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总听到身边人的焦虑:家长愁孩子刷题考大学的路会不会被 AI 堵死,上班族怕自己的工作某天被机器取代,连刚毕业的年轻人都在问 “未来学什么才有用”。直到听了科技预言家 KK 的分享,这些悬在心头的困惑,才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
最近总听到身边人的焦虑:家长愁孩子刷题考大学的路会不会被 AI 堵死,上班族怕自己的工作某天被机器取代,连刚毕业的年轻人都在问 “未来学什么才有用”。直到听了科技预言家 KK 的分享,这些悬在心头的困惑,才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
KK 说,未来的教育早该跳出 “找标准答案” 的怪圈了。AI 最擅长的就是精准给出正确答案,可提出一个好问题 —— 那种带着对世界的好奇、藏着独特洞察的问题,却是 AI 永远学不会的。就像现在家长逼孩子刷的题,10 年后可能早就过时,但如果孩子能搞懂 “自己怎么学最快”,比如学语言用什么方法高效、学编程怎么找规律,这份 “学习能力” 才是终身受用的本事。就像运动员有教练帮着优化训练,我们学习这件 “最重要的事”,也该找到属于自己的 “高效模式”,毕竟大学毕业前,搞懂 “怎么学” 比 “学什么” 重要得多。
至于大家怕的 “AI 让我们变成无用阶级”,KK 的看法反而很乐观:别用工业时代 “生产力” 那套标准衡量自己。未来最金贵的,可能是真人陪你聊聊天、亲手给你包顿饺子 —— 就像现在大家爱买手工水饺,未来 “手工驾驶” 说不定能年薪百万。AI 能替代重复劳动,却替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温度,替代不了需要创造力和情绪价值的事。那些你以为 “没用” 的爱好、奇怪的癖好,甚至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在 AI 只会输出 “平均最优答案” 的时代,恰恰会成为最宝贵的财富。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KK 写在书上的那句话:“Don't be the best, be the only”(不要做最好的,要做唯一的)。想想自媒体上的网红,他们不是在某个领域 “做到极致好”,而是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 有人擅长用幽默讲知识,有人专注记录小众生活,正是这份 “唯一”,让他们在拥挤的赛道里站稳了脚。AI 是在千万份数据里找 “平均最优”,可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性,本就不在 “平均” 的范畴里。
KK 今年 73 岁了,谈起 AI 却像个充满好奇的年轻人,他说自己保持年轻的秘诀是 “严肃地玩耍”—— 多做些和赚钱、职业无关的 “无用事”,就像欧美年轻人的 “间隔年”,不用急着工作升学,哪怕是去旅行、去尝试冷门的爱好,这些看似浪费的时光,未来都会变成灵感的来源,让我们活得像 “真实的人”,而不是 “像 AI 一样的机器”。
原来我们不必害怕 AI,反而该感谢它。是 AI 逼着我们停下脚步,重新思考 “作为人,我到底与众不同在哪里”。不用追赶 AI 的速度,不用和千万人挤 “最好” 的赛道,只要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把它放大、再放大,就能在这个 AI 时代,活得从容又精彩。毕竟,世界永远需要 “唯一” 的人,而不是 “第二个 AI”。
来源:赵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