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身边不少人都有睡眠困扰,但往往忽略了背后隐藏的“共同点”。很多人以为是年纪大了、想太多,这些只是表象,根源可能藏在生活的细节里。
老李今年才63岁,却常说自己“像是活在夜里的人”。白天头晕眼花、脾气暴躁,晚上却怎么都睡不着。
吃过褪黑素,喝过百合汤,连枕头都换成了荞麦的,还是不顶用。一查血压、血糖,居然都出了问题——睡不好,真的不是小事!
我们身边不少人都有睡眠困扰,但往往忽略了背后隐藏的“共同点”。很多人以为是年纪大了、想太多,这些只是表象,根源可能藏在生活的细节里。
很多人觉得,睡不好就是没休息好,第二天困一点、犯个懒罢了。但长期失眠的人,记忆力变差、情绪变差,还容易动不动就发火?这背后是身体的“抗议”。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2年中国睡眠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长期失眠,会影响心血管、内分泌、免疫系统,甚至增加老年痴呆、糖尿病、抑郁症的风险。
睡眠好不好,其实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医生们在门诊中发现,那些睡不好的人,常常有以下7个共性,很多人却从来没注意过。
有位阿姨晚饭常常拖到晚上八九点,吃完就坐沙发上看电视,困了直接上床。结果,一晚上翻来覆去,肚子胀气、烧心,怎么都睡不着。
医生指出,晚上吃得太晚、太油腻,会导致胃肠持续工作,胃肠“加班”,大脑就不能好好“下班”。特别是年纪大了,消化能力本就减弱,更容易出现“躺下就反酸”的问题。
建议晚饭尽量安排在6点前,饮食清淡为主,饭后散步20分钟,不要立刻躺下。哪怕是喝碗汤,也别拖到太晚。
“我白天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坐着,结果一到晚上,脑子像开了灯。”这是不少退休朋友的真实写照。
白天活动太少,身体没“耗电”,晚上自然不困。久而久之,昼夜节奏被打乱,越睡越晚,越晚越清醒,陷入恶性循环。
医生建议,白天尽量找些轻松的活动,比如晒晒太阳、走走路、做做家务。阳光可以促进褪黑素分泌,帮助晚上更好入睡。别小看这点晒太阳,它对调节生物钟可有大作用。
有些人一失眠就吃药,甚至长期靠药物“催眠”。短期看似管用,但长期使用会导致耐药性,甚至破坏大脑对睡意的自然感知。
根据《中华精神科杂志》的一项研究,长期依赖安眠药的人,睡眠结构紊乱更严重,深度睡眠时间更短,醒得更频繁。
医生一般建议,药物只能作为应急手段,不宜长期服用。更重要的,是调整生活习惯,比如每天固定时间起床、睡前避免刺激性饮料等。
“我不是睡不着,是脑子停不下来。”很多人晚上躺在床上,开始回忆过去、担心未来,甚至想着明天买什么菜都能想半小时。
这不是“想太多”的问题,而是焦虑、压力在作怪。大脑就像一台发动机,白天转太快,晚上还在“轰鸣”。
建议试着在睡前做点放松的事,比如听轻音乐、泡脚、做深呼吸。有些人会写写日记,把心里的事写出来,就像倒垃圾一样,脑子才干净。
有些人睡觉开着灯、开着电视,或者窗外就是马路,吵得不行。还有的卧室太亮、太热、太吵,怎么可能睡得好?
研究发现,卧室光线、温度、噪音,都会直接影响睡眠质量。尤其是光线,哪怕是微弱的小夜灯,也可能影响褪黑素的分泌。
建议卧室保持安静、黑暗、温度适宜(一般在20~24℃之间),床单被褥干净舒适。手机不要放在枕边,它的蓝光也会干扰入睡。
“我白天就合一会儿眼,结果晚上越发清醒。”很多中老年人都有午睡习惯,但睡得太久,反而影响晚上入睡。
医生建议,午睡时间最好控制在30分钟以内,且在中午1点前。如果白天打盹时间太久,身体觉得“今天的觉已经睡够了”,晚上自然不困。
如果你白天总是困得不行,反而要警惕,是不是晚上压根没睡好?千万别用“白天补觉”来掩盖“晚上失眠”。
有些人白天嘻嘻哈哈,到了晚上,却突然情绪低落。尤其是空巢老人或者独居者,夜深人静时,内心的孤独和担忧最容易泛滥。
长期情绪压抑,会影响神经系统,导致体内激素紊乱,干扰睡眠节律。很多患有抑郁症或焦虑障碍的患者,最早出现的就是睡眠问题。
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夜里莫名其妙哭泣、情绪低落,建议及时和亲人沟通,或者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
睡眠就像手机充电。白天的疲惫、情绪的消耗、身体的损伤,都需要晚上来修复。如果每天都“电量不足”,久而久之,身体就会出故障。
别再简单地用“年纪大了”来解释睡不好觉,也别再盲目吃药、喝汤、换床垫。真正的问题,往往藏在生活的细节里,只要你愿意慢慢调整,身体自然会给你反馈。
如果你身边也有“睡不好”的亲人,不妨一起聊聊,看看到底是哪几点“对上号”了。睡得好,真的比吃得好更重要。
声明:本文内容仅为健康科普目的,所涉疾病、药品、食物等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睡眠问题如长期存在,应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和诊治,切勿自行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年)[R].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2.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华精神科杂志》,2021年第54卷第3期.
3. 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2021年出版.
来源:李医师健康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