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被当成男孩子养,范玲英小时候“很顽皮”,哪怕走路再不方便,依然上树摘果子、下河捉泥鳅,“虽然慢了点,还是很喜欢和大家一起玩”。慢慢长大,范玲英却渐渐沉默,水灵灵的眼眸里流露着自卑与倔强。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刘婧宇
“凭什么说残疾人做不好湖笔?”范玲英一口气憋在心里好多年。
毛笔是温柔诗意的,可在范玲英手里,最软的毛却成了最利的剑。在她指尖握住笔杆的瞬间,蓬松柔软的羊毛似被注入筋骨,有了划破多舛命运的锋芒。
从“探路者”到“领头雁”再到“同路人”,范玲英和她的工友们在生命沟壑里,把残缺活成独特的棱角,每一次的坚持,都是对“生命可敬”的动人诠释。
毫毛虽软,以柔克刚
笔毫柔软却不见飘弱,笔锋转折处满是铁画银钩的力道。
江南,这片被诗画浸润的土地,孕育了中国书房里精致的雅物——湖笔。在浙江的水墨湖州,时光在一支支笔锋间静静流淌。
范玲英出生于湖笔世家。50多年前,3岁的她因一场高烧落下肢体残疾,左腿永远失去了正常行走的能力。
一直被当成男孩子养,范玲英小时候“很顽皮”,哪怕走路再不方便,依然上树摘果子、下河捉泥鳅,“虽然慢了点,还是很喜欢和大家一起玩”。慢慢长大,范玲英却渐渐沉默,水灵灵的眼眸里流露着自卑与倔强。
因为没法去路途较远的实验室,范玲英在高中时选择辍学。但她最初并不想成为制笔人,记忆里的童年浸润着淡淡墨香和羊毛膻味,从小看到大的制笔“苦得没边”。
17岁那年,她跑到水泥厂做牛皮纸袋,凭借着韧劲两个月成为车间第一。到总部开始学着管理车间时,她却被父亲范娜宝叫了回来——“玲英,人就像这笔尖的毫。每一根被选中的笔毫,并不是因为完美,而是因为最合适。”
这句话,成了她人生的转折。那一刻,范玲英忽然明白:命运给予她的不是残缺,而是一次特别的拣选。憋着一股劲儿的她,扛起了家族制笔技艺传承的大旗。只是她还没有意识到,这看似柔软的毛笔,将为她划破命运的黑暗。
不学全套流程就管不了厂,不懂技术也无法规范工人,她开始从头学做湖笔。128道工序,对行动不便的她而言,每一步都是挑战。
笔是“文房四宝”之首。从选料开始,于千万中只取一毫,毫毛间的比拼,成就了湖颖之技甲天下。当笔锋在宣纸上挥洒,流畅的线条里,藏着制笔人几十年间练就的手上分寸,这是机器永远无法体现的生命质感。
“水盆”是制作湖笔的第一道工序,需要终日坐在水盆前,一双手在清水中反复梳理、拣选毫毛。驾轻就熟的范玲英,指尖轻捻羊毛,细致地用牛角梳剔除杂质,羊毛被一根根整齐排列,形成有锋颖的笔头。
好的水盆师傅,凭的是眼力与耐心,牛角梳精挑细选,是对锋颖的极致追求。范玲英飞快地挑出一根羊毛,让徒弟们对着光线看,“这根毛的顶端是平的,没有锋颖,不能用”。
流程看似简单,当年她一练就是3年。夏天满手是疮,指缝里都泡烂了,一碰就钻心地痛;冬天没有取暖,手指在冰冷的水里冻胀得通红,根本捏不住羊毛,更不用说感知毛的软硬。
既然决定要学,就要坚持学好,“真正做好一支湖笔,一定要制笔人有心领神会的悟性,全身心融入笔中。”范玲英这样要求自己。
湖笔没有化纤料,都是纯毛料,造笔的美观度和适用性,都出自制笔人的心意,哪个部分垫什么毛,是否有力和谐,特别考验认知。最初学着给毛笔打样,范玲英在一个偏僻的厂子里,经常不知不觉做到深夜,直到看门的老师傅提着灯笼找来才回家,“做不好就睡不着觉,会很焦虑”。
从1989年到2008年,近20个寒暑的苦练,她全面掌握了制笔技艺,并不断打磨提升。2018年,范玲英被湖州市政府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就如同她今年的获奖作品《竹隐锋华》,藏在温柔里的坚持,看似柔软,却在需要时迸发出穿破困境的力量,每一道笔锋,都是汗滴与毅力打磨出的锋芒。
心怀空杯,包容聚气
笔杆中空,才能容得下不同的声音、接纳多样的境遇,在兼容并蓄中汇聚力量。
“你为什么把厂子交给小女儿,她能带着这么多工人活下去吗?”父亲把凝聚一辈子心血的湖笔厂,正式交给范玲英后,身边却有不少人这样问。
当时的湖笔厂在旺季有100多名员工。那时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糖丸疫苗还没有普及,农村有不少孩子因此落下残疾,家长们也上门来,给孩子求一条生路。
范娜宝很乐意帮助,也借此减轻对女儿的愧疚。
这些孩子虽然肢体残疾,但经过系统训练,都能胜任基本的操作,每月还有些收入,不仅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更是给他们父母的一份宽慰。
面对质疑,范娜宝斩钉截铁地支持女儿:“让她去做,要相信她!”私下里,范娜宝还郑重地说:“给你的不单是这个厂,残疾人的这份事业,你也一定要做下去!”
每每提到父亲的嘱托,范玲英总会声音哽咽,眼圈发红,闪着泪光。
“我知道的。”范玲英的回答虽然朴实,但却如同烙进了骨髓,成为她后半生的奋斗目标。
因为懂残疾人的苦,她用柔弱的身躯劈开市场的荆棘,更为同路人撑起一片晴空,让每一份残缺都绽放出奋斗的光芒。
只一门心思做笔,不去了解市场根本行不通。虽然腿脚不便,但无论市场大小,范玲英都坚持去跑。做过水盆工,她知道如何满足书法写作的需求,每研发出一款新笔,她总热情地请书法爱好者试写,在笔走龙蛇间听他们说“哪里软了哪里硬了,哪里偏锋哪里聚锋”。
湖笔的传统特点比较浓重,适合写大字。有人提出,能不能做一款既能写大字也能写小字的笔?不放过每一次创新的可能,范玲英又开始废寝忘食地琢磨,尝试着各种长短粗细的毫毛配比,但效果总不理想。
“有没有试羊胡子,还有羊尾巴、羊脚掌的毛呢?”姜还是老的辣,做了一辈子毛笔的范娜宝一句提醒,让她如获至宝。一点点毫毛间的改进后,一款下腹有力、笔力遒劲的笔诞生了。虽然是羊毫,但是落笔银钩虿尾般的线条,让众多书法爱好者如获至宝。
现在的秦峰湖笔厂甚至可以根据个人喜好私人定制毛笔。
但获得市场认可从来不是坦途。早年间,范玲英带着秦峰湖笔去参加博览会,热情地向人推荐“这是残疾人做的笔”。
“残疾人能做好毛笔吗?”一些人的冷言奚落让她泪水夺眶而出。“残疾人就不能制笔吗?你们真是太不了解了!”虽然内心愤愤不平,但此后3年都不敢再提。
虽然有了厂长身份加持,但出去和人打交道还是很自卑,她坦言自己“放不开,很紧张”。为了整个厂子的生存,她依然鼓起勇气不停地跑文房四宝博览会推销产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展会上,一位老先生不怎么和人交流,只是安静地试笔写字。试了好多支笔,直到秦峰的展台,说“这支笔很好写,你们怎么做出来的?”
范玲英眼睛一亮,“懂我的人来了!”当场老先生就定了150支,之后每年都定不少货。后来才得知他是中央美院的一位老师,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地,秦峰湖笔声名鹊起。
成功的喜悦伴随着秦峰湖笔厂的每一个人,总算有人看到了他们的努力。以极致匠心打磨每一支笔,从选毫到雕刻,从结头到装套,无一不精。“秦峰”牌湖笔在她和工友们的努力下,也已成为行业标杆,年产值240余万元,获评“浙江省老字号”“湖州市名牌产品”等荣誉。
落笔无悔,勇于担责
书法没有橡皮擦,一笔落纸便成定局。谨慎决策后,是勇于担责的坚定。
范娜宝早年经营笔厂时,高峰时期100多名员工中,一半以上是残疾人。
现在厂里还有不少六七十岁的残疾人,都跟着老厂一路走来。他们教出来的学徒,有的嫁到外地,有的自己创业赚钱,也有不少人又带了残疾人徒弟,可谓有苦有累也有乐。
今年75岁的蔡发强,声音洪亮,皮肤被晒成健康的小麦色,满脸洋溢着笑容。他刚吃过午饭,顺路来范玲英这里转转,“我还要去跑户,忙得很!”
如果不提过去,谁也看不出这个年逾古稀依然活力满满的老人,曾经差点活不下去。20多年前的一场车祸,让他成了重度残疾。顶梁柱倒下了,一家人没了收入来源,“那时觉得天都塌了。”老蔡回忆。
沉寂了一年多,在周围人的推荐下,他抱着试试的心态联系了范玲英。面对一只手一只脚不能动的老蔡,范玲英建议他从选毛开始。但干了一个多月,老蔡却苦着脸想放弃,说看着这些羊毛,自己“快疯了”,要分清楚30多个等级的羊毛,对于他来说实在太难。
范玲英深知这次受挫后,老蔡很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她不断鼓励:“我们可以先从毛的长短粗细开始分类,只要不停下,总会有成就。”她手把手教、一次次鼓励、一遍遍示范,老蔡脸上渐渐有了笑容。本就很聪明,沉下心来钻研后,老蔡精通了分类技巧。
“现在不仅成立了毛笔加工点,我还创业卖羊毛!”羊毛品质不同,价格差异较大,一斤价格从几十块到几千块都有。老蔡对自己的业绩十分满意。如今,他的两个儿子都买了房,日子过得很惬意,谈到收入总是笑眯眯的特别谦虚,“吃吃用用总还是有的”。
她接过父亲的担子,不仅延续父亲招收残疾人员工的传统,更用心为他们设计适合的岗位:手指灵活但行动不便的,安排装套、择笔等坐岗工作;能轻度活动的,教他们水盆、结头等工序。在她看来,给残疾人工作的机会,不仅是一份收入,更是一份生命的尊严和希望。
秦峰的工人有的听力障碍,有的精神状态不稳定,但最困难的时候,范玲英也没有放弃,“哪怕粗茶淡饭,有我一碗饭就有她们的”。
生产车间里,一道阳光下,68岁的姚奶奶在专心择笔。30多岁时,3岁的幼子不幸夭折,巨大的打击下她出现了精神问题,日常都无法自理,更别提照料一家老小的生活。
得知这个情况,哪怕不能为厂里干活,范玲英同样将她的一大家子“请”过来,一年四季、一日三餐都在一起。朴实的青菜米饭,成了姚奶奶这一生最温暖的记忆。
在日复一日的关爱中,姚奶奶逐渐恢复正常,如今儿女双全,生活幸福。
做套笔工序的独居老人蔡大爷,已经在厂子里52年。因为有癫痫病史,范玲英对他格外上心,一般都有至少两名工友在蔡大爷身边,万一癫痫发作能及时发现。
助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段时间,由于部分员工手脚不够灵活,粘合不及时导致出现笔头脱落等问题,发往各地的货被大量退回。
“十几万的货被退回来,都不敢和员工说,工资自己咬牙垫着。”那几年,范玲英承受着巨大压力和经济损失,但她从未苛责员工,而是耐心分解工序,一遍遍示范。“他们比我更难,我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最终,质量问题顺利解决,秦峰的湖笔重新获得了市场认可。
2016年,范玲英创办湖州市南浔区残疾人湖笔文化创业孵化中心,与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湖州聋哑学校等机构深度合作,为不同身体状况的学员“量身定制”培训方案。
范玲英还带领团队开展“上门授艺”服务,60余名残障人士足不出户就能掌握制笔技艺,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也能增加收入,重拾生活的尊严。2024年,孵化中心荣获国家级“美丽工坊”称号,成为照亮残疾女性前行路上的一盏明灯。截至目前,共举办培训100余场次,培训残疾人1000余人,其中残疾妇女430余人。
笔杆坚直,守正立身
柔软的笔头,需强有力的笔杆,万千毫毛才能拧成一股劲,拥有力透纸背的锋芒。
“你看这光润的木杆,不弯不折,只是最朴素的‘直’。”范玲英捏着一支笔杆说,身边挤挤挨挨的毛笔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无论何时都要守得住本心、站得稳脚跟。
当下的毛笔市场在不断萎缩,这是不争的事实。毛笔在实用书写领域被硬笔完全取代,在艺术创作领域又面临数字绘画工具的冲击,毛笔消费也主要依赖书法爱好者这一相对狭窄的群体。
面对这些不容回避的挑战,范玲英凝心守正、创新破局。她拓展“线下展销+线上营销”,直播最高峰有2万人的浏览量,每场成交额有三五千元。
范玲英不断开发新产品,十二生肖系列、故宫文创联名系列等,让古老的湖笔焕发新生。2024年,她带着秦峰湖笔参加中法建交60周年文创作品展,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残疾匠人的非凡技艺。今年4月,她还带着两位残疾女工参加了在北京故宫文创融合馆举行的残疾人手工艺品展。
无论业务如何拓展,范玲英和她的工人们的感情始终不变。每到逢年过节,她总会特意腾出时间,探望周边20多户残疾人家庭。现在临近中秋,范玲英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月饼。这一习惯,她已默默坚持了近二十载。
“总要见见面的,不然心里总惦记。”朴实的话语背后,是二十年如一日的温暖守候,更是一份如亲人般的陪伴与倾听。“残疾人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更希望有人能坐下来,听他们说说话,给一点理解和鼓励。”范玲英说。
已年过五旬,范玲英的身影每日依旧准时出现在制笔车间。制笔36年,她曾经脆弱的心,有了柔软毫毛织成的坚硬铠甲。阳光透过窗棂,轻轻落在指尖,笔锋的颖光在光影里慢慢晕开,湖笔有了岁月的柔软,有了生命的温度,更有了乘风破浪的力量。
她的身后,是数百个因一支湖笔而重获光亮的残疾人伙伴:有人握着这支笔,走出了创业的路,成为给别人遮风挡雨的“老板”;有人把制笔的手艺磨得精透,成了车间里离不开的骨干;还有人第一次捧着挣来的薪水时,红着眼眶说“终于靠自己赢回了尊重”。
“其实我们是在互相成就。”她说话时,眼角弯起温暖的弧度,目光缓缓划过车间每个角落,像是在看一个慢慢长大的孩子,“看着曾经把头埋得低低的伙伴们,一天天把腰杆挺起来;看着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笔一画写出有尊严的日子——这就是我心里最踏实、最满足的幸福”。
一支笔,一颗心,范玲英和工友们用柔软的羊毫填平命运的沟壑,把无数平凡的日子,织成满是希望的模样。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