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润乡土诗愈浓——定西文友池沟村采风笔绘冷链经济交融新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3 10:50 2

摘要:“黄塬藏故物,笔墨记新声。”2025年10月3日,定西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原主任李金川、《定西日报》原副总编辑贵荣、原定西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汪德、定西日报原主任记者安铎、安定区文化馆原馆长孙彦林、微刊《西岩茶座》主持人苏延清、天毓文旅总编辑兼李家峡景区负责人杨

“黄塬藏故物,笔墨记新声。”2025年10月3日,定西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原主任李金川、《定西日报》原副总编辑贵荣、原定西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汪德、定西日报原主任记者安铎、安定区文化馆原馆长孙彦林、微刊《西岩茶座》主持人苏延清、天毓文旅总编辑兼李家峡景区负责人杨树桢、资深媒体人陇声直通车总监李政魁、省属企业集团部室负责人兼作家杨海军等一行文友,赴香泉镇池沟村、甘雨沃菜库参观考察、交流采风,还走进马为民民俗馆,近距离触摸陇原大地的乡愁根脉与发展活力。

在池沟村,文友们聆听村支书李海讲述村庄今昔变迁与文化故事,感受乡土间的民生温度;在甘雨沃菜库,听取负责人张云堂介绍产业发展成就,见证“冷链经济”的蓬勃生机;在马为民民俗馆,于三万余件民俗藏品中品读农耕文明印记与民族交融故事,被老党员马为民的文化坚守深深打动。

采风结束后,各位文友以散文、诗歌等多样文体,将所见所感凝练成笔墨华章。本微刊此前已于第921期推出《池沟村的“冷链经济”与民生温度》、第922期刊发《泉语土章:池沟村的光阴诗行》,现再辑一期综合稿件,集中呈现此次采风的活动成果,以飨读者。(杨海军 李政魁)

泉润乡土诗愈浓

——定西文友池沟村采风笔绘冷链经济与乡土文化交融

新 篇

香泉诗抄三首

汪 德

马为民赞

马氏族中有心人,为传民俗费心神;

民间搜集民间展,赞颂乡愁倡新风。

赞池沟菜库

偌大菜库建池沟,各种菜蔬优选优;

分拣包装销各地,菜农致富不犯愁。

和美乡村赞

和美乡村真美丽,窗明几净白墙壁;

绿树鲜花巧装点,幸福家院人宜居。

时于2025年10月3日

七律二首·赞甘雨沃

贵 荣

(一)

甘雨随车润九州,

安定沃田起新畴。

智融农技仓箱实,

情系农心岁月悠。

云畔数据连阡陌,

万顷蔬菜唱丰收。

助力乡村兴伟业,

初心不改竞风流。

(二)

科技兴农帮大忙,

甘霖遍野孕馨香。

千村蔬菜沾晨露,

百户仓盈映夕阳。

山嫄新策谋略远,

满目青山话钱粮。

今朝更绘振兴卷,

再领风骚续锦章。

词二首

贵 荣

满江红·咏甘雨沃

沃野东风,

凭谁唤,

甘霖初歇。

看阡陌,

青苗凝露,

绿翻千叠。

科技深耕田畴暖,

初心漫润仓箱实。

助农时,

岁岁保丰登,

情尤切。

承使命,

肩千钧;

兴产业,

谋新策。

借云端数据,

智联乡野。

高原蔬菜添底气,

品牌铸魂彰卓越。

向未来,

逐梦共前行,

同欢悦。

沁园春·颂甘雨沃

甘雨滋疆,

沃土生金,

美誉远扬。

望安定田垄,

绿色遍野,

菜堆仓廪,

喜气洋洋。

科技耕耘,

创新种植,

敢破难题勇担当。

逢盛世,

以初心为舵,

航向康庄。

曾携壮志登场,

引无数农人竞向往。

念春播时助,

精准施策;

四季收护,

细致周详。

赋能乡村,

春华秋实,

甘把青春绘锦章。

从头越,

看风华正茂,

再谱新章。

七律·池沟村新貌

杨海军

黄土高原景色连,池沟独有好家园。

大棚蔬菜层层绿,村道花香户户甜。

清泉映照古今月,新路连通内外天。

和美乡村何处见,欢歌起处是桃源。

七律·赞甘雨沃菜库

杨海军

高原秋日正农忙,池沟菜库展新装。

保鲜锁住菜原味,冷链连通大市场。

车载鲜蔬连夜走,情牵百姓共奔康。

云堂实干名声好,带领乡亲迈富堂。

甘雨沃冷链吟

李政魁

秋阳碎金熔厂堞,青珉镌字韵萦梁。机弦暗协农讴朗,冷链车音越浩茫。十秩风霜凝铁志,一腔丹抱筑仓场。昔时棚圮愁蔬腐,今岁库精锁玉霜。银管盘龙输冽魄,翠蔬焕彩裹寒浆。智屏星跃温潮定,科技濡农事运昌。老叟摩笋眉峰展,岁收丰衍笑颜扬。车辙深痕联九域,菜香远透万棂光。甘膏润陇千畦沃,赤抱织成富民章。夜阑犹听仓廪语,星炬随车载望长。

重访池沟村感怀

李政魁

秋阳铺锦浸山坳,风拂槐枝叩瓦寮。彩服童嬉迷巷陌,金苞檐挂动清韶。瓷瓯茶暖融乡语,石渠泉甘润菜苗。柏路蜿蜒联旧辙,棚蔬鲜翠达云轺。土藏百代同心脉,碑蚀三朝往事遥。冷柜藏珍凝秀色,智机分物启新谣。杨庄换貌檐垂露,二郎流声韵逐潮。夜永灯疏星落盏,一笺风月记丰饶。

池 沟 赋

贵 荣

池沟者,陇中安定香泉地也。这里脉承秦岭余韵,地纳黄土灵秀。她枕丘峦之逶迤,瞰川原之沃衍,携香泉水之清冽,孕“二郎泉”之绵长,遂成一方和美乡土之画卷。

忆往昔,香水虽在,泉源犹存,然未展其华。村社土路泥泞,风来尘起;巷陌杂乱,雨至洼积。村民守着一方沃土,却愁于米面粮油;望着清水平川,只叹福祉难寻。随时移世易,乡村振兴号角吹响,池沟人乘势而上,终启蝶变之程。

观今朝,泉润万物,福满家园。二郎泉畔,左宗棠当年栽种的古柳遮天蔽日,见证着岁月流转;周边建成精致的二郎泉广场,新亭映水,鲜花掩映着凉亭步道,成为村民休憩闲谈的好去处。昔时荒泉野径,今成休闲佳处,老幼相携,笑语漾于风间;罐罐茶香,沁人心脾,尽得自然之馈,也是村民心中的珍贵之赠。这一汪清泉滋养的不仅是一方水土,更凝聚起村民共建家园的合力。

二郎神与杨员外的故事那是过去,当今,村容焕新,巷道硬化如砥,苗木葱茏似画;小园缀于庭院,美丽乡村竞绽芳华。农家之宅,杏梨桃果压枝、牡丹月季吐艳,皆显宜居之乐。池沟村的美丽蜕变,是党建引领的聚力之福,是环境改善的宜居之福,更是产业兴旺的富足之福,在安定大地上书写着和美乡村的生动答卷。

眼下的池沟村,赏其业,产业兴村,富泽乡邻。党支部引航,龙头企业助力,高原夏菜铺就绿毯,冷链仓储联通产销。土地流转获租金,田间务工得薪金,村民腰包渐鼓,脸上笑意常存。昔日种粮没粮,今天种菜有钱有粮,村民笑谈曰,富的油淌。集体经济蒸蒸日上,皆显富足之喜。

此情此景,非独山水之赐,更在人心之聚。干群同心,清垃圾、修道路、兴产业,以双手筑就幸福;邻里和睦,传家风、践美德、共奋进,以温情涵养乡风。乃泉润乡土之福,宜居宜业之福,更是同心共富之福。她藏在二郎泉的清冽里,落在整洁庭院的花香中,融在产业兴旺的笑语间。

展望来日,池沟之美,将更胜今朝;池沟之福,必更绵长。愿此乡此土,永沐和风,永续安康,在乡村振兴之路上,续写新篇,再谱华章!

2025·10于定西

二郎泉记

孙彦林

自凤城西行,沿定渭古道十四里许,俄见林霏凝翠,亭阁隐然,停车审视,乃二郎泉胜境也。

道右有广场,甃以青砖,周以栏楯,可容车数十乘。转眄间,长廊逶迤,木色涵雅,颇具颐园之致:飞檐翘角,若振翼欲飞,蓄凌霄之势;黛瓦如鉴,似染墨痕,含蓬莱之幽。更有古木环合,柳丝垂岸,风拂栏槛而轻飏;泉流漱石,声若佩环,韵入心扉而怡然。拾级循曲径而上,曦光穿林,虽三伏炎夏,犹觉清气沁骨;尘嚣远遁,暂离市井,顿感静谧盈怀。倚石凳稍憩,暗香袭人,蝶影翩跹,物我两忘。

出亭循缓坡北行,堞墙夹道,宛然有登长城之雅兴。墙侧有渠,泉流淙淙,若诉幽怀;波光粼粼,如飘玉带。近览菜畦,绿浪翻涌,时传农父欢言;远眺山岚,白云舒卷,隐现村落如仙。斯乃通心路也。

行约三百步,见巨石矗立,“二郎泉”三字镌刻其上,笔力遒劲。石后有三泉连环,大者周二十余丈,高低错落,递相承接。泉中积水澄明,如铺明镜;泉流漱石,泠泠作响。其间嘉木葱茏,俯仰生姿:近观若华盖蔽日,远眺如绿云弥野。穿行则浓荫覆道,若长廊天成;驻足则凉风拂面,暑气顿消;侧耳则禽鸟啁啾,清韵悦耳。树下蒹葭苍苍,迎风摇曳;乱石棋布,可通侧径。

泉畔有栈道随势而筑,曲径通幽,绕泉而行,直达崖际。道旁绿草蒙茸,野芳竞发,馥郁袭人。循栈道拾级登崖,见崖角两侧各有一亭,雕梁画栋,檐牙高啄,古朴玲珑。两亭之间,红崖壁立,若红霞升腾,似裙裾飘舞,盖丹霞地貌也。此地旧名赤沟,今称池沟,缘此崖而名。崖间罅隙,泉水渗出,如银线织绣,似珠玉落盘,叮咚作响。斯泉肇始于斯,实为旱塬之奇观。

或问泉名何以“二郎”?村老李某曰:“先民相传,数百年前,村有二郎神庙。一夜,杨员外梦神借耕畜迁居,翌日视畜,汗透皮毛,复见庙之椽檩,已列于红崖之巅。员外戏插火棍于地曰:‘汝若有神,当使焦木生叶。’未几,焦木果然抽芽,渐至漫山成林,今犹有一古松存焉,谓‘神植红松’。林密则涵水,水渗则成泉。盖喻众志成城,可改自然之貌,致青山绿水之盛也。”

壬寅之春,香泉镇政与池沟村委,擘画经营,广募资金,因泉造景,岁暮功成。为吾旱塬和美乡村,增此佳境,其功甚伟!

乙巳中秋,记于四柏庐。

【本期组稿李政魁,摄影安 铎】

来源:陇声editor李政魁鸿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