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夸不实宣传十七大案例 吹牛不上税却各担后果 他们都怎么样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3 12:12 1

摘要:近年来,汽车市场营销领域,不时吹来阵阵浮夸之风,出现种种吹牛套路,某些当事人一个比一个能夸,一个比一个敢吹,竞相自夸吹牛,大有相互攀比竞赛、争先恐后之势。结果,牛越吹越大,脸越打越响。

近年来,汽车市场营销领域,不时吹来阵阵浮夸之风,出现种种吹牛套路,某些当事人一个比一个能夸,一个比一个敢吹,竞相自夸吹牛,大有相互攀比竞赛、争先恐后之势。结果,牛越吹越大,脸越打越响。

浮夸不实宣传的十七个代表性案例

以下近年汽车行业中的典型浮夸宣传案例,涵盖技术、定位、性能等多维度夸大。

1.某品牌 FSD(完全自动驾驶)宣传争议

品牌方宣称可以“完全自动驾驶”“解决所有路况”。实际情况是,美国 NHTSA 调查显示,288万辆配备 FSD 的车型存在闯红灯、违规变道等问题,导致 14 起事故和 23 人受伤。中国车主起诉称硬件无法支持宣传功能,要求 “退一赔三”。

直接后果是股价单日蒸发 73.22 亿美元,市值缩水;保险机构将 FSD 使用列为风险因子,保费上浮 5%-11%。

2. 某品牌车型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虚假

品牌方宣称“双风道高效导流,提升轮毂散热”。实测发现风道未连通散热系统,纸巾测试无气流反应,被用户称为 “装饰品”。直接后果:用户强烈不满,被迫提供改配和 2 万积分补偿。

3. 某品牌鸥翼门防夹功能演示翻车

宣传内容:“智能防夹,安全无忧”。实际情况:360 创始人周鸿祎现场体验时手被夹住惨叫,官方回应称 “不建议用手测试”,成为年度营销翻车案例。

4. 某车型健康功能虚假宣传

宣传内容:“缓解高血压、提高免疫力”“午休后血压恢复正常”。

被指违反《广告法》医疗功效宣传规定,创维被迫声明为 “个人体验,不具普适性”。

引发公众对车企跨界宣传的质疑,品牌专业度下降。

5. 某品牌车型某音账号违规驾驶场景宣传

宣传内容:高跟鞋开车、潜水员水下摘呼吸管微笑、驾驶员探身车外交谈。被质疑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师指出可能误导用户安全认知。网友痛批 “毫无常识”,品牌被贴上 “不专业” 标签。

6. 某品牌智能汽车碰撞测试虚假

宣传内容:家用车正面碰撞八吨卡车,卡车被撞飞。

被批评完全违背物理规律,被指 “神剧式营销”。被监管部门约谈。

7. 某车型全场景语音助手体验落差

宣传期待:“全场景语音交互,解放双手”。

存在问题:用户反馈偶发误唤醒、识别不准确,需手动操作。致使智能座舱口碑下滑。

8. “端到端,车位到车位”的自动驾驶

多家新势力和传统车企在宣传其辅助驾驶功能时,使用此类话术,让消费者误以为车辆可以实现完全无人干预的“点对点”自动驾驶,实际测试中需频繁人工接管,复杂场景(如窄路、无标线车位)成功率不足30%。用户投诉“误导性宣传”,最终被市场监管部门约谈并要求修改宣传话术。

9. “遥遥领先”泛滥化

最初由某企业在特定技术领域提出,后被众多车企无差别滥用,以“智能驾驶遥遥领先”、“续航遥遥领先”、“座舱体验遥遥领先”为核心卖点,无论是芯片算力、电池技术还是座舱体验,动辄“遥遥领先”。而第三方测评显示,其智能驾驶功能在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覆盖城市数量、续航冬季衰减率等关键指标落后于竞品,严重稀释了该词汇的技术含金量,成为人们讥讽这类空洞口号的笑柄。

10. “小字营销”文字游戏

在广告大字标题中宣传“CLTC续航1000km”,却在不起眼的小字或星号注释中标明“在CLTC理想工况下”、“等速60km/h下测得”,“开启空调/座椅加热等设备后续航降至600km”,且小字仅藏于参数表第8页。消费者起诉后,法院判定“构成虚假宣传”,品牌赔偿用户损失并公开致歉。

11 “中国的迈巴赫”、“国产劳斯莱斯”

一些品牌在推出高端车型时,自称“中国的迈巴赫”,强行与百年顶级豪华品牌捆绑挂钩,试图通过“碰瓷”来拔高自身品牌形象,但自家车型往往在工艺、历史底蕴和极致体验上与传统超豪华车无法匹配,内饰用料(塑料感强)、底盘调校(滤震生硬)、品牌历史积淀(仅成立10年)与迈巴赫(超百年豪华基因)差距显著,相形见绌。用户评价“徒有其表,难担‘中国迈巴赫’之名”。

有车企发布首款车型时更强调“设计对标劳斯莱斯”,外观采用相似的帕特农神庙格栅、对开门设计,但细节工艺(车漆质感、座椅缝线)与劳斯莱斯差距悬殊。

12 “百万级豪车体验”、“500万内最好的SUV”

用价格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宣称自家几十万的车能带来数百万豪车的体验。这种简单粗暴的对比忽略了品牌溢价、设计哲学和综合社会认同感,极易引发嘲讽。

13. “L4级自动驾驶”落地跳票

某科技公司与车企合作项目宣传“2023年底实现限定区域L4级自动驾驶”,但截至2025年仍未开放,仅部分城市试点“有安全员的L2+”。用户认为“过度透支未来技术预期”。

14. “算力第一,吊打友商”

过度强调座舱或智驾芯片的TOPS(每秒万亿次运算)算力,但实际用户体验卡顿、功能实现缓慢,出现了“硬件预埋,软件跟不上”的尴尬局面,算力无法有效转化为用户价值。

15. “订单爆棚” 虚假繁荣

新车发布后宣称“72小时订单破X万”,营造供不应求的市场假象,但后续上险量数据却远低于此,被指通过可退的“小定”来制造营销泡沫。

16. “重新定义”大词滥用

“重新定义轿车”、“重新定义SUV”等说法层出不穷,但产品本身并无颠覆性创新,只是在外观或某个功能点上做了微调,过度消耗了消费者的期待。

17. “期货式发布” 提前“画大饼”

发布会上承诺的多个关键功能(如高级别自动驾驶、特定软件生态)在交付时并未实现,需要等待后续OTA升级,且时间表模糊,让用户为“期货”买单。

这些夸大不是宣传,短期内营造了高大上遥遥领先的假象,吸引眼球,塑造技术形象,拉升股价估值,流量订单量一时间大幅提升,达到了一定宣传效果。但代价却是信任崩塌,品牌形象受损、承担法律与监管风险、行业信任危机、市值与估值受损。当“订单注水”、“技术期货”等真相被揭露,或产品因宣传过度而出现大规模口碑滑坡时,会直接导致股价下跌和估值缩水,影响企业融资和发展。

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显示,72% 的用户因车企宣传不实而对新能源车持谨慎态度。

浮夸营销一旦成为企业常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工程师文化。营销部门与研发部门脱节,导致“说的”和“做的”两张皮,最终损害企业的创新根基和长期竞争力。

浮夸风盛行,将损害行业良性生态, “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显现。坚守诚信、踏实做技术的企业反而在声量上吃亏,迫使整个行业陷入“吹牛竞赛”。失去用户信任后,再高的营销投入也难挽回口碑,陷入“越吹越疑、越疑越难卖”的恶性循环。最终损害的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声誉和国际竞争力。

浮夸不实宣传盛行的根源

新能源汽车赛道资本密集,企业需要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和用户心智以维持估值和融资。而激进营销成为最“高效”的捷径;新品牌缺乏历史积淀和品牌认知,通过制造“颠覆性”话题破局,容易走向过度承诺;在自媒体和短视频时代,“震惊体”标题和极端化言论更容易获得流量,媒体和KOL也乐于传播和放大这些争议性话题,形成共谋。相较于营销带来的巨大关注度和潜在收益,目前的监管处罚和消费者集体诉讼的威慑力尚显不足。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种浮夸虚假宣传之风的危害,正式发文,明确指出将“夸大和虚假宣传问题”列入网络乱象的重点整治范围”。也希望各企业高管和营销人员严格自律,不要触碰虚假宣传的底线,更须避免欺诈性误导宣传。

浮夸营销是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其最大的代价是透支了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信任。在信息愈发透明的时代,信任的崩塌只在一瞬间,而重建却需要漫长又艰辛的努力。比亚迪的成功证明,诚信本身就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最聪明的长期战略。杜绝浮夸,重塑公信力,不仅是企业的生存之道,更应成为中国制造赢得世界尊重的底线坚守。

来源:晓程车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