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中旬,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讲座上,新加坡总统尚达曼的一段发言引发轩然大波。他提到“中国应放弃自给自足路线”,这句话被一些美媒大肆渲染,甚至解读成“新加坡选边美国、劝中国投降”。但实际上,尚达曼话中的真实意思不是“劝降”,而是一个小国在大国夹缝中
10月中旬,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讲座上,新加坡总统尚达曼的一段发言引发轩然大波。他提到“中国应放弃自给自足路线”,这句话被一些美媒大肆渲染,甚至解读成“新加坡选边美国、劝中国投降”。但实际上,尚达曼话中的真实意思不是“劝降”,而是一个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的无奈。
尚达曼是印度裔学者型政治家,在新加坡的地位更像是象征性元首,实权掌握在总理黄循财及内阁手中。新加坡实行议会制,总统负责国家形象与外交礼仪,而非主导决策。因此他的话,更多是对形势的观察,而不是政策表态。可问题在于,他讲话的场合太敏感、时机太巧——正值中美博弈加剧,任何涉及中国的评论,都会被放大成“选边站”。
新加坡向来是“平衡术”的典范。它既与美国保持防务合作,又依赖中国市场,是典型的双边受益者。贸易上,中国和美国都占其出口的三成左右,谁也得罪不起。李光耀时期,新加坡就确立了“不选边、不对抗”的国策,靠灵活的外交在大国缝隙中求存。
可如今,中美关系愈发紧张,这种平衡越来越难维持。尚达曼的讲话,其实是这份焦虑的反映。他担心,中国若继续推动内部循环、追求产业链自主化,全球化体系将进一步碎裂,而新加坡这样靠贸易吃饭的国家将首当其冲。
换句话说,他所谓“放弃自给自足”,其实是在呼吁中国不要彻底脱钩,而不是劝中国“投降”。在他看来,中美脱钩不仅让两国受损,也会拖垮整个亚洲供应链。他同时也提醒美国,别再抱着冷战思维,应该学会与一个强大的中国共处。可惜的是,这样的复杂观点在媒体传播时被简化成一句话,听起来像是“站在美国一边逼中国让步”,于是舆论就炸了。
要理解新加坡的处境,就必须看到全球局势的深层逻辑。中美竞争早已不止是贸易摩擦,而是制度与秩序的较量。中国经过四十多年发展,经济规模已逼近美国,科技、制造、基建全面崛起。华为、比亚迪、中芯国际的崛起让美国措手不及,美国的焦虑由此蔓延。从特朗普时期的加税到拜登政府的“芯片联盟”,美国正系统性地试图遏制中国的上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选择自立自强是必然的。过去的全球化秩序以美国为核心,中国是“世界工厂”,但当这个体系变成美国“单方面定义规则”的工具时,中国只有建立自己的技术体系、金融渠道和供应链,才能保证不被卡脖子。这并非“封闭自保”,而是战略防御。尚达曼口中的“自给自足”,对中国来说是自主安全,对新加坡却意味着全球分工体系的瓦解——这就是两种立场的碰撞。
新加坡当然不希望这种对抗升级。这个不到六百万人的岛国,港口吞吐量全球第二,经济命脉全系于全球贸易。中美若彻底对立,新加坡的中转枢纽地位将大幅削弱,外资信心下滑,金融业都会受冲击。它无法承担“选错边”的代价,也不可能像日本、澳大利亚那样完全倒向美国。尚达曼的讲话,其实是在表达一种“求稳”的愿望:希望中国维持开放,美国放下敌意,世界回到合作轨道。
然而现实并不容乐观。美国并不想与中国共治世界,而是想通过打压来重建单极秩序。中国也不可能再回到依附体系。美国封锁越狠,中国就越坚定自主创新。过去几年,美国断供芯片,中国加速国产替代,如今已能自产7纳米芯片;美国限制稀土,中国就建立出口管控体系;美国拉拢盟友围堵,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拓展全球市场。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
从新加坡的角度看,中美都变了。美国不再是那个信奉自由贸易的“老大哥”,而更像一个焦虑的守旧者;中国不再是世界工厂,而是越来越像规则的制定者。尚达曼担心的,不是中国的强大,而是全球秩序的断裂。他明白,一旦全球供应链彻底分裂,最先受害的不是中美,而是像新加坡这样的中间国。
不过,话又说回来,新加坡的这份担忧在中国看来并不新鲜。中国早就清楚,美国不会容忍一个独立的东方强国长期崛起。自给自足的战略,不是拒绝全球化,而是防止被“去全球化”。如今的中国依然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放弃自给自足,等于把命脉交到别人手里,这在任何大国战略上都是不可能的事。
更何况,中国的“内部循环”并不排斥外部合作。相反,它是“双循环”战略的一部分——内循环为根,外循环为枝,互相支撑。这种模式让中国在外部环境恶化时仍能稳住经济,也让各国投资者看到更长期的确定性。
新加坡想让中国回到从前的开放式全球化,其实是错判了时代。那种以美国为中心、世界分工清晰的旧格局已经一去不复返。未来的全球化将更加多极化,中国的角色也将从“参与者”转为“建设者”。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尚达曼的讲话揭示了一个现实:世界正在走到新的临界点。美国在拼命维持旧秩序,中国在重塑新秩序,其他国家则被迫在两者之间摇摆。新加坡这样的贸易国当然希望中美握手,但地缘政治的逻辑远比经济复杂。对美国而言,合作意味着失去控制;对中国而言,让步意味着被掣肘。
所以,这场“放弃自给自足”的争议,本质上是一个误会,但它折射出全球权力转移的焦虑。新加坡没选边,它只是希望旧秩序不要崩塌;但世界早已进入重新洗牌的阶段。中国的选择很明确:不封闭、不依附、自主发展。美国若继续沿着遏制路线走,受伤的不会只有对手,还有它自己。
在这一轮历史浪潮中,没有哪个国家能置身事外。新加坡的焦虑,是所有中小国家的焦虑;中国的自立,是时代趋势的必然。世界在变,全球化也在变。与其劝别人放弃自给自足,不如思考如何共存共赢。因为在未来的大棋局上,只有自强的国家,才能有资格谈合作。
来源:律师程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