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多人推崇曾国藩?因效仿曾国藩是普通人爬出底层的可行之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9 07:18 1

摘要:晚清的一个冬夜里,湖南乡下一间破旧茅屋中,一位16岁的少年正在磕磕绊绊的背诵《岳阳楼记》,房梁上藏着的小偷本想等他睡后行窃,却听这个少年反复背诵了几小时仍不成篇。

晚清的一个冬夜里,湖南乡下一间破旧茅屋中,一位16岁的少年正在磕磕绊绊的背诵《岳阳楼记》,房梁上藏着的小偷本想等他睡后行窃,却听这个少年反复背诵了几小时仍不成篇。

小偷等了一夜,忍无可忍跳下房梁,当着少年的面流利背完全文后扬长而去:“就你这脑子,还读什么书?我听都听会了。”

这个被写入野史的故事,揭开了曾国藩最真实的起点——天资平庸,甚至被贴上“笨”的标签,且曾国藩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头百姓,身体禀赋很差,性格缺陷明显。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出身低微、才智平平的“笨小孩”,日后却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达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境。

他的底层逆袭之路,为每个不甘平庸的普通人点亮一盏灯:没有天赋,就用笨功夫把人生磨成光。

曾文正公

曾国藩的科考起点堪称平庸,他六次秀才考试,六次名落孙山,甚至在第六次科考时,迎来人生第一次奇耻大辱,那就是学台将他的考卷“悬牌批责”,作为“文理不通”的反面典型公示全省考生。

这对于“气节大于天”、“士可杀不可辱”的读书人而言,都是致命的打击,读书竟然读成了全省的反面教材,当消息传回家乡,,曾家父子即刻成了乡邻的笑柄。

青年曾国藩的性格缺陷同样触目惊心,他自评三大缺点:性情浮躁,傲慢自大,虚伪不实。在京城做官时,他会因同乡用了他的油灯就与人当街争吵;偷看友人的美妾后,在日记里痛骂自己“真禽兽矣”;甚至跑到菜市口看杀人取乐。

父亲曾麟书忧心忡忡的写信劝诫儿子:“节欲、节劳、节饮食”,字字直指儿子痛处。

此时的曾国藩,像极了困在井底的青蛙,视野狭隘、脾气暴躁、进退失据,当他带着满身泥土气闯入精英云集的翰林院,一口难懂的湘方言和寒酸衣着,让京城名流们侧目而视。

当同事们高谈阔论经史子集时,他只能缩在角落,因为过去死磕八股文的应试教育,使他连许多经典都没读过。

命运给这个湖南乡下青年的开局剧本,堪称无天赋、无背景、无资源的“三无产品”。

金榜题名

1838年,28岁的曾国藩终于考中进士,站在人生转折点上,他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那就是因立志成为“国之藩篱”而改名“国藩”。

两年后,当他在翰林院的藏书馆读到王阳明十二岁立志“读书学圣贤”的故事时,内心受到巨大震动,三十岁那年他立下常人不敢想的目标:“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圣人之志需要圣人之行,他拜师理学大家唐鉴,得到最简单也最艰难的修身方法,那就是在普通人看来极度无聊的写日记。

起初他像所有人一样,将每天的日记记成了流水账,直到唐鉴点醒他:“日记不是记事,是诛心”,所谓“诛心”是诛自己的心。

从此他的日记变了,变成了批判自己的诛心之举:某日他违心夸赞友人拙诗,提笔痛斥自己“虚伪”;某日他偷瞄朋友新纳美妾,怒骂自己是“禽兽”;某日他跑到菜市口看杀人取乐,反省自己“良心丧尽”。

为戒掉烟瘾,他摔碎珍藏的烟具;为克服懒睡,他发明“秤砣闹钟”,将房梁悬绳系秤砣,绳下焚香,香尽绳断时秤砣砸铜盆惊醒自己。

他还将日记抄送亲友监督,用“日课十二则”规范作息:每天读书、静坐、谨言、养气...这套近乎残酷的自律,他坚持了整整三十年,直到生命尽头。

对于这样的笨功夫,他自己总结为“自有其智慧”:“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当同龄人沉迷速成秘籍,他提出:“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这种“尚拙精神”成为他逆袭的核心武器,承认自己笨,所以不走捷径,他知道自己基础弱,所以死磕根基。

立志做圣贤—立德

1853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踏破满清的半壁江山,咸丰皇帝在八旗兵无力再战的情况下,通过一纸诏书命在家守孝的曾国藩组建团练。

这个从未带兵的书生,硬着头皮接下重任,在长沙招兵买马时,他遭遇了更深的困境:绿营兵痞当街追杀他,湖南官场集体讥笑他,军饷筹措处处碰壁,在痛苦反思后,他带着新招募的湘军移师衡阳。

此时江南各省的满清军队,在面对骁勇善战的太平军是都是一触即溃,只有曾国藩的湘军能够正面和太平军掰掰手腕,因为他创造出一套独特的“笨人战术”——结硬寨,打呆仗。

湘军的战术是,每攻一城必先深挖两道壕沟,并筑起高围墙,这套战术在1859年安庆之战时就体现的淋漓尽致,期间其弟曾国荃带兵在城外挖出五丈宽、两丈深的壕沟,耗时一年挖通地道。

当湘军通过地道用火药炸塌城墙的瞬间,湘军如洪水般涌入,一举突破天京的西面屏障,这种被讥为“曾铁桶”的战术,最终拖垮了太平天国。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是他在战后给弟弟的家书中这样解释自己的成功哲学。

战场外的曾国藩,同样经历着性格的淬炼,早年在长沙官场因为直来直去、嫉恶如仇的性格而处处树敌,直至重读《道德经》后才幡然醒悟:“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此后再返江西时,他主动拜访曾羞辱他的小吏,公事必每日办结,有信必复,在姿态放低后,原本在官场上的各种阻力竟化作助力:“再至江西,人人惬望”。

有时候适当的柔韧并不是软弱,而是江海般的包容之力:“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种从“愤青”到“太极高手”的转变,让他从孤军奋战到万众归心。

平定太平天国—立功

在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直接调遣和受其节制的“湘—淮”系统总兵力可达30万大军,且都是当时清朝最精锐的部队,对他也是唯命是从。

收复江南半壁江山和满清赋税重地的天大功劳,外加手握实打实的30万精锐部队,此时的江南官场几乎到了“只认曾国藩,不识满清朝廷”的地步。

也难怪湘军部将曾暗示他效仿赵匡胤黄袍加身,对此他也是淡然一笑,并且像清廷表明忠心,主动裁军自保,这一点也曾被无数世人抨击为懦弱和不顾明族大义的表现。

当朝廷派他去处理天津教案这个烫手山芋时,久病的他仍慨然赴任,这种在当时的儒家精神看来,完全就是“功成不居,临难不避”的气度,也正是他“立德”境界的彰显。

在湖南双峰县富厚堂,曾国藩用家书编织起教化网络,他一年写了253封家书,教育子弟“勤俭自持、习劳习苦”。

他不要求孩子做大官,但是必须要做君子:“若不能尽行,但能行一早字”,在他的熏陶下,曾氏家族十代人才辈出,200余后人中涌现出数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无一纨绔。

书香之家—立言

从农家子弟到位极人臣,曾国藩用一生诠释了“三不朽”的真谛:其一为“立德”,即在权力巅峰保持清醒,厚德载物;其二为“立功”,即以书生之躯创湘军,挽狂澜于既倒,其三为“立言”,即凭家书家训,滋养后世十代。

当我们在短视频里焦虑“同龄人抛弃你时不会打招呼”时,不妨想想那个考七次才中秀才的湖南人,想想他“不求突变,但求寸进”的不懈坚持。

他用一生证明了,普通人最了不起的逆袭,不是天赋异禀的起点,而是把“不可能”磨成“不,可能”的不懈坚持。

来源:侃了了论古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