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新社记者走进中国多家核聚变研究院所和企业,大家最关心的两个问题来了:“人造太阳”的第一盏灯到底什么时候能点亮?距离它商业化应用,我们还需要等几年?其实,答案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要近。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中新社记者走进中国多家核聚变研究院所和企业,大家最关心的两个问题来了:“人造太阳”的第一盏灯到底什么时候能点亮?距离它商业化应用,我们还需要等几年?其实,答案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要近。
想让核聚变持续发生,难度到底有多大?用“磁场笼子”把上亿度的等离子体“关”起来,光听着就像天方夜谭。但中国科学家不仅做到了,还在不断延长这个“关押”时间。
在四川的中国核聚变博物馆里,“中国环流三号”的中心柱静静陈列着。这个最重的单体部件,可是承担着国内规模最大核聚变装置的核心使命。
今年5月,这台装置一下子实现了三个关键指标:等离子体电流达到100万安培,离子温度突破1亿摄氏度,还能在高约束模式下稳定运行。更重要的是,聚变三乘积达到了10的20次方量级,这个数字直接创下了中国聚变装置运行的新纪录。
这里要解释下,聚变三乘积到底是什么?说白了,就是等离子体的密度、温度,再乘以它被约束住的时间。只有这个数值够高,聚变反应才能进入“自持燃烧”状态。反应自己产生的能量,就够维持后续反应了,不用再靠外部一直加热。这一步特别关键,是聚变从实验室真正往发电站迈进的核心门槛。
在河北廊坊的新奥能源研究院,还有条不一样的技术路线,“玄龙-50U”装置。它是个球形环结构,中间藏着个特殊“燃烧炉”,用的是氢硼燃料。今年4月,这台装置还创下了纪录,实现了国际上首次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
氢硼聚变的优势很突出,它反应不会产生中子,这就意味着几乎没有放射性污染,而且氢和硼的来源都很丰富。虽然它需要的温度更高,得达到太阳核心温度的200倍,但一旦突破这个难关,商业化的前景会更广阔。
核聚变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但怎么把这些能量安全又高效地导出来,再转化成电能?
10月中旬,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传来好消息,他们搞定了一套研究聚变能量导出的“硬核装备”,专门测液态金属和氦气的热工性能。这套系统本事不小:液态金属台架能扛住4特斯拉强磁场和550℃高温,参数跟真实聚变堆芯看齐;氦气台架更猛,12兆帕高压加500℃宽温域都能稳定干活,妥妥的工程级实力。
更让人提气的是,三项关键设备都实现了国产化创新。自主研发的电磁轴承氦气主风机,转子是“悬空”运行的,一点磨损都没有。还集成了高效又紧凑的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关键阀门用了金属波纹管密封技术,系统漏率低到几乎可以忽略。聚变从原材料到产品,我们自己能全链条供应,再也不用依赖外部了。
材料问题也特别关键,上亿度的高温能让绝大多数材料瞬间融化。托卡马克靠磁场让等离子体悬浮,不接触容器壁,但第一壁材料还是得承受极端热负荷和高能粒子轰击。
真空室用双层耐辐照不锈钢,中间抽真空当保温层,外层还加了冷屏。这样既能阻止内部上亿度高温的能量往外跑,又能帮外部磁体线圈维持零下269摄氏度的低温,好触发超导效应。
在安徽合肥,BEST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的建设也在提速。今年10月,重达400余吨的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落位位置偏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这个底座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主机,是整个装置的基础。BEST预计两年后建成,将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到2030年,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回头看中国核聚变研究的历史,起步不算早。上世纪60年代,四川乐山成立了585所,专门研制“环流”系列常规导体托卡马克装置。到了80年代初,等离子体所拿到苏联T-7装置的核心部件,把它改造升级成了HT-7。进入21世纪,HT-7装置的放电脉宽做到了400秒,还刷新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真正的跨越,是在EAST装置建成之后。2006年投入运行以来,这台全球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累计完成了超过15万次等离子体运行实验。从60秒到100秒,再到400秒,直到今年1月的1066秒,每一次突破,都代表着我们技术能力的提升。
在国际合作中,中国的表现也很抢眼。作为ITER计划的七方成员之一,中国承担了近75%分配给我们的研发任务。今年,我们如期交付了多个大型装备部件,还提前完成了两项核心设备的安装任务。
随着民营企业的加入,也让中国聚变研发有了新格局。新奥集团2018年开始布局聚变技术,2022年确定了球形环氢硼聚变路线。短短几年时间,就从没有一个聚变技术人员,发展到组建起近300人的研发团队,建成了“玄龙-50”,后来又升级成“玄龙-50U”,现在整体参数国际领先的“和龙”装置也在建设中。
聚变能被喊成“终极能源”,不是没有道理的。从一升海水里提取的氘,聚变释放的能量能顶300升汽油烧,燃料几乎取之不尽,反应时又干净安全,还不会产生高放射性核废料,简直是能源里的理想型。
不过难度大到国际上都传“聚变永远还有50年”。现在,中国科学家们正用实际行动打破这个“魔咒”,“人造太阳”的光芒离我们越来越近,这束光,会不会比我们所有人期待的,还要更早照亮生活呢?#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人造太阳”建设进展怎么样?人民日报记者实地探访】
环球网【2030年,有望用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中新社【探访中国“人造太阳”:聚变能研发加速挺进燃烧实验】
中国日报【聚变研发领域“百家争鸣”,新奥实现新路径突破】
来源:Hi科普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