品,真正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辉县山楂的优良品质。
模式创新带动产业裂变,目前辉县山楂年产量突破2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3亿元,开创传统药材的健康新赛道,为地域特产振兴提供“守正创新”范本。
文旅康养:绘就太行山居新图景
坐落在辉县火山地脉的龙溪温泉度假村,深挖千年中医养生智慧,创新打造“地质疗愈+中医调理”特色体系。依托58℃—78℃富矿温泉资源,开发艾草汤池、中药蒸汽舱等多种功能泡池,结合节气推出“五行体质调理套餐”。入住温泉酒店,可体验艾灸理疗、药浴SPA等服务;步入药膳坊,还能品尝到山药排骨汤、茯苓南瓜饼等特色美食。
“我们打造的不仅是景区,更是沉浸式康养目的地。”项目负责人赵永杰介绍,度假村正在建设全国首家马术康养中心,中心配备有专业的康复设施和康复团队,为需要康复治疗的人群提供专业的康复服务。在太行山深处,类似的项目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沙窑乡民宿集群植入中医养生元素,五道岭生态康养园配备医养馆、康复中心、康养房,轿顶山推出森林康养步道……2023年,辉县市郭亮康养旅游基地、辉县市宝泉旅游区入选河南省省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商贸物流:构建现代流通新体系
在豫北中药材物流基地建设现场,机器轰鸣。这个总投资2亿元的省级重点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我们采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可实现药材从种植到流通的全程溯源。”项目负责人郭士会演示着智慧物流平台,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国药材价格指数、库存动态等信息。
为破解流通瓶颈,辉县市构建起“线上+线下”立体化交易体系。通过建立中药材信息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和对外贸易,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加快推进总投资6.6亿元的京东物流(豫北)智慧物流港项目,建设豫北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与大型物流企业深度合作,促进与全国药材交易的无缝连通。
向新而行:激活科技创新强引擎
校企联姻: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在河南省百泉制药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科研人员正在对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进行工艺优化。“通过与浙江大学合作,我们采用纳米技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研发部门负责人展示着最新检测报告,“新产品有望明年上市,市场前景广阔。”
据了解,百泉制药先后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药科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开发了小儿泻速停颗粒、脑安颗粒等6个国家级新药和4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还成立了研发机构。如今,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已成为辉县市中医药产业升级的“金钥匙”。该市已经与安徽医科大学、合肥恒星药物研究所、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20余所科研院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豫北医学院合作成立的河南省山楂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正在突破山楂药物活性成分提取及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
数字赋能: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
今年4月,在辉县市高庄乡大史村,无人驾驶智能农机以厘米级定位精度开展地黄播种作业,卫星定位、遥感技术、电脑编程等技术的加持,让农机按照设定程序实施播种,地平行直、密度均匀、深浅适中,既提升了播种效率,又大大降低了播种成本。这标志着该市中药材种植进入数字化新阶段。
在政府主导下,去年4月中原农谷道地药材溯源检测认证中心百泉药谷分中心正式揭牌成立,针对全市中药材构建“区块链+物联网”智慧监管体系。中心依托河南中医药大学、新乡市数字治理与监管服务中心、新乡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的技术支持,建立完整的药材溯源系统,为每种药材制订更加精准与可靠的品种分类与优化方案。未来将深化跨部门协同监管,打造“一码知全链”的中药材数字身份证,以数智化转型培育发展“天然药库”新质生产力。
人才强基:夯实产业发展硬支撑
近日,辉县市农业农村局联合河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新乡市农科院,以“酸枣野生抚育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专项培训为支点,启动中医药种植人才培育“强基工程”,对全市100余名中药材种植户进行专题培训,从而提升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推动当地中药材产业向标准化、产业化方向迈进。
民建新乡市委会长期关注新乡中医药发展,成立了专题调研组,他们认为应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招引、创新人才培育等方面加大力度,逐步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型团队,支持省级以上名医到辉县市中医院担任学科带头人,为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厚植人才土壤。
站在南太行山巅眺望,漫山遍野的中药材犹如绿色海洋,中药材加工车间机器轰鸣,文旅景区游人如织……这幅生机勃勃的画卷,正是辉县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多业态融合、科技创新驱动,这座太行山城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华章。正如辉县市委书记李继游所说:“我们将继续深耕中医药这片沃土,让‘小药材’成就‘大产业’,让‘天然药库’焕发新的光芒!”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