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发致癌是真的吗?医学调查21万人持续30年,结论终于出来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2 19:03 1

摘要:染发到底会不会致癌?这个问题,在理发店里、在家里镜子前、在夜里刷手机的时候,很多人都悄悄想过。尤其是年纪越来越大,白头发藏不住,染吧——心里不踏实;不染——看着自己老得这么快,又不甘心。

染发到底会不会致癌?这个问题,在理发店里、在家里镜子前、在夜里刷手机的时候,很多人都悄悄想过。尤其是年纪越来越大,白头发藏不住,染吧——心里不踏实;不染——看着自己老得这么快,又不甘心。

关于染发致癌的担忧,其实并不是空穴来风。早在几十年前,一些染发剂中的化学成分就被怀疑可能与癌症挂钩。可惜一直没有确凿的证据。直到最近,一项历时30年、涉及21万人的研究,终于给出了一个让人心里有点谱的答案。

这项研究来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究团队从1984年开始,追踪超过21万名女性的健康数据,跨度整整三十年,数据的可靠性不低。

研究对象中有使用永久性染发剂的,也有从未染发的。研究人员重点关注乳腺癌、皮肤癌、卵巢癌、淋巴瘤等几类常见癌症的发生率。最终结果让很多人松了一口气——整体来说,永久性染发剂与大多数癌症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致癌关联

事情没那么简单。有些细节,值得认真看看。

永久性染发剂确实含有不少化学成分,比如对苯二胺(PPD)、芳香胺类、硝基化合物等。这些名字听起来陌生,但有些在动物实验中确实被发现具有潜在的致癌性。

问题在于,实验室里老鼠的反应,和人类使用的实际剂量、频率、使用方式,并不完全一样。现实生活中,人染发是一段一段地来,不可能天天染,也不可能浸泡几个小时。

染发剂的配方早就不是几十年前那一套了。很多国家对染发产品的成分有严格监管。欧洲、美国甚至中国,对一些高风险成分都已经明令禁止使用。

所以现在市面上的染发剂,安全性比过去高很多。但“安全”并不等于“完全无风险”

研究发现,染发频率越高、使用年限越长,某些类型癌症的风险确实会略微上升,尤其是乳腺癌和卵巢癌的个别亚型。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每年染发超过6次,持续20年以上,在某些特定种族背景下(比如非洲裔女性),乳腺癌的风险可能会比不染发的人高出7%—9%左右。

这个数字不算高,但也不是完全可以忽略的。尤其如果本身家族就有乳腺癌病史,或者本身就是高危人群,那就更需要注意。

这种“风险增加”只是相对的。它不是说染发就一定会得癌,而是说在统计学上,某些人群的风险稍微高一点。它不是命运,只是概率

很多人以为,染发的危险在于染剂本身。其实不完全是。染发的方式、产品的选择、操作的安全性,才是决定风险的关键。

有些人自己在家染发,没有戴手套,也没有做好通风。这种情况下,皮肤大量接触化学物质,吸入挥发物,风险自然高。

再比如染发时头皮已经有伤口、红肿或者敏感,还硬要染,染发剂渗透进皮肤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还有些人追求颜色持久、颜色鲜艳,偏爱深色染发剂。研究指出,深色染发剂中某些成分比浅色染剂更容易引起细胞变化,尤其是黑褐色系的。

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往往更直接地影响安全性。

虽然癌症风险可能没那么高,但染发也不完全无害。最常见的问题其实是过敏。

不少人染发后出现头皮发痒、红疹、甚至水泡,严重的还可能诱发过敏性休克。尤其是第一次染发前没有做皮试,风险非常高

还有些人反复染发后,头发变得干枯、分叉,头皮也变得敏感,甚至出现斑秃。这些不是癌症,但同样影响生活质量。

而且对于孕妇、哺乳期女性,建议慎重染发。虽然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说对胎儿有害,但考虑到染发剂成分复杂,还是尽量避免在敏感时期使用更稳妥

这个问题,说到底是个人选择。没人能给出绝对的标准答案。想要美丽,也想要健康,两者之间需要找到平衡。

如果真的需要染发,建议几件事要记住:选择正规厂家产品,尽量去正规理发店操作,染前做皮试,染后注意清洗干净。染发频率别太高,每年控制在3-4次以内相对比较稳妥

如果已经有基础疾病、免疫系统问题、肿瘤家族史,建议和医生沟通再决定要不要染发。

如果只是几根白发,真的可以试着接受它。头发白了,是自然老去的标志,不一定非要遮住。有时候,接受真实的自己,比追求“看上去年轻”更有力量。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莉莉,张珂.染发剂与乳腺癌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22,49(6):292-296.

[2]刘建英.染发剂致癌性的毒理学机制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1,37(9):1321-1324.

[3]陈晓红.美容美发产品中有害化学物质的健康风险分析[J].职业与健康,2023,39(4):456-459.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