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Wind数据,这已是药明康德年内第四次进行此类操作,累计出售药明合联股份所产生的投资收益达43.51亿元,短期财务提振效果显著。不过,如此频繁且大规模的股权出售,市场观点呈现两极分化。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作者:闻道
编辑:古道
风品:李莉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业绩股价双热,药明康德又减持了。
10月9日,公司公告,通过大宗交易出售药明合联3030万股,套现约23.46亿港元,预计将为2025年税后净利贡献约16.79亿元。
根据Wind数据,这已是药明康德年内第四次进行此类操作,累计出售药明合联股份所产生的投资收益达43.51亿元,短期财务提振效果显著。不过,如此频繁且大规模的股权出售,市场观点呈现两极分化。
乐观一方认为,公司通过高位减持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展现出资本配置上的灵活性与战略执行力,为核心业务发展储备充足资金。在行业竞争日烈的背景下,有助更加聚焦主业,增强整体盈利与抗风险力。
谨慎一方则指出,投资收益属于非经常性损益,不具备可持续性。短期亮丽的净利数据,可能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公司主营业务的真实增长成色。此外,作为一家高成长的生物偶联药(ADC)CRDMO公司,药明合联本身蕴藏着可观的长期价值。持续减持意味着主动放弃了其未来价值潜力,可能透支股东价值。
的确,证明公司长线价值最好的方法是内生驱动的、高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如何消除上述业绩含金量、长益短利等质疑,药明康德仍有考题横亘。
1
四成利润靠投资
一增一减为哪般
前有车后有辙。实际上,2025年9月23日股东大会上,药明康德就已获得一般性授权,允许其处置已上市流通的境内外股票,总额度上限为归母净资产的15%。换言之,近期的系列操作均在既定战略框架内,是对公司资产结构的主动性优化与灵活性调整。
回溯减持路径,前三次分别发生在2024年11月8日、2025年1月10日和4月1日,恰逢药明合联股价处于30港元至49.5港元的上升通道。进入2025年,随着港股交易热情回暖,医药板涨幅领跑市场,尤其BD授权交易持续景气,创新药成投资者热选。作为核心标的之一,10月6日药明合联股价创下85.5港元历史新高。
趁热减持的资本运作,对药明康德利润表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Wind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5上半年公司投资收益分别为2.34亿元、6.04亿元、36.69亿元。
同期,药明康德净利分别为97亿元、95.68亿元和86.60亿元,投资收益利润占比分别为2.41%、6.31%、42.37%。
这种明显的结构性变化,难免引发市场对业绩“含金量”的深度审视:靓丽净利润背后,核心盈利能力咋样、CRDMO业务的内生动力究竟如何?
值得注意的是,与药明康德连续减持形成对比,同属“药明系”的药明生物选择了逆向“加仓”。如2025年9月3日,药明合联公告称,药明生物耗资约13.11亿港元,以每股58.85港元价格参与新股配售,彰显对业务前景的坚定看好。
公开资料显示,尽管药明康德、药明生物与药明合联同属“药明系”,且实控人均为李革,可三者间的股权结构清晰独立,并未形成直接控股关系。
其中,药明康德并不直接持有药明生物股份,后者由 Biologics Holdings作为主要股东,李革及其团队通过该平台实现对药明生物的控制。
自2015年,药明康德与药明生物分拆独立上市后,分别聚焦小分子化学药与大分子生物药两大不同领域,基本不构成直接竞争。药明合联2023年11月港股上市时,药明康德作为重要股东,持有33.94%股份。
业务合作方面,药明康德与药明生物也没直接交集。与药明合联间则存在持续的业务协同。如2023年11月,双方签署《有效载荷连接子主服务框架协议》,由药明康德为药明合联的ADC业务提供关键的有效载荷连接子相关研发生产服务。
只是实际执行上,合作规模尚未达预期:2023年、2024年及2025上半年的实际交易金额分别为1.67亿元、1.43亿元和0.68亿元,均低于原定目标。
即便如此,双方预期仍有加强。就在上月,鉴于药明合联对相关服务需求的增长,双方签署了新一期框架协议,将2025全年预计交易金额由1.68亿元上调至2亿元,并对2026–2028年的合作规模作出更积极规划,预计达到3亿元、4亿元和4亿元。
行业分析师李小敬认为,通过一系列精巧资本运作,药明康德成功地将纸面富贵转化为现金利润,为未来主业投资储备了“弹药”。然而,资本市场终究是长期价值的“称重机”。公司最终需向市场证明,长线价值不仅源于“会卖”的财技,更源于主业“能长”的内生力。
2
史上最强与内外隐忧
营利分别增超20%、101%,规模至207.99亿元、85.61亿元,乍看2025半年报称得上“史上最强”。但若细观,高企的应收账款、承压的营运效率、激增的短期债务、连滑的研发费等,也是公司不能忽视的问题。
2025上半年,药明康德应收账款同比下降7.64%,体量仍达70.32亿元。拉长维度看,2020年至2024年分别为36.65亿元、46.20亿元、59.73亿元、79.01亿元、79.52亿元,呈持续上升趋势,营收占比从2020年的22.16%升至2024年的38.23%。反映回款效率的核心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也从2022年的7.43次降至2024年的4.95次,并在2025上半年进一步降至2.78次。总资产周转率从2022年0.66次滑至2025上半年0.51次。
行业分析师王婷妍表示,应收账款高企除了带来现金流压力,还需警惕坏账减值、回款能力减弱风险。而总资产周转率是衡量企业营运力的关键指标,下滑意味着公司在将资产转化为收入方面的效率减弱,可能进一步拖累核心盈利能力。
2025上半年,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同比上升6.31个百分点至13.93%,可若拉长维度看,已从2022年的20.72%降至2024年的16.62%,两项关键财务指标承压,需引起管理层对营运效率的重视。
深入债务结构,上半年发生较显著变化,短期借款规模达57.97亿元,同比激增100.59%。主因2024年发行5亿美元可转债,到期前被重分类至短期负债,继而直接推高了流动性负债水平,增加了即期偿债压力。
深入业务结构,传统主业化学业务以163.0亿元的收入和33.5%的增速,继续以绝对优势引领整体增长。相比之下,新增曲线仍显羸弱、体量差距在拉大,生物学业务收入12.5亿元,增长7.1%,实验室分析与测试业务10.0亿元,增长5.5%。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和2024年以及2025上半年,药明康德研发费用连续下滑,两年半合计达31.94亿元,占同期1003.81亿元营收比3.18%。
另一厢,员工量出现缩减,2022年底至2024年底分别为44361人、41116人和39414人。截至2025上半年底为37832人,两年半减少6529人。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2年至2024年,药明康德董事长、执行董事、总裁(首席执行官)李革薪酬分别为4196.9万元、4196.86万元和4180万元,三年拿走1.26亿元。
从外部环境看,全球医药市场交易额快速上升的同时,需警惕地缘政治波动阴影。过去一年多来,美国众议院提出的 《生物安全法提案》 风波不断,一度影响了药明康德及其关联企业的市场预期与估值水平。叠加美国处方药降价政策与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需警惕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2024年末,曾被寄厚望的细胞与基因治疗(CGT)业务被公司出售剥离,除了亏损政治风险也被视为一大考量。2025上半年,药明康德高端治疗(CTDMO)业务仍陷亏损泥潭,收入同比-19.43%,毛利率低至-29.71%。
行业分析师王婷研认为,综合来看,交出“史上最强”半年报的药明康德并非无懈可击。应收账款高企、短期债力激增、研发费及员工量下降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等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减持能短期优化净利表现,可要持续呈现稳健盈利性,就需尽快补足短板、消解上述内外忧患。
3
产能+平台化
卡位万亿减重市场
当然硬币总有两面,问题槽点之外,多年的市场深耕、未雨绸缪,也让药明康德饱有价值实力的A面。
一方面,其在多肽领域筑起产能壁垒,另一方面是卡位全球减重浪潮赋予的时代红利。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奠定了公司成长基石。
2025上半年,药明康德TIDES业务收入同比飙升141.6%,达到50.3亿元,且在手订单同比增长48.8%。持续强劲的增长动力,表明公司产能已被市场充分消化,并形成较强的客户黏性,是抓住GLP-1类减重药物市场机遇的直接成果。
为了巩固先发优势,药明康德产能扩张步伐凌厉。从2022年的6000升,预计到2025年底破10万升。3年间的指数级增长为承接全球激增的订单提供了保障,为参与未来竞争打下规模护城河。
作为蓝海赛道,减重市场巨大潜力已在GLP-1类药物(如司美格鲁肽)成为全球新“药王”中充分显现。
长远来看,多肽药物的应用正从糖尿病与减重,加速迈向罕见病、传染病、眼科及癌症等广阔领域。同时,下一代疗法的技术复杂化(如超长效、口服与多靶点药物),将持续放大CXO企业专业价值,为药明康德等一体化平台带来更丰富的业务机会。
2025上半年,药明康德小分子D&M(开发与生产)管线累计新增分子412个,管线分子总数达3409个。印证了平台强大的前端导流与客户黏性,也反映出项目执行与转化层面的运营能力。
展望未来,依托“一体化、端到端”的CRDMO业务模式,“跟随分子”进而“赢得分子”的客户策略,药明康德角色正发生深刻演变。它已不仅是全球多肽药物创新的关键“赋能者”,更凭借庞大GLP-1在研管线(已披露项目至少20个),有望成为该领域生态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下一引领者。
行业分析师孙业文认为,在AI驱动药物发现、新型递送系统等前沿技术不断突破的背景下,药明康德持续进化的产能壁垒、平台化技术整合与迭代力,将成为把握万亿级市场机遇、构筑长期成长性的核心护城河。
4
真金白银 成长回馈并举
能成长还要懂回报。药明康德一直较为重视投资者利益。
2025年8月27日,公司宣布已完成第二轮A股股份回购,以10亿元资金回购1186.08万股并全部注销。真金白银的投入,践行了“提质增效重回报”理念。
若细观还有更深意义。首先关乎价值提升。2025年内累计完成的20亿元A股回购均用于注销,这一选择极具财务深意:通过直接缩减股本,公司在总利润不变条件下直接推高每股收益(EPS),使股东权益获得实质增厚。
2024年2月,公司曾以“单日完成10亿回购”创下纪录;2025年第二轮回购更在44个交易日内迅速落地,“言出必行”的高效率强化了市场信任。
其次,如果说回购是“价值增值”,那么分红即“收益共享”。2025年中报披露同日,药明康德宣布启动历史首次中期分红,每10股派现3.5元,总额约10亿元。这是继2024年度每10股派现10.03元(总额28.35亿元)高额分红后,公司年内的又一次现金回报。
拉长视角,自2018年上市以来,公司累计通过分红与回购回报股东金额已达约210亿元。
再者,创新推出25亿港元H股激励计划,将人才回报与业绩增长深绑:当2025年收入达到420亿元目标时授予15亿港元,达到430亿元及以上时再授予10亿港元。该设计在避免稀释现有股东权益的前提下,将核心团队利益与公司长远目标紧密结合,为持续创新储备了关键人力资本。
一套组合拳下来,可以说药明康德已走出一条清晰、可持续、常态化的价值成长与回馈并举路径。稳定了投资者预期,重塑了CXO业价值评估标准,想来这也是股价受捧的逻辑所在。
整体来看,药明康德正处于一个发展分水岭,频频减持有储备子弹、提升盈利能力、战略蓄力的深意,但另一厢还需警惕短期债务激增、应收账款高企、研发费下滑、国际环境变化等不确定性。如何消解这些内忧外患,关系到股价业绩能否长虹、价值走势能否行稳致远。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且看药明康德接下来的消积弊展新颜。
本文为首财原创
来源:首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