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祥本草纲目】—— 中国药典中药材 桂枝

B站影视 2024-11-20 14:20 2

摘要:桂枝之名始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Presl的干燥嫩枝,是临床中广泛运用的中草药之一,别名有桂、牡桂、菌桂等,主产于广西、云南、广东等地区。其味辛、甘,性温,无毒,有特异香气,常内服使用,也可外用。归肺

桂枝之名始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Presl的干燥嫩枝,是临床中广泛运用的中草药之一,别名有桂、牡桂、菌桂等,主产于广西、云南、广东等地区。其味辛、甘,性温,无毒,有特异香气,常内服使用,也可外用。归肺、心、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平冲降逆、温经通脉、助阳化气等功效,常与麻黄、附子、茯苓、甘草等配伍,是经典方剂中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感冒、关节痹痛、心悸、奔豚、痰饮、水肿等病证,且对炎症、关节病及心血管疾病等具有很好的疗效。在历代典籍中均有桂枝的药用记载,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新修本草》《本草蒙筌》等。《本草纲目》中记载:“治一切风冷风湿,骨节挛痛,解肌开腠理,抑肝气,扶脾土,熨阴痹”[1]。

本文仅从桂枝的基原、性状、品质、产地、功效、产品应用角度做一些简要分析。

基原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Presl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

性状

本品呈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5cm,粗端直径0.3~1cm。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和芽痕,皮孔点状。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2~4mm,切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桂枝药材和饮片性状图

资料来源: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品质

以枝条细嫩均匀、棕黄色、气香浓者为佳。

产地

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桂枝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现代研究发现[1],桂枝中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性成分、有机酸类、糖苷类等化合物,主要有调节体温、镇痛、抑菌、抗炎、抗过敏、抗病毒、促进血管舒张、利尿、镇静、抗焦虑、抗肿瘤、降血压等药理作用。

产品应用

桂枝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可以解表,亦能助阳;有发汗作用,也可止汗。在经方中使用的频率较高,极少单用,常需要配伍而起作用。桂枝主要的性能是辛温宣通,且药性比较和缓,依据这一特性,临床随具体症状加减变化在抗炎、抗凝血、降压等方面具有良好疗效。近10年大量研究已经证实桂枝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对神经系统、心血管、肿瘤、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均体现出一定的防治作用。桂枝加减可用于治疗诸多疾病,如绝经期综合征、慢性盆腔炎、心律失常、关节病、中风、周围神经病变等[2]。

参考文献

[1] 李雪,赵婧含,吴文轩,等.桂枝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3,51(5):111-114.

[2] 朱华,秦丽杜,沛霖,等.桂枝药理活性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22):61-65.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