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打开日历发现,明天霜降就来了。村里老人常念叨“霜降重阳前,必定是灾年”,这事听着稀奇。霜降是节气,重阳是农历九月初九,按理来说霜降应该在重阳之后。可今年霜降落在农历九月初三,比重阳早整整六天。村里人开始议论纷纷,有人翻出老黄历研究,也有人跑到田边看麦苗长势
今天打开日历发现,明天霜降就来了。村里老人常念叨“霜降重阳前,必定是灾年”,这事听着稀奇。霜降是节气,重阳是农历九月初九,按理来说霜降应该在重阳之后。可今年霜降落在农历九月初三,比重阳早整整六天。村里人开始议论纷纷,有人翻出老黄历研究,也有人跑到田边看麦苗长势。
老辈人说得有道理,霜降提前预示天气冷得早。去年冬天村里老张家种的白菜,就被一场早来的霜冻全毁了。地里种的要是没捂严实,温度一降,根都冻烂。今年霜降比往年早,万一后面再来几场寒流,粮食减产怕是躲不过。可气象台发的消息说,今年冬天可能偏暖,两者说法直接杠上。
农科所王研究员说这是农历闰月惹的祸。阳历和农历有时对不上号,闰月多出来的天数让节气提前。就像上次闰二月时,清明也赶在三月初,那时候菜市场青菜价都翻倍了。老祖宗总结的农谚,更多是年复一年观察的经验,但这些年气候确实变化快,老办法不一定管用。
村头李婶昨天蹲在地头刨土,说霜降早,来年春耕得提前。她家去年秋天播萝卜,霜下来太快全死了,今年准备搭塑料小棚。但也有人不信这个,王叔家打算照旧按老规矩种小麦,觉得现在的天气预报比老黄历准。两拨人意见不统一,连着三天饭桌上都在吵。
网上查资料发现,霜降提前确实在历史上有过记载。六七年钱报纸上写过,霜降比重阳早的年份,北方小麦收割期要推后十天。但那时候没大棚,不像现在种地能防寒。有农业专家发视频说,关键要看温度变化曲线,节气只是参考,具体还得看地里的土壤湿度。
县里农技站给发传单,解释今年霜降比去年早六天,但整个秋季平均气温比常年高两度。他们建议如果想稳妥点,可以先育苗再移栽。不过好多老农觉得折腾,宁愿多盖几层草垫子。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剩下种地的还是听老人的多。
镇上集市这几天热闹,卖稻草和塑料膜的小贩生意变好。李大爷买了两捆稻草,说晚上就去给白菜地铺上。街坊们聚在一起嘀咕,要是真遇上灾年,囤点土豆红薯总没错。超市最近囤货的人也多,货架上的耐储存蔬菜都被搬空了一半。
气象台预告下周有冷空气,但强度不大。老人们拿着放大镜看云层走势,年轻人在微信群里刷天气预报。两种不同方法得出的结果还不太一样,弄得人心里没底。村里祠堂前的菊花已经开了,往年这时候还没动静,也不知道和霜降提前有没有关系。
现在田里秋播刚结束,谁都说不准后面会咋样。老辈人总说“未雨绸缪”,年轻人更愿相信“及时应对”。今年收成如何,只能等时间给出答案。反正村里人已经准备好几种方案,冷了就加覆盖,暖了就正常管护。
来源:覃覃有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