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11月,重庆郊外的枪声渐息,一封由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签署的投诚信送至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毛泽东阅后掷信于案,对周恩来说:“此人血债累累,不可饶恕。”而早在半年前,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在日记中愤然写道:“敬之反复,当除之而后快。”这位同时被国共两党领袖
1949年11月,重庆郊外的枪声渐息,一封由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签署的投诚信送至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毛泽东阅后掷信于案,对周恩来说:“此人血债累累,不可饶恕。”而早在半年前,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在日记中愤然写道:“敬之反复,当除之而后快。”这位同时被国共两党领袖唾弃的军政人物,其人生轨迹成为解读历史洪流中忠诚与背叛的复杂样本。
何应钦这个人,说起来挺复杂的,土地革命那会儿,中央苏区搞第三次围剿,闽西的红军一下就少了一万多人,皖南事变,他又让新四军掉进坑里,九千人直接给打散了,解放战争刚开始,他签了个“剿匪手令”,话说的很白,俘虏一个不留,当场就办了,这些事,红方一直都记着,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直接点了名,说何应钦必须处理,不能这么算了。
蒋介石那边,对何应钦的杀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权力斗争这东西,1927年徐州打输了,白崇禧逼着他下台,何应钦一声不吭,1936年西安事变,有人喊着要炸西安,1949年桂系又起来闹,这人还是没动静,蒋介石对他的信任就这么没了。
有意思的地方是,何应钦跟共产党其实也合作过不少,黄埔军校那阵子,俩人一块带队东征,周恩来也在,棉湖那场仗,三千人就把陈炯明的两万精兵给冲散了,北伐的时候他听周逸群的建议,部队练得挺像样,“革命将军”的名号就传开了,可这关系后来就断了,1927年“四一二政变”,蒋介石让他把第一军里的共产党全清出去,周恩来他们只能离开黄埔系,何应钦自己也走了另一条路,这就是大革命失败后的样子,个人那点权力心思盖过了革命理想,原来的战友全成了对手,不管是谁,最后都得各走各的。
1945年南京受降,何应钦是代表中国战区的,冈村宁次是日本那边的代表,俩人早年在日本士官学校还是同学,投降书递过来的时候,何应钦竟然弯腰用双手去接,那腰弯的,比冈村还低,这画面跟解放区军民拼死抗战的场面对比,反差太大了,后面更让人想不通的是,战后何应钦还特意护着冈村这帮日本战犯,有的还请来当军事顾问,这种亲日的做法让很多人心里都不舒服。
国共两党其实都不怎么待见何应钦,原因还不太一样,毛泽东那边是讲革命正义,不能让这种人轻易脱罪,不然“为民复仇”的承诺就空了,蒋介石这边,是内部的权力规矩,何应钦这种来回摇摆,忠诚度不够,等于把团队的生存法则给破坏了,两个方向最后都把他给边缘化了,历史里面,这种道义和权术的拉扯,总是这么麻烦。
何应钦退到台湾以后,蒋介石给了个“战略顾问”的头衔,听着挺大,其实没实权,1952年国民党改组,中央委员会也没他的份,大陆那边的审判名单上一直有他的名字,晚年的时候,何应钦开始种兰花,临终前说了句“我这一生,像飘萍没地方靠”,这一切,可能就是历史对这种两边都想讨好的人的最终安排。
说起来,何应钦活了九十七岁,后人看他这一辈子,最值得琢磨的不是他个人的起起落落,反而是那个时代里各种价值选择,傅作义顺应了形势,陈诚守住了底线,何应钦两边都不沾,在国共两党的历史里都成了个负面符号,这种结局,反过来看也是在提醒人,民族到了关键时候,谁要是只盯着自己的权力算计,最后只会被历史给卷走。
来源:青莲侠士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