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高频出现在儿科门诊,检出率第一!虽多为轻症家长也需警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7 05:29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你家娃最近发烧没?”“发了,两天不上不下的烧,查了半天,说是新冠。”

如果你最近去过一趟儿科门诊,十有八九都能听见类似的对话。候诊区坐得满满当当,有抱着哭的、有躺着喘的、有拿着棉签刚捅完鼻子的,小朋友们一个比一个蔫儿,家长面色凝重,全副武装。原本以为新冠的风头早就过去了,谁想到它居然在儿科门诊“回锅”了,而且还不是小打小闹,在不少城市,新冠在儿科的检出率竟然高居第一!

这事儿一说出来,很多人下意识地反驳:“新冠不都已经变成感冒了吗?还至于这么紧张?”
这,就是一大误区。

新冠确实变了,但它没走。更关键的是,它变得越来越“擅长”在孩子之间传播,尤其是现在这个忽冷忽热、换季过敏、病毒扎堆的季节,小朋友们的免疫系统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娃,踉踉跄跄地被各种病毒“撞飞”。

可别小看这种“轻飘飘”的新冠,它虽多为轻症,但影响一点儿都不轻。咱们今天就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发烧鼻涕眼泪中,扒一扒新冠重返儿科“榜首”的前因后果,顺便聊聊家长到底该不该担心。

先说个数据提气又扎心——在某省会城市的三甲医院儿科门诊中,近期新冠病毒的检出率超过了40%,高居呼吸道病原体之首。你没看错,不是流感,不是腺病毒,不是支原体,是新冠。

不少家长听到这儿会皱眉:“不是说感染一次就有抗体了吗?怎么又来?”
那得看你家娃是第几次“中奖”了。目前的新冠变异株传播力更强、逃逸能力更高,也就是说,它更容易在人群中“隐身潜行”,尤其是在免疫力还没完全建立的小朋友身上,这种病毒简直是如鱼得水。

再加上学校、幼儿园、培训班,一个班三十个娃,一个感冒,二十九个“等着”。而小朋友嘛,爱摸鼻子、爱揉眼睛、爱咬手指,病毒传播速度比你转发家长群通知还快。更扎心的是新冠在娃身上,表面看着轻,实际上“花样不少”:

有的孩子发烧三四天不退,家长一看体温表就心慌,三十七度五到三十九度来回飘,像坐过山车。有的孩子不咳不喘,就是没精神,吃饭少睡觉烦,整个像被抽走了电。
还有的孩子一感染新冠,紧接着来个并发症,比如病毒性肺炎、急性喉炎、心肌炎,虽然不常见,但一旦碰上,处理不好就是大问题。

当然我们绝不是为了吓唬谁。大部分孩子感染新冠后,确实症状轻、恢复快,但问题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感染的是不是体质较弱的那个。

有些娃天生免疫力“毛毛雨”,碰上新冠就发烧、惊厥、抽搐;有些娃刚刚经历其他疾病,比如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新冠一来,直接“火上浇油”。

还有个冷门但重要的点:新冠的“后遗症”在孩子身上,也不是传说。
有研究发现一部分儿童在感染新冠数周甚至数月后出现注意力下降、情绪不稳定、睡眠紊乱等问题。你以为是青春期提前到了,其实可能是病毒在他身体里“留了个尾巴”。

说到这儿可能有家长想问:“那我们该怎么办?总不能天天戴口罩、关窗户、不出门吧?”

这就说到重点了,防护不是封闭,而是有策略的保护。别指望靠“全家闭关三周”来防病毒,那不现实。但你可以从日常的小动作、小习惯入手,给孩子多一层“防护罩”。

比如:

一是洗手要认真,不能糊弄。别以为洗手就是在水里“滋啦滋啦”两下完事,得搓手掌、搓指缝、搓指甲缝,至少二十秒。疫情三年教给我们的“七步洗手法”不是白学的,该翻出来用就得用。

二是口罩不能乱戴,场合要挑对。人多密集的地方,比如商场、超市、医院、地铁,孩子戴上口罩还是有必要的。尤其是有基础病的孩子,或者家里有老人,口罩就是最实用的“护身符”。

三是看看孩子的作息和饮食,是不是该“修一修”。有的孩子天天熬夜刷视频,吃饭挑食,蔬菜不碰,水果靠零食代替,免疫力能好吗?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这些老生常谈,才是最稳健的免疫“底盘”。

说到运动,不得不唠一句:很多家长怕孩子出去“招风引病”,结果一整个春天都没让孩子出门。“宅”是安全了,但孩子的抵抗力也被“宅”废了。适当的户外活动,是提高免疫力的天然疫苗。

再说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心理压力也会影响免疫力。现在的孩子压力大得很,小学三年级写作业能写到晚上十点,周末没时间玩,一个接一个的补习班排得比大人开会还满。一旦身体扛不住,病毒就有机可乘。

所以别把“健康”当成“不得病”,健康是身体、心理、生活习惯的综合体。新冠反弹不是天灾,是提醒。提醒我们,不是病毒变弱了,而是我们不能松懈了。

有些人说,孩子反正迟早都会感染一遍,早点得完早点免疫。听起来像是在玩“病毒养蛊”,实际上是对孩子健康的一种不负责任。感染不是必修课,防护才是责任感。

再说个社会现象让人一笑又一叹:有的家长,孩子一发烧就抱去医院,一查是新冠就如临大敌;但平时不让孩子戴口罩、不注重营养、不管作息,完全是“事到临头才抱佛脚”的典范。

病毒不挑人,但防护挑家长。你怎么防,它就怎么进不来;你怎么疏忽,它就怎么找上门。

当然也别走极端,家长不是神仙,病毒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不需要恐慌,但得有点敬畏感。
就像开车出门,不是一定会出事,但你总得系安全带、看红绿灯吧。

最后提醒一句,有些家长喜欢“拖一拖再看”,孩子发烧了不查、不测、不管,等到烧到四十度才跑医院,医生一查说是新冠,还带了肺炎。这种“事后诸葛”的操作,是时候改一改了。早发现、早处理、早隔离,是对孩子最起码的保护。

别等到病毒已经在家里“团建成功”了,才想到要防护。现在的新冠,不是消失了,而是“换了马甲”回来了。它不吓人,但也不能小看。它多数时候是“轻描淡写”,但偶尔也能“翻江倒海”。

你给它一个漏洞,它能钻出一堆麻烦。你给孩子一个防护,它就失去了可乘之机。

这个季节,别忘了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盔甲”。不是靠药,是靠平日的点滴细节。不是靠运气,是靠家长的用心。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数据

3. 《中华儿科杂志》2024年第3期:儿童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与防控建议

4. 北京儿童医院发布的2024春季儿科门诊数据通报

5. 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新冠病毒变异株传播力与免疫逃逸性研究报告》

来源:普外科王医师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