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班后,明明身体已疲惫不堪,却还是习惯性刷着手机,试图从那短暂的娱乐中抢夺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
原创 十点签约作者 十点读书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佳音朗读音频
最好的时间管理:创造你的“第25小时”,十点读书,13分钟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下班后,明明身体已疲惫不堪,却还是习惯性刷着手机,试图从那短暂的娱乐中抢夺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
周末本应是放松身心的日子,却常常被各种琐事填满,感觉比上班还累。
不知何时开始,我们就像上了发条的陀螺,在“高效”的陷阱里越转越忙,能掌控的时间却越来越少,离真正的幸福生活也越来越远。
畅销书作家池田千惠在《零压力时间管理法》一书中告诉我们:
时间管理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塞进更多事,而是要为更重要的事腾出空间,创造属于自己的“第25小时”。
真正的效率,源于对细节的把控,而最有效的时间管理,则在于找到属于我们的“自我时间”。
很多人每天下班后,都瘫在床上感叹“好累”;
可静下心来想想却发现,其实工作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处理各种琐事,和完成领导临时安排的任务上;
而自己一直想学的摄影、想看的综艺,计划了很久的旅行,却总是因为在工作时间已耗尽所有能量而一再搁置。
池田千惠告诉我们,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总在被“不得不做”的任务驱赶前行,却把内心“想要做”的渴望无限期推迟。
很多人一看到这,也许就会直皱眉头:
什么是不得不做,什么是想要做?我也不知道啊!
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两套非常接地气的分辨方法:
初级方法是追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若回答的原因是“担心被裁员”“怕被批评”等消极负面因素,那它就属于“不得不做”;
若回答的原因是“让自己感到快乐”“想要提升自己”等积极正面因素,那它就属于你的“想要做”。
中级方法是运用“四象限优先级法”,以“不得不做→想要做”为纵轴,“积极变化量小→大”为横轴划分四象限:
优先级1,是想做且结果是积极的变化量大的事,必须全身心投入;
优先级2,是不得不做,但结果是积极的变化量大的事,这就需要挖掘事情背后的动力,提升积极性去做;
优先级3,是想做,但结果是积极的变化量较小的事,如追剧、打游戏等娱乐活动,可适度安排;
优先级4,是不得不做,且结果是积极的变化量很小的事,这种事情就尽量删除或外包。
除了掌握科学的方法,还要注意心态的转换——
把注意力从“必须做”的痛苦,转移到完成目标后的美好成果上,就会大大提升做事的动力。
比如认识到备考是为了未来更好的发展,就自然会将这个宏大目标拆解一个个小步骤——
准备考试→收集资料→分章学习→做题……
比如意识到刷短视频、打游戏是纯娱乐活动时,就自然会更加注重时间上的合理分配。
这不仅是时间管理的技巧,更是一场心智革命:
当我们学会区分“真需求”与“伪任务”,便拿回了生活的定义权。
当我们学会区分“不得不做”与“想要做”,是就在这喧嚣的世界为心灵开辟一片净土,让生命回归本真的渴望。
如果你计划在周末完成一份重要的工作方案,同时还想和朋友聚聚、看看电影放松一下。
你很快就会发现,假如没有清晰的规划,你极有可能会在工作时一会儿刷下手机,一会儿又在担心朋友聚会的事;
结果不但工作方案没完成好,朋友也没陪好,自己还觉得特别累。
怎么破?
池田千惠给了我们一个贯穿全书的核心方法——“SEE法则”:
它的目标,就是通过系统的方法找回“属于自己的时间”。
其中,S是“可视化Show”的首字母,E是“整理Edit”的首字母,另一个E,是“享受Enjoy”的首字母。
首先第一步是可视化(Show),它需要我们看清自己时间的真实流向,包含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上,需要我们客观记录所有事务及时间花费,比如用表格统计每天工作、通勤、娱乐时长,厘清“时间资产”的分布;
微观上,需要锁定一天中效率最高的“获胜时间”,比如上午9 - 11点;
通过“5W1H法”(何时、何人、何地、何事、为何、如何)总结“获胜时间”的高效工作模式;
并将这段时段预留给深度工作或“Me Time”,比如固定在此时段处理最重要的工作,或者专注于写作和阅读;
然后,用“预约会议室”或设置“勿扰标识”等实际行动,来确保此时段计划的顺利完成。
第二步是整理(Edit)事情的优先级,这是对事项的关键性筛选,核心是运用上面讲到的两个方法去严格区分“不得不做”与“想要做”。
比如“加班完成报表”可能是工作要求的“不得不做”,而“周末陪孩子爬山”才是内心渴望的“想要做”。
通过这种筛选,明确时间分配重点,把精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上。
第三步享受(Enjoy),是在筛选后的时间里全然投入,不再为过去懊悔或为未来焦虑,而是专注于当下能带来满足感的事。
比如与朋友聚会聊天、做手工、看电影……让时间管理最终服务于自己生活品质的提升。
此外,书中还提供了“细化工作颗粒度”的实用技巧——
比如把“制作汇报材料”拆解成“收集数据→制作图表→撰写结论”等小步骤;
既能全面掌握整体工作量,又能识别可“委托外包”的部分,提升工作效率。
当我们熟练掌握“SEE法则”后,就会惊喜地发现,它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系统的时间管理方法——
通过“可视化”,我们能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时间使用分布情况;
通过“整理”,我们能聚焦于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
通过“享受”,我们能让每一刻都过得有意义。
它让我们从被动的忙碌中解脱出来,主动掌控时间,为自己创造出更多美好的可能。
要将“SEE法则”的效力发挥到最佳状态,池田千惠在书中推荐我们结合一个重要工具——手帐。
她告诉我们,在数字时代,纸质手账看似“过时”,实则有着独特的魅力。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还能让我们在书写的过程中,沉淀自己的思绪,安顿自己的身心。
它能将抽象时间具象化,让我们直观看到每日/每周安排,同时让我们远离电子设备的干扰,帮助我们从“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规划者”。
制作手帐的具体流程包括五步:
① 按事情的重要和紧急程度制定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
② 重视回顾:定期复盘计划的合理性,并修改得更加完善,比制定计划本身更重要。
③ 区分目标与过程:月度计划记录“与他人的约定”,如重大会议、重要活动;
周/日计划记录“与自己的约定”,如学习的步骤,工作流程的拆解。
④ 运用四色分类法:绿色=紧急且重要,红色=不紧急但重要,蓝色=紧急但不重要,黑色=不紧急不重要,用颜色来判断优先级,一目了然。
⑤ 主动创造空白时间:用红笔标出“什么都不做”的悠闲时段,作为自己的“me time”。
而更高阶的应用,是通过“六大支柱雷达图”规划长远人生——
选择工作、家庭、健康等自己最在乎的6个关键领域,来评估现状与理想状态的差距;
然后制定具体行动计划,来一步步缩小差距,平衡自己的“人生六大支柱”。
同时不忘培养自己的“公私混同力”——
将工作能力迁移到生活中的兴趣爱好,或者把生活中的个人爱好转化为职场优势。
你看,通过手账,我们可以将梦想与日常紧密结合,让每一刻都充满意义。
一本手账,是时间的画布,也是心灵的栖息地。
当我们习惯用它描绘生活的蓝图,便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轨迹。
时间管理,管理的从来不是时间,而是我们面对人生的态度和选择。
池田千惠的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效率手册,不如说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幸福生活的人生指南。
它让我们懂得:
不必苦苦追寻那个完美的、无忧的未来,真正的宁静与力量,就藏在当下的每一个碎片里。
有策略地“磨蹭”,有觉知地享受,温柔地为自己创造一个个“第25小时”。
当你开始这样生活就会发现,最好的时间管理,原来是让时间自然而然地,为我所用。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运用“SEE法则”,区分好“不得不做”与“想要做”的事;
为自己创造出更多属于自己的“第25小时”,拥抱更加从容、幸福的生活。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