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3岁的林阿姨一直睡眠浅、爱多想。自从退休后,她变得更容易焦虑,尤其夜里常常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子停不下来。
53岁的林阿姨一直睡眠浅、爱多想。自从退休后,她变得更容易焦虑,尤其夜里常常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子停不下来。
听邻居说“吃点艾司唑仑能让人安神”,她便开始每天晚上服用一片。刚开始确实睡得好些了,心情也没那么紧绷。
但一年后的一次体检,却让她开始怀疑这颗小药片是否真的“无害”。
体检报告里的肝功能项目,有两项指标轻度升高。林阿姨平时不喝酒也不熬夜,饮食也算清淡,医生却问她:“有没有长期服药?”她迟疑了一下,说:“我就吃艾司唑仑,一年多了。”
医生点点头:“那可能和这个有关系。”
很多人以为,艾司唑仑这种药既然能在普通门诊开出来,就说明它很安全。
但它属于苯二氮䓬类药物,这一类药的另一个名字叫“安眠药”,它们对大脑神经的作用虽然温和,却远比一般人想象得复杂。
林阿姨的问题,其实很有代表性。
很多中老年人都会在心理压力大时,自行服用安眠药来“防焦虑”或“稳情绪”,甚至把它当作“保健药”来吃。但艾司唑仑的适应症是短期治疗焦虑、失眠等症状,并不适合长期服用,更不是预防性用药。
它的机制是通过增强大脑中叫做GABA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让神经系统“安静下来”。听起来好像很科学?确实。但问题出在:这个“安静”的过程,是靠药物强行压制的,并不是身体主动调节的结果。
长期服药后,大脑就会“懒惰”了,不再自己分泌足够的GABA。这时候,一旦停药,人反而会更加焦虑、更加失眠。
这就是所谓的“药物依赖”,而且艾司唑仑属于半衰期较短的药物,更容易出现“反跳性焦虑”——也就是说,停药后症状比原来还严重。
艾司唑仑是通过肝脏代谢的。也就是说,长期服用会增加肝脏负担,尤其是中老年人,肝脏代谢能力本就比年轻人慢,加上常年吃药,肝酶水平很容易升高。
林阿姨的肝功能异常虽然不严重,但已经是一个警示:药物不是“心理保险”,更不是“情绪保健品”。
除了肝脏,苯二氮䓬类药物还可能影响其他方面:
· 认知功能下降:长期服用会影响记忆力和专注力,尤其是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脑子变慢”的感觉。
· 跌倒风险增加:药物会让人反应变慢、肌肉协调变差,尤其夜间起夜时容易摔倒。
· 情绪调节能力变差:长期依赖药物后,人的自然调节机制会“退化”,一旦处境改变,情绪波动反而更大。
这些问题,并不一定体现在一张体检报告上,但却悄悄影响着生活质量。
让我们换个角度看焦虑。
很多人觉得焦虑是坏事,但焦虑是一种人体本能的“预警机制”,它提醒你有些什么事情需要处理、需要面对。
问题出在:我们常常只是“感觉”焦虑,却不知道“焦虑的内容是什么”。有人试图用药物来“把焦虑压下去”,但却没有真正去理解它。
像林阿姨这样的情况,更适合做的是:
· 建立规律作息:每天固定时间睡觉、起床,哪怕睡不着也不要赖床。
· 增加白天的阳光和活动量:日间多晒太阳、多走动,有助于提升褪黑素和GABA的自然分泌。
· 记录焦虑内容:把每天让自己烦恼的事情写出来,甚至评分,帮助自己“看见”焦虑的来源。
· 认知行为干预:如果条件允许,做一些心理咨询或认知训练,帮助建立更清晰的情绪应对策略。
这些方式虽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们却能真正帮助身体恢复自我调节的能力。
我们绝不能把药物妖魔化。艾司唑仑在短期治疗焦虑、严重失眠等情况下,是非常有效的。很多急性失眠的人,如果一段时间得不到干预,很可能影响免疫力、血压、甚至诱发抑郁。
但问题在于,它从来不是“保健品”,也不适合“长期吃着预防”。
真正的问题不是“药不好”,而是“用错了场合”。
像林阿姨这样,原本只是轻微焦虑,靠调整生活方式可能就能改善,却因为“先下手为强”,结果反而让身体陷入了药物依赖的困局。
苯二氮䓬类药物的耐受性也很强,也就是说,吃久了效果变差,剂量容易越吃越高。到不仅肝脏受不住,心理也会开始“上瘾”。
很多人这时候关心的是:那我还能停药吗?会不会更严重?
关键在于不能突然停,特别是吃了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的人,贸然停药可能会出现戒断反应,包括焦虑激增、心慌、出汗、甚至失眠加剧。
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同时配合生活方式调整、适当的心理干预。停药不是目标,“恢复自我调节能力”才是关键。
如果你也像林阿姨一样,曾经把药物当作“情绪安全感”的来源,那不必责怪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在摸索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但请记住:情绪不是敌人,焦虑也不是错。
重要的是,我们愿意给它一点耐心、给自己一点理解,而不是急着“吃掉它”。
如果你身边也有人在长期服用安眠药,不妨转发这篇文章给他,或留言分享你的经验和看法。也许你的一句话,就能帮他看见另一种选择。
参考文献:
1. 卫健委《苯二氮䓬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2年版)》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焦虑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医者老高谈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