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暖湿化:甘肃东部农耕发祥地的新机遇与转型路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1 08:31 1

摘要:在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渭河谷地与白龙江畔,从8000年前大地湾遗址的炭化黍粟,到今日遍布全域的农田牧场,这片涵盖兰州东部、定西、天水、庆阳、陇南、白银东部、平凉、临夏东部的河东区域,不仅是中国旱作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更始终与气候变迁同频共振。如今,全球气候临

在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渭河谷地与白龙江畔,从8000年前大地湾遗址的炭化黍粟,到今日遍布全域的农田牧场,这片涵盖兰州东部、定西、天水、庆阳、陇南、白银东部、平凉、临夏东部的河东区域,不仅是中国旱作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更始终与气候变迁同频共振。如今,全球气候临界点下的暖湿化浪潮,正为这片承载千年农耕基因的土地带来历史性机遇——水热条件改善激活了古老耕地的新潜力,而传承至今的农耕智慧,让这里有能力抓住这一“气候馈赠”,推动农业实现质的飞跃。从科学原理解码机遇来源,从历史脉络印证发展根基,从现实路径锚定转型方向,方能全面把握甘肃东部农业的新未来。

一、气候暖湿化的科学逻辑:机遇为何而来

(一)全球气候临界点与暖湿化原理

全球气候临界点的核心,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形成“保温屏障”——这些气体阻碍地表热量向太空辐射,导致地球能量收支失衡,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约1.2℃,正逼近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警示的1.5℃临界阈值。

对中高纬度干旱半干旱地区(如甘肃东部)而言,气温升高带来的关键变化是大气环流与水汽输送的重构:一方面,北极升温削弱西风带波动,使来自大西洋、印度洋的水汽更易深入西北内陆;另一方面,气温升高让当地蒸发量适度增加,形成“蒸发-降水”的良性循环,最终表现为降水总量增加、无霜期延长——这正是甘肃东部暖湿化的底层科学逻辑,也是农业机遇的核心来源。

(二)甘肃东部暖湿化的实证:机遇已落地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兰州大学的监测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甘肃东部降水增速达1961-2000年期间的8倍,暖湿化已覆盖全域,具体变化直击农业生产:

- 水更足:庆阳全域、天水东南部、陇南大部、平凉静宁等地年降水量增加15%-28%,定西通渭、白银靖远东部等传统干旱区,旱地墒情显著改善——往年“种一葫芦收一瓢”的地块,如今玉米出苗率从70%升至90%,马铃薯块茎膨大期无需频繁补灌;

- 温更宜:2024年甘肃东部平均气温达9.9℃,较常年偏高1.2℃,庆阳西峰、平凉静宁的霜冻日数年均减少0.8-1天,冬小麦播种期可推迟5-7天,苹果花期避开倒春寒风险(坐果率提升至92%);临夏和政高寒牧区冬季低温天数减少5-7天,牦牛越冬死亡率下降5%;

- 饲更丰:牧草(苜蓿、燕麦)亩产普遍增加20%-25%,庆阳玉米秸秆青贮量提升20%,为肉牛、肉羊养殖提供充足饲料,定西、白银等地“以农养畜”的条件大幅改善。

二、农耕发祥地的历史根基:为何能抓住机遇

(一)千年农耕文明的气候适配基因

甘肃东部的农耕文明,从起源便带着“适应气候、利用自然”的基因:

- 史前起源(8000年前):大地湾遗址(天水秦安)不仅出土中国最早的炭化黍粟,还发现猪、狗驯化痕迹,先民“种黍粟供人食,秸秆喂畜禽,粪肥田”,在暖湿期(与当下气候特征相似)建立起早期农畜循环;张家川圪垯川遗址的粮食储存库与马、羊骨骼并存,印证畜牧业已成为农耕的重要补充,这种“农畜协同”模式,正是应对气候波动的有效策略;

- 汉唐成熟(公元前2世纪-公元10世纪):汉代庆阳、平凉依托渭河水系发展灌溉农业,同时饲养军马(《汉书》载“北地郡牧马数万匹”),用马粪改良土壤,在暖期扩大小麦种植;唐代陇南文县、武都农民“河谷种稻、山地养羊”,利用湿润气候发展多元种植;宋代平凉静宁、临夏和政开垦梯田种粟,养牛耕地,形成“以畜促农、以农养畜”的良性循环——这些智慧通过农谚、实践代代相传,融入甘肃东部农民的生产习惯。

(二)当代传承的产业基础

如今,这份历史基因仍在支撑农业发展:

- 技术传承:定西农民熟悉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对先民“保墒”经验的现代化升级,能将有限降水利用率提升至80%;天水秦安果农“苹果套袋+反光膜”技术,延续了“顺时管理”传统,适配了升温后的光照条件;

- 产业延续:天水苹果、定西马铃薯、庆阳中药材、陇南茶叶等特色产业,既是对历史作物的传承,也形成年产值超350亿元的产业集群;临夏康乐“中国肉牛之乡”、白银靖远“枸杞之乡”的品牌,更是农畜协同模式的当代成果;

- 人口根基:甘肃东部聚居全省60%以上的农民,丰富的劳动力与深厚的农耕文化认同,为接纳气候新变化、调整生产方式提供了“人力锚点”。

三、暖湿化机遇的全域释放:农业能获得什么

(一)种植空间拓展:从“旱作受限”到“多元适配”

传统干旱区的种植潜力被激活:兰州榆中试种旱稻亩产达600公斤,比种小麦增收近3倍;庆阳西峰、镇原的苹果种植可向北扩展10公里,新增果园亩均收益突破8000元;定西通渭的玉米种植面积扩大15%,不再受“春旱缺墒”的制约;陇南文县、天水南部可尝试种植茶叶、油橄榄等亚热带作物,形成“北粮南经”的新格局。

(二)农畜协同增效:从“单一种养”到“循环增值”

饲料增量让养殖业迎来突破:庆阳玉米秸秆青贮率从60%提升至80%,肉牛出栏量年均增长8%,“陇东肉牛”品牌产值超30亿元;定西马铃薯秸秆青贮喂羊,羊粪还田提升土壤肥力,羊存栏量达800万只;临夏和政牧草亩产增加20%,牦牛出栏周期缩短1个月;白银靖远枸杞枝条粉碎喂羊,实现“枸杞-羊”循环,每亩多增收1200元。

(三)生态与品质双升:从“求产量”到“提质量”

暖湿化推动生态改善,进而提升农产品品质:定西梯田水土流失减少30%,马铃薯淀粉含量提升2个百分点;平凉静宁果园防护林完善,苹果含糖量达15%(较10年前增1个百分点);陇南山区森林覆盖率60%,茶叶病虫害减少25%,绿色认证率提升至30%,溢价空间达30%;这些“生态好产品”更受市场青睐,为农民带来“生态红利”。

四、把握机遇的转型路径:如何把机遇落地

(一)分区域精准施策:让每个片区都能享机遇

- 干旱片区(定西西北、白银会宁南):推广“马铃薯/杂粮+耐旱牧草+羊”模式,建设滴灌、集雨设施,培育耐旱品种(如“定薯1号”),解决“春旱缺墒”问题,让干旱区也能借降水增量扩种;

- 山地片区(陇南、天水南部):发展“茶/油橄榄+牧草+羊/蜂”,修建牧道与轻型钢架大棚,利用湿润气候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同时通过养羊、养蜂实现“一亩多收”;

- 坡地片区(庆阳、平凉崇信):推行“玉米/苹果+苜蓿+肉牛”,修建梯田排涝沟,减少内涝风险,用玉米秸秆、果园苜蓿喂牛,形成“种-养”闭环;

- 高寒片区(临夏和政):优化“青稞/燕麦+牦牛/肉牛”,搭建牦牛保温棚,建设草场围栏,利用冬季低温天数减少的优势,降低养殖成本;

- 平川片区(兰州榆中、白银靖远东):发展“旱稻/枸杞+牛/羊”,建设烘干厂、屠宰场,延伸产业链,让平川地区成为“农畜加工枢纽”。

(二)补短板强支撑:为机遇落地扫清障碍

1. 建设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在干旱片区建滴灌,在坡地片区修排涝沟,在山地片区修牧道,2027年前实现甘肃东部高标准农田覆盖率提升至60%;建设区域性青贮池、烘干厂、屠宰场,解决“饲料储存难、产品加工难”问题;

2. 强科技:联合科研机构研发适配品种——为干旱区育耐旱作物,为高寒区育耐寒牧草;开展“农畜技术巡回培训”,每年培训20万人次,教农民“看预警种庄稼、科学青贮饲料”;在各片区设“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现场解决技术难题。

(三)延链条创品牌:让机遇转化为增收实效

- 做深加工:在庆阳建肉牛加工园、定西建马铃薯-羊加工园、陇南建茶叶加工园,将“卖原料”转为“卖产品”,目标2027年农产品深加工比例提升至30%;

- 创区域品牌:整合“定西马铃薯”“静宁苹果”“陇东肉牛”“陇南绿茶”等资源,打造“甘肃东部农耕发祥地”公共品牌,通过电商直播拓宽市场,2024年该品牌线上销售额已突破50亿元;

- 推抱团发展:鼓励农户成立“农畜联合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统一销售产品,降低成本15%;支持合作社与企业签订“订单种养”协议,让农民“种得放心、卖得省心”。

从大地湾遗址的第一粒黍粟,到如今暖湿化下的万亩良田,甘肃东部的农耕文明始终在适应气候中发展。全球气候临界点带来的暖湿化,不是偶然的“馈赠”,而是这片农耕发祥地凭借千年智慧与当代基础,有能力抓住的历史机遇。只要立足各片区特色,以科学为指引、以传承为根基,就能让甘肃东部的古老耕地焕发新生,让百万农民在“水热改善”中实现增收,让千年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续写新篇——这既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对“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生动实践。

来源:渭水雨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