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册页藏品中,曾棨的行书《赠王孟安词》以其俊健明快的笔调和背后的文人雅趣,成为明初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这幅纵29厘米、横39厘米的纸本作品,不仅展现了"永乐状元"的精湛书艺,更记录了一段书法家与制笔工匠之间的千古佳话。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册页藏品中,曾棨的行书《赠王孟安词》以其俊健明快的笔调和背后的文人雅趣,成为明初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这幅纵29厘米、横39厘米的纸本作品,不仅展现了"永乐状元"的精湛书艺,更记录了一段书法家与制笔工匠之间的千古佳话。
此作诞生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时年44岁的曾棨任翰林院侍讲,正是仕途平顺、艺术成熟的黄金时期。作品内容为其自作的《苏武慢》词一阕,赠予湖笔名匠王孟安。曾棨在题跋中直言:"孟安工制笔,能造其妙。予平生用之,无不如意。"这种坦诚的赞美,打破了士大夫与工匠间的阶层隔阂,也让这幅作品成为艺术与工艺完美结合的见证。
书法风格上,曾棨的行书明显受到晋唐名家的滋养,又融入了明初书法的时代特色。运笔流利劲健,起笔收锋处尽显洒脱,如"拔颖中山""纵横褚薛"等句,笔画间牵丝映带自然,既不失法度又富于变化。结体略呈欹侧之势,打破了平稳对称的常规,增添了动态美感,与宋璲、解缙等人追求个性的书风遥相呼应,共同推动了明初书法的创新发展。
作品的珍贵还体现在其流传有序的鉴藏历史上。除曾棨自用的"曾子棨印""两京载笔"外,10方鉴藏印如"博山宝藏""朱之赤鉴赏""顾崧"等,串联起这幅作品从明代到近现代的收藏脉络,每一方印章都是对其艺术价值的最好背书。
词文内容与书法艺术的相得益彰,更让这幅作品锦上添花。曾棨以"燕许如椽""梦中五色"赞美王孟安制笔的精妙,又以"颠倒钟王,纵横褚薛"自况书艺追求,词藻华丽而意境开阔。这种"以词赠人,以书表意"的双重表达,让作品既有文学之美,又有笔墨之韵,充分展现了明代文人"诗书画印"综合修养的高度。
曾棨《赠王孟安词》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精湛的书法技艺,更在于它承载的文化意义——它见证了艺术家对工匠精神的尊重,也展现了明初文人开放自信的艺术心态。在今天看来,这幅小小的册页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人与工艺交融的魅力,以及中国书法"文以载道,书以表意"的深厚底蕴。
释文
拔穎中山,管城增號,秦殿喜傳新制。鈆槧無功,淶書漫滅,讓取綵毫精銳。燕許如椽,夢中五色,從此助添文勢。是何人一擲,封侯非是,等閒榮貴。
親曾見、雲擁螭頭,月明豹直,天上幾回簪珥。玉署頻呵,石欄斜點,偏惹御爐煙細。顛倒鍾王,縱橫褚薛,揮灑晉唐風致。筭從前陣掃,千軍不負,半生豪氣。
右蘇武慢詞一闋,爲吳興王孟安作。蓋孟安工制筆,能造其妙。予平生用之,無不如意,故作此詞,以讚美之。永樂十三年秋七月,翰林侍講曾棨識。
本幅钤"曾子棨印"、"两京载笔"。鉴藏印有"博山宝藏"、"朱之赤鉴赏"、"顾崧"、"希逸"等印共计10方。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