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倍他司汀为H1受体激动剂。对脑血管、心血管,特别是对椎基底动脉系统有较明显的扩张作用,显著增加心、脑及周围循环血流量,改善血循环,并降低全身血压,此外能增加耳蜗和前庭血流量,从而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和耳闭感,还能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细胞外液的吸收,消除淋巴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倍他司汀你用对了吗?
撰文丨字凤琴
倍他司汀为H1受体激动剂。对脑血管、心血管,特别是对椎基底动脉系统有较明显的扩张作用,显著增加心、脑及周围循环血流量,改善血循环,并降低全身血压,此外能增加耳蜗和前庭血流量,从而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和耳闭感,还能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细胞外液的吸收,消除淋巴内水肿。用于内耳眩晕症,亦可用于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高血压所致体位性眩晕、耳鸣。在临床上使用很广泛,然而倍他司汀不能与抗组胺药联合使用,过敏时能否使用抗组胺药,临床使用注意事项有哪些?
一
倍他司汀过敏能否使用抗组胺药
不能与抗组胺类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联合使用:倍他司汀属于组胺类似物,抗组织胺药可拮抗倍他司汀的部分或全部作用,说明书提及两者不宜合用。
对于使用倍他司汀出现过敏情况的患者,使用抗组胺药仅可拮抗倍他司汀的部分作用或全部作用,并不会产生毒副作用,甚至可拮抗倍他司汀的不良反应作用,从药理学角度是可以使用的,同时抗组胺药发挥抗过敏作用,进一步减轻倍他司汀的过敏反应。
二
不同适应症方面[1-5]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盐酸倍他司汀片与注射剂使用也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三
特殊人群用药[1-5]
倍他司汀在儿童中禁用,在老年人及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给药剂量,妊娠期及哺乳期不宜使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四
其他注意事项:
嗜铬细胞瘤患者禁用;
胃溃疡活动期患者禁用:倍他司汀可激动组胺受体,促进胃酸分泌,进而加重胃黏膜损伤,易诱发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因此对于胃溃疡活动期患者禁用以及胃溃疡病史慎用[6];
药品不良反应(ADR)情况:倍他司汀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系统/器官为神经系统、胃肠道系统、皮肤及皮下组织,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心悸、恶心、瘙痒、胸闷等。倍他司汀所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累及系统/器官主要是呼吸系统、胸及纵隔。原因可能与倍他司汀可激动H1受体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有关。倍他司汀ADR发生时间均在1h内,最短为用药后6min,说明倍他司汀致ADR多为速发型,因此,提示在用药初期就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处理[7]。
支气管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慎用:倍他司汀可激动支气管平滑肌H1受体,引起支气管痉挛导致呼吸道收缩,加重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情[7]。
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溶媒问题:部分厂家说明书静脉滴注为10~3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一日1次,未提及具体的溶媒量。然而,部分厂家说明书明静脉滴注时一次10~3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药物溶媒剂量不足会导致药物浓度过高,增加诱发不良反应的风险。《静脉用药安全输注药护专家指引》[8]指出:溶媒剂量若不足,药物无法充分溶解,易形成药物微粒,进而增加静脉炎或静脉血栓的风险。此外,药物浓度过高还可能对血管造成刺激,引发疼痛感。鉴于此,药品说明书中对溶媒剂量是有明确要求的,应严格参照说明书进行配置。
综上所述,倍他司汀作为国家重点监控药物,其临床的合理使用是临床医生、药师、护理人员的日常重点监测内容。在发生过敏反应时,可选择使用抗组胺药进行抗过敏治疗。因注射剂出现的不良反应多,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倡导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给药原则。不同制剂和剂型适应症不同,应严格按照适应症选择使用药品。
参考文献:
[1]盐酸倍他司汀片说明书.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
[2]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说明书.石家庄药业有限公司.2024年7月19日
[3]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说明书.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6月19日修改
[4]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说明书.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药业有限公司..2023年8月1日修改
[5]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吴子明,王武庆,等.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的专家共识[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29):3591-3598.
[6]袁宏中,李涛,夏一淼,等.注射用盐酸倍他司汀药物利用评价标准的建立与临床应用合理性分析[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4,39(09):2419-2423.
[7]房靖祥,刘云,吴瑞强.日照市193例倍他司汀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24,33(08):21-23.
[8]《静脉用药安全输注药护专家指引》广东省药学会(2023年1月3日)
责任编辑:老豆芽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丐帮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