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见到好友王巩从岭南归来,苏轼愣住了。这位被贬到当时最荒凉之地的朋友,不但没有预想中的憔悴落魄,反而“面如红玉”,神色焕发,仿佛不是从瘴疠之地归来,而是休养归来。
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背后藏着的是一段跨越生死的爱情与友情。
见到好友王巩从岭南归来,苏轼愣住了。这位被贬到当时最荒凉之地的朋友,不但没有预想中的憔悴落魄,反而“面如红玉”,神色焕发,仿佛不是从瘴疠之地归来,而是休养归来。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身旁的柔奴——这位本该因五年岭南生活而苍老的女子,反而“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苏轼不禁好奇地问:“岭南条件应该很不好吧?”
柔奴淡然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这一问一答,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年的佳话。
01 乌台诗案,改变众人命运的转折点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一桩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改变了众多文人的命运。苏轼因被指控诗中带有讽刺新政的内容而被捕,险些丧命。
这场政治风波不仅打击了苏轼本人,还牵连了他的一众好友,其中受罚最重的当属王巩。在二十多位因乌台诗案被处罚的人中,王巩被贬到最偏远的岭南宾州(今广西宾阳),去监督盐酒税,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
王巩何许人也?他可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出身名门望族“三槐王氏”,是北宋名相王旦的孙子,自己也是才华横溢的诗人画家。他与苏轼交情深厚,两人经常一起吟诗作画,探讨人生。
当贬官的消息传来,王巩家的歌女仆从纷纷离去,谁也不愿跟随主人去那个传说中的“瘴疠之地”。唯有柔奴,一位看似柔弱的歌女,毅然决然要随行。
苏轼对此深感内疚,在《王定国诗集叙》中写道:“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五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几病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他内心充满自责,甚至不敢主动给王巩写信。
02 岭南岁月,艰苦生活中的相互扶持
从1079年12月到1083年10月,王巩与柔奴在宾州共同生活了三年多。当时的宾州并非今天的旅游胜地,而是偏僻荒凉的未开发之地,气候炎热潮湿,瘴气弥漫,北方人来此常因不适应而病倒。
面对如此艰苦环境,柔奴却始终如一地陪伴在王巩身边。她不仅细心照料王巩的日常生活,还用她的歌声和乐观态度为王巩排解忧闷。
在逆境中,王巩并没有沉沦。他“更刻苦读诸经,颇立训传以示意”,甚至在宾州写下了《论语注》十卷,由著名词人秦观作序。这段贬谪生涯反而成了他学术创作的丰收期。
苏轼在黄州贬所时常与王巩通信,关心他的生活状况。他建议王巩用“摩脚心法”对付瘴气,“每日饮少酒,调节饮食,常令胃气壮健”。
而柔奴不仅照顾王巩的生活,还运用她从陈太医那里学来的医术,为当地百姓治病救人。她的善良和医术,使得当地人对这位从中原来的女子敬佩有加。
03 北归重逢,一句惊醒梦中人
五年后,王巩终于获准北归。元丰六年(1083年)左右,王巩回到京城,与苏轼重逢。苏轼原本以为会见到一个备受打击、憔悴不堪的朋友,却没想到王巩“面如红玉”,神色焕发,甚至比五年前更加年轻。
在接风宴上,王巩叫出柔奴为苏轼献歌。柔奴轻抱琵琶,慢启朱唇,歌声清亮悦耳,使苏轼感到“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苏轼惊讶于柔奴容颜更加年轻,不禁问道:“广南风土,应是不好?”
柔奴平静作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这短短八个字,彰显了柔奴超乎常人的豁达与坚韧。她不仅没有抱怨岭南的艰苦生活,反而表现出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这句话深深打动了苏轼,让他看到这个女子内心的强大与智慧。
其实,柔奴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她本是官宦之女,父亲是御医,不幸被冤枉入狱而死,家道中落。柔奴被叔叔卖到行院,后来被父亲的好友陈太医赎出,并传授医术。她与王巩真心相爱,即使没有名分,也愿随他赴汤蹈火。
04 千古名句,从个人情感到普世智慧
苏轼被柔奴的话深深震撼,当场填下《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不仅赞美了柔奴的才貌,更歌颂了她与王巩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以及他们面对逆境时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一句,虽非柔奴首创(白居易曾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的诗句),但因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苏轼的词作而流传千古。
这句话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安定。无论身处何地,无论遭遇什么困难,只要内心安定,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家园。
05 情感的真谛,跨越千年的共鸣
王巩与柔奴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千年,不仅因为苏轼的词作,更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情感的永恒主题——爱情、友情与坚韧。
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和逆境。柔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提供了一种生活智慧:真正的家园不在外在环境,而在内心状态。
王巩和柔奴在逆境中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最终不仅度过了艰难岁月,还提升了彼此的精神境界。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挚的情感能够帮助我们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苏轼与王巩的友谊也令人动容。尽管因乌台诗案而分离,但他们的友谊经受住了时间和困难的考验。苏轼的愧疚与敬佩,王巩的宽容与豁达,都成为这段友谊的珍贵注脚。
如今,当我们再读苏轼那首《定风波》,仿佛还能看到九百多年前的那一幕:苏轼的惊叹、王巩的从容,以及柔奴脸上那“犹带岭梅香”的微笑。
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早已超越个人情感,成为无数人在逆境中的精神支柱。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中有爱,有坚持,就能找到心灵的归宿。
来源:发财松原5b6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