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把新中国这七十六年的发展比作闯关,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就是妥妥的“升级攻略”。从新中国刚成立时的“青铜局”,到现在冲刺“王者段位”,攻略里的打法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核心目标从没变过——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幸福。今天咱就聊聊从“一五”到“十四五”的这些“攻略”是怎
如果把新中国这七十六年的发展比作闯关,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就是妥妥的“升级攻略”。从新中国刚成立时的“青铜局”,到现在冲刺“王者段位”,攻略里的打法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核心目标从没变过——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幸福。今天咱就聊聊从“一五”到“十四五”的这些“攻略”是怎么升级的,还有“十四五”实施以来的这五年,咱实实在在获得的好处。
三次大变身:
从“凑合过”到“过得好”
首先咱们要记住两个知识点:一是,从1953年至今,我国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和四个“五年规划”,从2006年开始的“十一五”才改称“五年规划”,在此之前的都是“五年计划”。简单来说,这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深刻转变的体现。“计划”是靠政府事无巨细的指令安排来管理经济;而“规划”是指导性的,更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计划”变“规划”反映的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生着转变并且不断改革完善。
二是,五年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在“六五”之前,名称中只有“国民经济”,并不包含“社会发展”。因为“六五”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六五”期间,我国经济体制从封闭走向开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破冰。名字变长意味着“计划”“规划”覆盖面越来越广,系统性越来越强,不再是单一的经济发展规划。它也标志着我国已经注意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确定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
别觉得规划这东西离咱远,它就像咱国家给自己列的“健身计划”——不同阶段有不同目标,一步步练出好体格,国家就是照着这个,“练”得实力越来越强大。这么多年下来,这“健身计划”的内容变得可不是一点半点。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咱啥样?用句实在话讲,就是“连颗钉子都得叫‘洋钉’”。所以从“一五”到“五五”这阶段的“计划”,主打一个“打牢基础”。就像刚健身先练核心肌群,不然后面容易受伤。“一五”时期,靠着苏联帮衬的156个项目,把钢铁厂、机械厂等从无到有建了起来。后来搞“两弹一星”,这可不是为了拿出来显摆,是因为首先得有“自保能力”,手里有根“打狗棍”,狗才不敢扑过来咬你。这阶段的“健身计划”,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就是解决“有没有”的基础问题,为后来的日子打下底子。
以前的“计划”管得细,连种多少斤粮食都规定得明明白白,就像早期健身只死磕一个动作。八十年代往后,“六五”到“九五”这阵子,“健身计划”进入了“进阶”阶段。宏观政策一松绑,市场就像解冻的小河,一下子活了起来。前面说了,“六五”的名称中第一次加上了“社会发展”,意思就是不光要把“经济肌肉”练得壮,块头赶紧大起来,还得让老百姓吃得好、穿得美。最明显的变化是啥?以前买布要布票、买粮要粮票,什么都是“限量”的;到九十年代初,票证取消了,市场上的各类商品越来越丰富,国外有的国内也有,老百姓终于不用再为商品“不够用”发愁,日子开始有了奔头。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经济总量越来越大,“十五”到“十四五”的“健身计划”就进入“精细化调理”阶段了。“十一五”往后,环保、教育、养老这些“软指标”占比越来越高,“中国特色”越来越凸显。就像健身到后期,不再只看肌肉维度,还加入了“中医养生功法”,开始追求内外平衡的身体健康。比如,“十三五”啃下脱贫攻坚这块 “硬骨头”,让几千万人摘掉贫穷的帽子;到了“十四五”,直接把“科技创新”“共同富裕”摆在明面上——这就像家里条件好了,开始考虑家里居住条件、孩子的教育、老人的养老……方方面面都得兼顾到。
“十四五”这五年:
咱老百姓的“获得感”藏在小事里
这五年的变化,咱每天都能看得见、摸得着。不是啥大道理,就是日子里的“小确幸”。
科技上,以前总听说“卡脖子”。既然自家没有还被人要挟,那就自己研究自己造!现在我们国家的“黑科技”也不少,时不时拿出来几样新物件,把自己老百姓都吓一跳,“好家伙,咱家里还有这?!”但更关键的是,很多“黑科技”都用到了我们日常生活里。新能源汽车不再是“富人玩具”,而且我们的智驾、电池等技术那是全球“遥遥领先”;5G 信号更是“无孔不入”,连边远地区的小山村都能开直播卖土特产;以前“两弹一星”让西方能和我们对话,现在的可控核聚变、载人航天、AI、稀土提炼……让他们懂得,那必须得跟中国好好说话。
民生保障上,以前会担心“老了没人管”“看病贵”“上学难”,这五年,这些事儿越来越让人放心。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以上,农村老家的爸妈不光每月养老金涨了,家附近还开了日间照料中心,中午能吃热乎饭、下午能跟老伙计下棋,不用再担心子女上班没人陪;药品集采范围越扩越大,以前买一盒降糖药得百八十块,现在集采后二十多就能拿下,慢性病患者每月药费能省一半多;“双减”政策落地后,孩子的义务教育阶段加了课后延时服务,放学能在学校写作业、参加兴趣班;针对失业或待业人群,社区还经常组织免费技能培训,学维修、月嫂、直播带货的都有,不少人靠着培训找到了新工作——这些事儿看着小,却让咱的生活踏实多了。
生态环境上,以前一到冬天就可能“雾霾锁城”,现在抬头看看,水晶天的日子越来越多,极目远眺越来越通透,城乡面貌越来越好;小区里的垃圾桶都分了类,旧纸箱、塑料瓶卖了钱,还能给家里添点小零食;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地超过了火电装机,你给手机充的电可能就来自“阳光电”“风力电”,既省钱又环保。我们不用天天喊啥环保口号,日子本身就越来越“绿色”,大家的环保行为也越来越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习惯。
不变的初心: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一五”时期的工人师傅们加班加点建工厂,是为了让后代不用再受“没工业”的苦;改革开放后的个体户们,敢闯敢干做生意,是为了让家里的日子能“好起来”;现在的科研人员攻坚“卡脖子”技术,基层干部忙着乡村振兴,也是为了让咱的日子能“更上一层楼”。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每个“计划”和“规划”就像“接力赛”,每一代人都在接棒,也都在全力向前奔跑。
“十四五”快收官了,下一个五年,还会有新的规划、新的变化。说到底,国家的“大规划”就是为了咱每个家庭的“小日子”越来越好;国家的“大目标”,最终都是为了让咱每个人能活出“幸福感”,这也是我们老百姓最踏实的“底气”。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记者丨朱延庆
来源:东坡不做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