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9月以来,由于黄淮海地区多地出现了连阴雨天气,导致夏玉米没有按照正常时间收获,小麦播种时间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延迟。
今年9月以来,由于黄淮海地区多地出现了连阴雨天气,导致夏玉米没有按照正常时间收获,小麦播种时间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延迟。
小麦播种时间越晚,越容易遇到低温天气,有些农户担心,晚播小麦是不是不抗冻?
从小麦自身的生长情况来说,这种说法存在一定的道理。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冬前小麦生长时间短,抗寒性弱
小麦是耐寒性比较强的作物之一,小麦想要在越冬期内不受冻害,需通过抗寒锻炼。
小麦播种出苗以后,经过秋冬气温逐渐降低的过程中,小麦植株内会主动积累可溶性糖、脯氨酸等抗冻物质。
但是,晚播小麦由于播种延迟,在冬前生长的这段时间内,有效生长积温大幅减少,幼苗还未进行一定的抗寒锻炼,就进入了越冬期,就容易受冻。
2、营养储备匮乏容易受冻
如果是正常时间播种的小麦,能在冬前形成壮苗,根系下扎较深,营养物质积累充分,在进入越冬期后,不容易受到冻害。
而晚播小麦的话,由于播种晚,出苗时间也迟,在出苗以后,种子自身养分消耗多,而叶片光合面积小、光合效率低,无法制造越冬需要的充足养分。
而根系也因播种晚,再加上低温影响,下扎浅、吸收能力弱,抗冻性自然下降。
3、分蘖少,防护机制薄弱
小麦进入越冬期后,想要不受冻害,分蘖很关键,分蘖的位置深度和发育状态直接决定小麦抗冻能力。
如果是正常时间播种的小麦,分蘖节入土较深,抗冻性相对强一些。
而晚播小麦的话,分蘖距地表较近,甚至部分暴露在外,容易受到低温的侵袭。
4、群体覆盖不足
如果整块麦田的覆盖力比较好的话,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缓冲地温剧烈变化,不容易受冻。
晚播小麦的话,由于出苗晚、生长慢、分蘖少,冬前群体密度不足,地面覆盖不充分,土壤中的根系,更容易受到冷空气的入侵,冻害程度会加重。
其一,更换合适品种
黄淮海地区的农户,建议选用半冬性或半冬性偏春性、抗寒性强、生育期适中的品种,不建议种植纯春性品种。
其二,适当增加播种量
增加播种量的目的是为了“以密补晚”,按照经验来说,和当地往年的种植时间相比,今年每晚播1天,每亩增加1斤的播种量。
一般情况下,如果晚播10天的话,每亩播种35斤左右。晚播20天的话,每亩播种40-45斤左右。
但是也不是越多越好,建议每亩播种量不超过50斤,防止群体过密,增加后期倒伏风险。
其三,提升播种质量
既然播种时间推迟,那就通过提升播种质量,来弥补晚播的影响。
小麦播种前要精细化整地,做到上虚下实、无坷垃。
播种深度控制在3-4厘米(正常年份建议3-5cm,适当播浅一公分),播后做好镇压,提高出苗率。
同时,所有小麦晚播的地块,播种前必须进行药剂拌种,防虫防病,减少弱苗形成。
其四,底肥要选对
根据农技推广中心的建议,底肥可选择25-15-10配方的复合肥,每亩100-120斤左右。
今年由于小麦播种晚,氮肥的量要施足,而磷肥和钾肥要适当增加一些。
如果缺锌的地块,每亩底肥加入3-4斤的硫酸锌,缺硼的地块加入1-2斤的硼砂。
综合上述内容,晚播的小麦相比正常时间播种的小麦,自身的抗冻性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
小帮手建议农户们,做好播种时的工作,尽量在越冬期来临前,促进小麦形成壮苗,保障安全越冬。
问问大家,你们当地的小麦播种完毕了吗?
来源:湖北台农村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