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这个美食大国,啥都能端上桌,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跑的,再到海里游的,没啥是厨师们不敢试的。
在中国这个美食大国,啥都能端上桌,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跑的,再到海里游的,没啥是厨师们不敢试的。
可你有没有想过,有一种动物偏偏很少出现在咱们的餐桌上,那就是猫。狗肉还有人吃,猫肉咋就这么少见呢?
其实,答案早就在500年前被一位大神级人物点破了——他就是明朝的医学家李时珍。他的《本草纲目》不光是本医学书,还藏着中国人不爱吃猫肉的秘密。
猫在中国啥地位?
先说说猫在中国人心里的位置吧,这得从老早以前讲起。
早在西周,《诗经》里就提到猫了,跟熊、虎这些猛兽搁一块儿,那时候的猫还是野性十足的家伙。
后来到了战国,猫开始被驯化,成了人类的好帮手。
《礼记》里写着“迎猫,为其食田鼠也”,意思是请猫来家里吃田鼠,保护粮食。
那时候农业社会,粮食就是命根子,猫能抓老鼠,地位自然不低,跟耕牛差不多。
耕牛在古代可是受法律保护的,宋朝随便杀牛还得挨罚呢。
猫也因为这实用价值,慢慢被看成“庄稼卫士”,谁舍得把它炖了吃啊?
除了实用,猫还有点神秘色彩。
隋朝民间流传“猫灵”的故事,说猫能被召唤去害人,听着怪吓人的。
到了宋朝,诗人陆游还写诗说猫是“虎的舅舅”,这不就是给猫加了个传奇Buff吗?
这些文化背景虽然没明说不许吃猫,但多少让人觉得,猫不是普通的食材,吃它总有点别扭。
你说,抓老鼠的功臣还能下锅吗?
这不就是第一个让人犹豫的嘛。
李时珍咋看猫肉?
说到猫肉为啥少人吃,关键还得看李时珍咋说。
他是湖北蕲州人,生在1518年,家里祖上都是医生,从小就泡在草药堆里。
他本来想考科举当官,可惜三次乡试都没过,38岁才彻底死心,专心干起了老本行——当医生。
后来他医术太牛,连楚王的儿子都治好了,名气大到被请进北京太医院。
可他在那儿待了一年后觉得太压抑,干脆辞职回家,埋头写《本草纲目》。
这本书花了他27年心血,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查了800多本书,还亲自试了好多东西,包括猫肉。
《本草纲目》里,他写得挺直接:“狸肉入食,猫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故用之者稀。”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狸肉还能吃吃,猫肉味道太差,根本不是好食材,所以没人爱吃。
他还发现猫肉酸涩又硬,嚼都嚼不动,多吃还可能“动风”,也就是身体不舒服。
试想一下,连李时珍这种啥都敢尝的“大胃王”都嫌弃的肉,古人还能爱吃吗?
这不就是第二个——猫肉到底有多难吃啊?
其实那时候的饮食文化已经很讲究了。
明朝人吃肉挑得很,猪肉嫩、牛肉香,猫肉这种口感差又没啥好处的,谁会选它呢?
李时珍的评价就像给猫肉判了个“死刑”,从此它在餐桌上基本没啥戏了。养猫吃肉不划算,古人早算过这笔账
猫不像猪牛那么好养,出肉率还低。资料说,一只猫长到能吃得15个月,狗12个月就够了,猪更快。猫身子小,肉没多少,费半天劲养出来还不够塞牙缝的。
加上猫灵活爱跑,圈养成本高,古人一合计,养猫吃肉纯属亏本买卖。
猪肉在宋朝以前虽然被叫“贱肉”,但便宜又多,谁会去碰猫肉这硬骨头呢?当然,也有例外。
广东有些地方把猫肉跟蛇肉搭一块儿,做成“龙虎斗”,听着挺霸气,说是能补身子。
可这玩意儿口味太重,外地人吃不惯,压根传不开。
其他地方的人一看,猫肉又不好吃又不划算,干脆就不碰了。
你说,古人这精打细算的劲儿,是不是早就决定了猫肉的命?
还有个小细节,《本草纲目》里猫肉不推荐吃,但猫的其他部位倒有药用价值。
比如猫头骨能治腹痛,猫脑能治肿痛啥的。
古人一看,猫拿来当药材比吃肉靠谱多了,这不又给猫肉减了点吸引力?
猫咋从田里跑到家里了到了现代,猫的地位彻底变了样。
从前是抓老鼠的工具,现在是家里的宝贝。
2019年,中国养猫的超过4400万只,年增长8%以上。
城里人把猫当家人,谁还忍心吃它啊?
2006年,深圳一家猫肉店被动物保护人士抗议关了门。
2020年,深圳和珠海还立法禁吃猫肉,全国风向都变了。
不过,有些地方比如广东广西,还有老一辈人觉得猫肉能补身体,冬天会炖点“龙虎凤”之类的。
可这毕竟是少数,年轻人基本不接受。
反过来,猫的文化地位还升了级。
宋朝陆游写猫护书,清朝画猫寓意富贵,猫的“mao”跟长寿的“耄”同音,吉祥得很。
加上日本从唐朝就从中国引进了猫文化,猫的“萌属性”算是彻底坐实了。
李时珍当年的评价,加上猫的实用价值和文化意象,再到现代的宠物风潮,猫肉为啥少见算是讲明白了。
想一想,要不是古人试过、算过这笔账,今天的猫咪还能这么安稳地晒太阳吗?
这不就是最后一个——猫肉的命运,早就被写好了吧?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个起点,他的结论影响了几百年,加上古人的实用考量和现代人的感情,猫肉自然就淡出了餐桌。
下次看到猫咪懒洋洋地趴那儿,你是不是也得感谢古人,留下了这些灵动的伙伴,而不是一盘菜呢?
来源:盛浦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