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头条,刷到“余生”账号发了条涉两岸的视频,本来没抱着特别的期待点进去,结果越看越有共鸣。视频里没讲啥复杂大道理,就跟着几个台湾同胞的日常,聊了聊他们在大陆的生活、工作,还有和大陆朋友的相处,没想到这条视频播放量都破6万了,评论区里大陆、台湾的网友都在搭话,聊
刷头条,刷到“余生”账号发了条涉两岸的视频,本来没抱着特别的期待点进去,结果越看越有共鸣。视频里没讲啥复杂大道理,就跟着几个台湾同胞的日常,聊了聊他们在大陆的生活、工作,还有和大陆朋友的相处,没想到这条视频播放量都破6万了,评论区里大陆、台湾的网友都在搭话,聊的全是“要是一直这么方便就好了”“这样互相帮衬着挺好”。作为天天刷两岸话题的普通人,我顺着视频里的内容捋了捋,发现不管是大陆推进的融合举措,还是两岸网友的期待,核心其实就3件接地气的事。
第一件事:不管是来大陆工作还是生活,办事能少跑腿、福利能享受到
视频里第一个出镜的是在厦门开小吃店的台湾大哥,他说最省心的就是手里的台湾居民居住证。“以前在大陆办社保,得跑好几个部门,还得让台湾家里寄证明,来回折腾小半个月;现在拿居住证,到社区服务中心,10分钟就办好了,跟厦门本地朋友办社保一模一样。”他还拍了自己带妈妈去医院的视频,妈妈从台湾来探亲,突然感冒发烧,直接用他的居住证挂了号,医保还能报销一半,不用先垫付全款再回台湾报销,省了好多事。
评论区里还有个在苏州上学的台湾小姑娘留言,说学校里的奖学金、助学金,台湾学生和大陆学生申请条件完全一样,她去年靠成绩拿了5000块奖学金,还跟着大陆同学一起申请了暑期实践项目,一点没觉得“被区别对待”。其实不用看复杂政策,就看这些台湾同胞的日常:办社保不折腾、看病能报销、上学能拿奖,这些“不麻烦、不特殊”的便利,就是大家最想要的。
第二件事:不管是台湾的老板还是大陆的企业,一起做事能赚钱、不折腾
视频里还去拍了东莞一家两岸合作的工厂,老板是台湾人,主要做精密零件,几年前把工厂从台湾搬到了东莞。他说当初决定搬过来,就是看中大陆的产业链全、市场大。“以前在台湾做零件,要从东南亚进原材料,做好了再运到大陆卖,光物流成本就占了15%,还经常耽误交货;现在在东莞,出门3公里就能找到原材料供应商,做好的零件直接送隔壁的大陆组装厂,成本降了,订单还比以前多了三成。”
工厂里的大陆工人也说,跟着台湾老板学了不少精密加工的手艺,工资比以前在纯大陆工厂高了近两千。还有个做台湾高山茶的阿姨,视频里拍了她在福建的茶园,“我家的茶以前在台湾,一年最多卖500斤,还得靠熟人介绍;现在跟大陆的电商平台合作,人家帮我做直播、找销路,去年一年卖了3000多斤,比以前赚多了,还雇了几个大陆老乡帮忙采茶,大家一起赚钱。”不管是台商来大陆开厂,还是台湾农户来大陆卖农产品,核心就图个“好合作、能赚钱”,不搞弯弯绕绕,就靠各自的本事一起把日子过好。
第三件事:不管是大陆的年轻人还是台湾的小伙伴,能一起玩、聊得来,不觉得生分
视频最后一段特别有意思,拍的是福建一场两岸青少年的研学活动。没有严肃的宣讲,就是一群大陆孩子和台湾孩子一起去土楼里学剪纸,台湾孩子教大陆孩子叠纸船,大陆孩子给台湾孩子讲土楼里的老故事,中午还一起在院子里包饺子,你帮我擀皮、我帮你包馅,吵吵闹闹特别热闹。
有个台湾小男孩说,以前只听爸妈说“两岸是一家人”,这次跟大陆小伙伴一起玩,发现大家都喜欢看同一部动画、都爱吃辣条,聊起游戏来能聊一下午,一点都不觉得陌生。评论区里还有网友晒出自己和台湾笔友的聊天记录,两人天天分享日常,大陆网友教台湾笔友怎么抢大陆的网红奶茶券,台湾笔友给大陆网友推荐台湾的小众乐队,跟普通朋友没两样。其实文化认同从来都不是靠讲大道理,就是靠这样一起玩、一起聊、一起分享小日常,慢慢就觉得“咱们本来就是一伙的”。
看完这条视频,再翻评论区里的留言,不管是大陆网友说“希望以后更方便”,还是台湾网友说“这样的日子挺好”,大家的期待都特别实在。没有复杂的说法,就是希望办事方便点、赚钱容易点、相处亲切点。而现在推进的这些融合事儿,刚好戳中了这些期待。我觉得照这个劲儿下去,不用喊口号,就靠这些接地气的小便利、小合作、小温暖,两岸的小伙伴只会越走越近,毕竟不管在哪,大家想把日子过好的心思,都是一样的。
来源:森之达工厂老吴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