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再度登上热搜,未来三个月,普通老百姓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8 08:03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131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这一波新冠,绝不是“旧事重提”,而是“卷土重来”。

如果你觉得新冠已经过去,那可能要重新思考了。最近,“新冠”三个字又频频登上热搜,很多人以为这是媒体炒作,但事实远比想象中更严峻。病毒没走,只是换了个方式回来。

过去几个月,多个城市的发热门诊重新排起长队,很多医院报告说新冠阳性就诊人数在上升,甚至不少人出现高烧、咳嗽、喉咙痛、全身酸痛等症状,确诊后才发现,是感染了新一轮的新冠变异毒株。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信息,当前我国本土流行的新冠病毒株以JN.1及其亚分支为主。虽然整体毒性较早期有所减弱,但传播力却更强,症状也更加隐匿。

这波疫情的主角是JN.1变异株,它是奥密克戎家族的“新成员”,在全球多个国家迅速传播。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其列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株”。

和之前不同的是,这次病毒更“聪明”了。它躲避免疫系统的能力更强,哪怕你之前打过三针疫苗,甚至已经得过一次新冠,也可能再次感染。免疫逃逸是这类毒株的最大特点。换句话说,它能“绕开你身体的防线”,重新把你“撂倒”。

而最麻烦的是,很多人这次感染时症状不明显,有些人只是轻微喉咙干、困倦、肌肉酸,误以为是感冒,结果该上班上班,该聚会聚会,病毒就这样静悄悄地在人群中扩散开来。

从过去几年的疫情节奏来看,每到换季、寒暑交替时,都是病毒传播的高峰期。未来三个月,正值初夏到盛夏的过渡,空调使用频繁,密闭空间增多,人们的户外活动减少,这都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温床”。

再加上学生临近毕业季、公司聚餐、旅游高峰、婚礼旺季等活动密集,人群流动性大幅上升,交叉感染的可能性更高。

这不是制造焦虑,这是基于事实的提醒。疾控部门已经提醒:对免疫力低下人群、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来说,未来几个月风险依然存在。

有人说,现在感染新冠就是“发个烧、躺两天”,没什么大不了的。但真的是这样吗?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专家指出:虽然多数感染JN.1的人症状较轻,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后遗症风险。部分人康复后仍然感到疲惫、记忆力下降、情绪波动,也就是所谓的“长新冠”。

尤其是对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这些“基础病人群”,一旦感染,病情可能迅速恶化。

而且,病毒变异并不会终止,每一次传播都是它“进化”的机会。我们今天看到的轻症,不代表明天不会变成重症。

很多人纠结,现在到底还需不需要打新冠疫苗?答案是:高风险人群、老年人、免疫力低的群体,建议尽快补打加强针。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发布的《新冠疫苗接种建议》,对于60岁以上人群、慢性病患者、肿瘤康复者等重点人群,建议每年加强一次疫苗接种,尤其是距离上一次接种超过6个月的人群。

目前我国已经推出针对变异株的更新版疫苗,包括重组蛋白疫苗和mRNA疫苗,覆盖变异能力更强的病毒株,保护效果更好、免疫反应更强。

别想着“我上次感染过,应该有抗体”,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会在6个月后明显下降,而且对新毒株的保护力有限。疫苗仍然是目前最可靠的预防手段之一。

这几年防疫疲劳感确实严重,很多人已经不再戴口罩、不测核酸、不消毒。但这并不等于病毒就不存在了。

防护措施不能全丢。在公共交通、医院、商场等人流密集场所,建议佩戴口罩。尤其是呼吸道症状高发季节,口罩可以有效阻断飞沫传播。

勤洗手、室内常通风、避免密闭空间聚集,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建议,依旧是最基本、最有效的防护方式。别等中招了才想起来“早知道就戴口罩”。

这波变异株虽然多为轻症,但仍有人发展为肺炎、心肌炎。如果你或家人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持续高烧超过3天;

呼吸急促或胸闷;

精神状态变差;

原有慢性病突然加重。

不要怕浪费医疗资源,也别想着“扛一扛就过去了”。早诊断、早干预,才能避免病情恶化。

未来三个月,我们要做的,不是恐慌,而是有准备地生活。

第一,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如果你是高血压、糖尿病、哮喘、肿瘤康复期患者,尽早和医生沟通,是否需要加强疫苗或调整用药。

第二,家庭常备一些基本药品,包括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止咳药、防脱水的口服补液盐等。

第三,不信谣、不传谣。信息来源请认准国家卫健委、中国疾控中心等权威渠道,不要轻信网络“偏方”、“神药”。

第四,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提升免疫力,才是最根本的防护。

这波疫情,不像2020年那么“猛”,也不像2022年那么“广”,但它更“隐”,更“快”,更容易被忽视。我们必须承认,新冠不会彻底消失,它将以流感化的方式长期存在。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掉以轻心。

真正聪明的人,不是等问题来了再处理,而是提前做好准备。未来三个月,病毒可能就在你身边悄然传播。是放松警惕,还是主动防护?选择权在你手里。

参考文献: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周报(2024年12月第3周)[EB/OL].

来源:Dr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