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提醒:过了62岁,血糖若能控制在这个范围,可以松口气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2 20:14 2

摘要:不少老人一听“糖尿病”就紧张,以为这病一旦得上就一脚踏进了慢病深渊。其实吧,也没那么可怕。关键是,血糖要控制得住,特别是过了62岁之后,能把它稳在一个合理的范围里,确实能少操不少心。

人一旦过了60,身体这台“老机器”就开始时不时出点小毛病。尤其是血糖,明明年轻时从不担心这个事儿,年纪一上来,医生却三句话不离“控糖”。

不少老人一听“糖尿病”就紧张,以为这病一旦得上就一脚踏进了慢病深渊。其实吧,也没那么可怕。关键是,血糖要控制得住,特别是过了62岁之后,能把它稳在一个合理的范围里,确实能少操不少心。

很多人一听“控制血糖”,第一反应就是“越低越好”。这种想法,其实挺危险的。年轻人血糖控制得紧一些问题不大,但上了年纪,身体的反应能力差了,低血糖的风险反而更高。

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如果血糖降得太猛,反而容易出现头晕、乏力,严重的会晕倒甚至猝死。尤其是独居老人,低血糖发作时没人发现,后果不堪设想。这个年纪,控糖的目标不该是“追求完美”,而是“稳中求进”。

根据《老年2型糖尿病管理指南(2022年版)》,年龄超过62岁的老年人,空腹血糖控制在6.1到7.8毫摩尔/升之间,餐后两小时别超过10.0毫摩尔/升,基本上就可以放心。这个标准,是综合了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生活质量和安全风险之后的“折中方案”。

有些老年人一测出高血糖,立马吓得不行,每天都去扎手指、查血糖,结果搞得心情比血糖还波动。其实吧,血糖不是一两个数值的问题,而是长期趋势的问题。一顿饭吃多了,餐后血糖高一点,不代表病情恶化;今天血糖低,也不代表可以停药。

医生看血糖,看的不是一两天,而是看整个“血糖曲线”是不是平稳。血糖波动太大,比高血糖本身更伤身体。它会让血管内皮反复受损,加剧动脉硬化,甚至诱发心梗、脑梗。

别太纠结某一天的血糖值,而是要关注整体的生活习惯,有没有按时吃药、有没有规律饮食、有没有天天窝在沙发上不动弹。如果这些都做对了,血糖自然会越来越稳。

一提到控糖,很多人就觉得糖尿病人啥都不能吃,水果不能碰、主食得减、肉也得忌口。结果把自己搞得像“吃草”的,生活质量一塌糊涂。饮食控制不是“吃得越少越好”,而是要学会搭配。

比如说,水果不是不能吃,而是要选升糖指数低的、少量多次地吃。像苹果、猕猴桃、柚子这些都可以吃,别一口气吃一大盘就行。主食也不是越少越好,关键是选对种类,比如粗粮、杂粮替代精米白面,升糖慢,饱腹感还强。

很多老人担心吃肉会让血糖升高,其实蛋白质对血糖影响不大,反而有助于维持肌肉量,防止因糖尿病引发的肌肉流失和乏力问题。适量吃点瘦肉、鸡蛋、豆制品,不光能补营养,还能让餐后血糖更平稳。

有些老人一看到血糖降下来了,就开始“自作主张”,把药减了或者停了。更有甚者,听说邻居吃某种中成药“血糖降得快”,自己也去买来吃,结果血糖乱七八糟不说,还伤了肝肾。

糖尿病用药是个动态调整的过程,需要医生根据你的身体状况、血糖水平来定。不是说血糖一好就能停药,也不是血糖一高就要加药。特别是胰岛素的使用,更不能随便改剂量,不然容易低血糖,风险大得很。

尤其对于62岁以上的老年人,还得考虑药物的副作用、肝肾功能、用药依从性等问题,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来“量身定制”。擅自调整药物方案,不仅可能让血糖波动,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比如心衰、肾病等。

很多人以为控制住了“血糖”就高枕无忧了,其实糖尿病真正可怕的,是它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视网膜病变、肾功能衰竭、神经病变、动脉硬化这些,才是让人真正生活质量下降的根源。

而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往往不是因为血糖一高就出现,而是因为长期控制不当、波动太大、忽视其他指标。比如血压、血脂、体重、尿蛋白,这些都是糖尿病管理要看的“全景”。

特别是血压,如果控制不好,对肾脏和大脑的伤害是双倍的。血脂异常则会加快动脉斑块形成,增加中风和心梗风险。控糖只是“起点”,但别忘了,还有一整套“慢病管理”要跟上。

别小看了心情这回事,很多老人退休后闲下来,突然没了节奏,生活规律全乱了。吃饭没点、睡觉拖到深夜、白天又躺着不动,这些都会让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变得难控制

再加上孤独、焦虑、抑郁这些负面情绪,也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血糖。研究发现,长期焦虑的人,血糖波动大、胰岛素抵抗更明显。保持心态平和、生活节奏规律,说起来简单,其实比吃药还要重要。

能做到早睡早起、饭点规律、适量活动、情绪稳定,哪怕不靠太多药物,血糖也能慢慢稳定下来。

糖尿病不是一场短跑,而是马拉松。特别是老年人,已经走过了人生的大半路,最需要的不是严格自律到苛刻,而是找到一个自己能长期坚持、身体也能接受的平衡点

血糖控制目标不在于“完美”,而是“够用”。只要稳住了,不出问题,日子就能踏实地过下去。过了62岁,能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意味着你已经迈过了糖尿病最危险的阶段。

别再为一两个数值焦虑了,能吃、能走、能睡,能开开心心地活着,比什么都值钱。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1):1-20.

[2]王丽萍,李瑞兰.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目标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5):123-126.

[3]张志刚.老年人糖尿病并发症干预策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1):118-120.

来源:药师健康指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