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气变好了,但代价是什么?英媒:代价是中国推动了全球变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2 20:00 1

摘要:今年春天英国媒体又一次把气候变化的锅,甩到了中国身上,他们称中国雷厉风行的治理空气污染,让中国的空气变好了,但却导致全球变暖加剧了,甚至把全球80%的升温责任,都推给中国,这是什么情况?怎么中国治污还有罪了?

[月亮]难道我们呼吸清洗空气也是一种罪过?当中国的蓝天重新成为日常,你可能想不到,这片清澈的天空,竟被一些西方媒体描绘成了一场新的“气候灾难”。

今年春天英国媒体又一次把气候变化的锅,甩到了中国身上,他们称中国雷厉风行的治理空气污染,让中国的空气变好了,但却导致全球变暖加剧了,甚至把全球80%的升温责任,都推给中国,这是什么情况?怎么中国治污还有罪了?

中国是加速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今年春天英媒像模像样的搞了一份研究,分析影响全球变暖的因素,本以为是对那些工业泛滥、破坏严重的国家的指责,结果却是给中国扣了一盆子“屎”。

这份研究大胆宣称,中国治污对全球升温速度的“贡献率”可能高达惊人的80%,因为空气污染中的气溶胶,就像一把巨大的“遮阳伞”,能反射阳光,如今中国把这把伞收了,就导致更多热量直接烤向地球。

英国的《新科学家》杂志成了这轮舆论的急先锋,持续不断地炒作这个话题,很快路透社、《英国周刊》等媒体也纷纷跟进,形成了一股舆论声浪,他们都披上了“科普”的外衣,将意识形态的攻击巧妙地隐藏在科学传播的糖纸之下。

故事到这里还没完,《经济学人》甚至另辟蹊径,抛出另一个辅助指控,说中国满街跑的电动汽车,其轮胎磨损产生的颗粒物也是污染源,矛头直指中国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暗示这一切对环保并无益处。

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些报道中,“研究未经同行评审”和“中方暂未回应”这类至关重要的信息,总是被悄悄地塞在文章最不起眼的角落里。

不否认,全球变暖确实存在,英媒得出的气溶胶的“遮阳伞效应”,理论上也确实存在,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到底对全球变暖有多大的影响?是严重到占大头,还是渺小到可以忽视?

专家们很快指出,气溶胶那点降温效应,实际上连全球变暖主因的10%都占不到,把升温的锅甩给减少气溶胶,这好比一个癌症病人不去做化疗,反而怪自己吃的止痛片少了,这纯属是本末倒置,治标不治本。

可在舆论场上,严谨的科学分析往往跑不过情绪化的标题,议题被不断延伸和锁定,《经济学人》抛出的“电动车轮胎污染论”就是绝佳的侧翼助攻。它让整个攻击看起来更多元、更立体,但所有矛头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消解中国在绿色发展上取得的任何成就。

我们不妨翻开历史看看,西方国家自己也曾经历过不堪回首的污染岁月,就拿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来说,一场大雾夺走了数千甚至上万人的生命,还有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也曾是无数市民的噩梦。

但你看他们怎么讲述这段历史?他们把治理污染的过程包装成了一部保护“人权”、迈向文明的进步史诗,轮到中国后剧本就彻底变了。

时间回到2013年,当中国被严重雾霾困扰时,西方媒体称之为“空气末日”,铺天盖地地攻击中国体制,而现在当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治理好空气污染时,他们又说你治污有罪,加剧了全球变暖。

这种“定制科学”的玩法在对待印度时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印度空气污染严重时,有英国媒体竟辩称,其污染物因为地理位置特殊,“不会扩散到全球”,可笑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观测数据明确显示,污染物存在跨境传输。

科学结论在他们这里,似乎成了可以为政治立场量身定制的工具,需要的时候,地理位置能阻挡一切,不需要的时候,一只蝴蝶扇动翅膀都能引发全球风暴。

2019年的澳大利亚山火和2020年的美国加州山火,释放了数以亿吨的温室气体,但这些惊人的数据,却被神奇地排除在他们各自国家的碳排放账本之外。

反观中国仅仅因为减少了空气污染而产生的所谓“间接效应”,就要被放大镜检视,甚至被追究责任,就这样一个为中国量身定做的逻辑怪圈形成了,“污染有罪,治污更有罪”,这种荒谬的逻辑连国际上的网友都看不下去了。

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讽刺道,这是要让雾霾再次伟大吗?甚至有人开玩笑建议,让美国多排放点毒气,好给地球降降温,大众的眼睛终究是雪亮的,国内网友也不甘示弱,他们怎么不说中国人呼吸也有罪,呼吸也能排放二氧化碳,污染环境,加剧全球变暖。

当舆论被刻意引向“气溶胶”这个影响有限的次要因素时,一个真正核心的问题被巧妙地掩盖了,到底谁才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始作俑者?谁又在为应对气候变化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

全球变暖这场“癌症”的病根,是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的累积排放,在这个问题上,发达国家是历史排放大户,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时至今日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其人均碳排放量依然是中国的两倍,在减排行动上他们也常常表现消极,甚至一度退出了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

地球的升温曲线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趋势几乎是同步的,挪威气候学家的观点一针见血,中国治污并非制造了变暖,而只是让过去被污染物遮蔽的、真实的升温趋势显现出来。

中国恰恰是在“治本”上下了苦功夫,中国在全球绿色贡献榜上闪闪发光的数据就是做好的证明,2023年中国新增的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分别达到了75.9吉瓦和216.9吉瓦,加起来占了全球新增总量的四成以上。

到今年七月中国的风电和太阳能总装机容量,已经提前了六年多,完成了原定于2030年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还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数据显示,在2000年到2017年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贡献来自中国,这个贡献比例高居全球首位,中国的人工林面积也稳稳占到了全球四分之一。

在能源效率方面,中国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这种努力的成果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外溢”效应,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的产销量,占到了全球总量的六成以上,为全球交通领域的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我们必须把视角拉回到人的本身,任何环保成就最终的落脚点都应该是人的福祉,中国治理空气污染是一项巨大的民生成就,它拯救了无数生命。

仅PM2.5浓度下降这一项,就在四年内挽救了大约47万人的生命,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每年可以避免约15万人的过早死亡,用这些实实在在拯救的生命,去对比那个抽象的、被无限夸大的“治污加剧变暖”指控,你就会发现后者的逻辑是多么冷酷与荒诞。

信息来源:

来源:陌上史无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