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夜霜降,气温打骨头里窜。有人添衣,有人添病。这时候不讲究点吃喝讲究,寒冬就提前找上门了。别管兜里鼓不鼓,霜降这天,谁都别马虎。吃3样,煮3样,忌3样,关乎过冬的底气。
一夜霜降,气温打骨头里窜。有人添衣,有人添病。这时候不讲究点吃喝讲究,寒冬就提前找上门了。别管兜里鼓不鼓,霜降这天,谁都别马虎。吃3样,煮3样,忌3样,关乎过冬的底气。
说白了,霜降不是个节气那么简单,它是秋天的“最后一锤子买卖”。气温像断崖一样往下掉,呼吸都透着凉意。中医说它是“阴盛阳衰”的开端,西医拿出体温计和流感病毒也能说个子丑寅卯。
但身体可不会写论文,它只会用咳嗽、关节疼、失眠、便秘告诉你——你没准备好过冬。
别小看这短短一周,霜降一过,人体阳气收敛,寒邪入体的速度就像快递员双十一送货。特别是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最爱趁乱“搞事情”。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显示,每年10月底到次年1月,是心梗、脑梗的高发季。尤其是55岁以上人群,风险飙升40%以上。天一冷,血管收缩,血压波动,血脂粘稠,统统都来凑热闹。
而霜降之后一两周,呼吸道感染的门诊量也会暴增。有研究指出,气温每下降1℃,流感病毒的传播效率就提升约11%。这不是吓唬人,是有临床统计支撑的。
所以,“吃错一口冷饭,病床上躺三天”可不是段子,是现实。那怎么吃,怎么煮,怎么忌,才算是对得起这场节气的“提醒”?看清楚下面这几样,不是讲究,是保命。
先说“吃3样”。不是啥灵丹妙药,是厨房里最不起眼的几样老物件。
第一样,山药。不是山寨药,是药食同源的真宝贝。山药补脾养肺,润燥通便,秋燥季节吃它正合适。
《本草纲目》里都说它“益气养阴、补肾涩精”,现代研究也不含糊——山药富含黏多糖和皂苷,能增强免疫、稳定血糖、改善消化道黏膜功能。
第二样,柿子。但不是让人一口吞仨那种吃法。霜降后柿子最甜,正是“霜打柿子红如火”的时候。柿子富含β-胡萝卜素、维C和鞣酸,润肺止咳、清热生津。
但吃柿子讲究火候,也讲究量,空腹别吃,胃不好的少吃,不然“柿石症”找上门,后悔都晚。
第三样,莲藕。不管是凉拌、炖汤、炒片,都是“秋补”利器。它通气血,润五脏,尤其对秋乏、食欲不振、皮肤干燥的人群特别友好。
现代营养学也确认,莲藕富含膳食纤维、鞣质和多种微量元素,能通便、调节血脂,还能缓解秋季烦躁情绪。再看“煮3样”。这不是说煮啥菜,而是煮啥暖命的东西。
第一样,煮姜糖水。不是老寒腿才喝,是所有手脚冰凉、早晨打喷嚏的人都该喝的。鲜姜暖胃祛寒,红糖补血活络。
科学上也有解释,姜中的姜辣素能扩张血管、刺激血液循环,对抗低温引起的血管收缩。
第二样,煮百合银耳羹。不是养生网红款,是老祖宗留下的“润肺神器”。百合清火安神,银耳滋阴润燥,特别适合晚上睡不好、皮肤干裂、秋咳反复的人。
中国营养学会也指出,银耳中含有植物性胶质和多糖,可促进免疫细胞活性,提升呼吸道防护力。
第三样,煮大枣桂圆水。这不是“甜汤”那么简单,是“情绪稳定剂”。霜降后日照变短,褪黑素分泌混乱,抑郁、焦虑、失眠悄悄地来。
大枣补气血,桂圆安神定魄,一杯热水下肚,比熬夜刷手机强多了。说完吃和煮,重点来了——忌3样。
第一样,忌贪凉饮冷。不是说不能喝冷饮,是这时候喝冷饮就像穿羽绒服跳进冰水里——自毁长城。
冷饮刺激肠胃、收缩血管,还会降低免疫力。特别是老年人,一杯冰奶茶下肚,可能就换来一晚心绞痛。
第二样,忌久坐不动。寒气从脚起,血液从腿堵。久坐会导致下肢血液回流变慢,增加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曾报道,冬季是静脉血栓高发期,久坐超过3小时风险翻倍。
第三样,忌熬夜挥霍阳气。霜降之后,阳气逐渐收敛,此时熬夜就等于“阳气透支贷款”,还款的时候是明年春天的病史单。
睡得越晚,免疫力越低,内分泌越乱,尤其年轻人,别拿年轻当特权,健康从不讲情面。霜降,是一年中最容易被忽视、但最关键的节气节点之一。
它不像立春那样热闹,也不如冬至那样庄重。它藏在风里,埋在鼻涕里,走在血管里,等人疏忽。
真正懂养生的人,都是从霜降开始“默默备战”的。他们吃得讲究,穿得得体,睡得踏实,走得勤快。不是因为有钱养生,而是知道,健康这事,越早越省钱。
有人说,贫穷限制了健康的方式。可霜降吃山药、煮姜汤、早睡觉,这些不花几个钱。真正贵的是意识,是行动,是那一口不贪凉的自觉。
别等体检报告亮红灯,才想起霜降那天吃错了一口柿子。秋天的尾巴不抓紧,冬天的病床就排上号了。入冬这条路,走得慢点没关系,别走着走着把健康弄丢了。
最后提醒一句,霜降不是节气,是提醒。提醒人,别再拿身体开玩笑。提醒人,别再熬夜当本事。提醒人,健康的生活,是从一碗热汤、一口山药开始的。
天寒了,胃不能空,心不能烦,身体不能僵。从今天起,吃3样,煮3样,忌3样,稳稳当当入冬,不靠运气,靠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3[R].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023.
[3]陈君石, 杨月欣等. 中国食物成分表 第六版[M].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23.
来源:解小龙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