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开区法院紧扣“公正与效率”主题,加强先行调解工作,畅通权益保障渠道,做实定分止争,全链条推进民生案件实质化解,助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近日,经开区法院为40余名劳动者追回拖欠工资170万余元,跑出“司法为民”加速度,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经开区法院紧扣“公正与效率”主题,加强先行调解工作,畅通权益保障渠道,做实定分止争,全链条推进民生案件实质化解,助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近日,经开区法院为40余名劳动者追回拖欠工资170万余元,跑出“司法为民”加速度,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血汗钱”难讨回
经开区某公司40余名员工因公司长期拖欠劳动报酬约170万余元,多次催要未果。抱着“讨回血汗钱”的期待,陈某等人向法院提起诉讼。
“涉众广、金额大,且关乎劳动者基本生活,必须稳妥处理!”承办法官意识到案件特殊性,优先速办该案,第一时间联系双方沟通。
“两难”困局破解曙光现
“法官,市场不景气我们都知道,可公司一直拖着工资不发,我实实在在打工,就应该获得报酬!”沟通期间,员工陈某愤愤不平地向法官抱怨。
“我们跟着老板有十几年了,老板平时待我们不错,我们也理解公司难处,但之前找公司谈过好几次,一直没给出方案,没有工资我们生活也困难。”另一名员工跟着补充。
“大家先别着急,把具体情况和我说说。”法官一边安抚大家的情绪,一边仔细记录案件细节。
随后,法官联系了公司相关负责人何某,语气诚恳却态度明确:“员工们能理解公司因经营困难导致资金周转不开,也愿意坐下来调解,但劳动用工就得保障员工权益,这是法律规定,不能打折扣。”
“法官,我知道他们不容易,可公司现在确实资金周转困难。就算我们想给,短期内也凑不齐这么多钱啊,您看能不能帮我们从中调解?”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耐心沟通,何某终于说出了心里话。
见双方都有调解的意愿,法官在征得双方同意后,约定双方于法院调解室进行案件调解。
案结事了暧民心
调解当天,调解室内气氛凝重。员工们情绪激动,要求公司立即支付欠薪,而公司代表何某则面露难色,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法官当即把控现场,从企业和员工不同角度展开调解。面对企业方,法官严肃指出:“企业经营困难固然值得理解,但不能成为免除支付义务的法定理由。”
见何某神色凝重,法官又缓和语气,从情理角度分析:“现在企业遇到困难,员工愿意坐下来协商,这份情谊值得珍惜。企业也要主动作为,摆正态度、拿出支付工资的办法。”
转向员工一方,法官耐心安抚情绪,同时引导理性维权:“我们理解大家的心情,但也要看到,如果企业因一次性支付压力过大而陷入经营困境,反而会影响大家的合法权益最终实现。调解方案既要保障大家的合法权益,也要考虑企业的实际履行能力。”
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开始理性协商。
法官从法律责任、人情事理等多维度反复阐释,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何某当场承诺会支付工资,员工们也同意给予合理的履行期限。至此,170万余元的“薪愁”也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件件“小案”关乎民生,桩桩“小事”连着民心。近年来,经开区法院在涉民生案件中,以“实质解纷”破局,充分发挥“背靠背”调解优势,在法律的坚实框架内,有的放矢地引导当事人达成和解,做深做实纠纷实质化解工作。
编辑:甘雨洁
审核:林露
来源:开发区政法
来源:湛江政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