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资讯|首师大师生对话善琏湖笔乡村工匠张小凤:技艺回归乡土 非遗助力振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0 02:03 1

摘要:9月26日-27 日,由农业农村部帮扶司主办,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承办,全国农业展览馆协办的“匠美乡村 美美与共” 2025 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推介活动在全国农业展览馆顺利开展。活动过程中,在首都师

9月26日-27 日,由农业农村部帮扶司主办,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承办,全国农业展览馆协办的“匠美乡村 美美与共” 2025 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推介活动在全国农业展览馆顺利开展。活动过程中,在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文化遗产专业负责人、北京文化带研究院负责人王铭的带领下,由首都师范大学学生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协会组织,40余名首师大学生走进全国农业展览馆 , 对到场的 乡村工匠、 非遗传承人进行了访谈,深刻了解 乡村非遗技艺 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浙江省在共同富裕方面积极发挥乡村工匠的助农带动作用(王铭摄)

湖州位于浙江省北部,地处太湖南岸,因而得名“湖州”。 湖州 “襟带江淮,控引苏浙”的位置,使其自古以来就是太湖流域重要的水陆码头 、 浙西丘陵与杭嘉湖平原的过渡 枢纽 。 湖州通过其发达的水系, 尤其是通过大运河頔塘故道连接江南运河水网, 深度融入了 连接中国南北的 大运河体系 和连接中外的海上丝绸之路 。 大运河不仅是物流通道,更是文化走廊。南来北往的文人、官员、商贾经由 大 运河体系 往返 湖州,为湖笔文化的传播与提升创造了绝佳的条件。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 湖州也因此有“毛颖之技甲天下”的美誉 。 2006 年,湖笔制作技艺 被列入 国家 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凤制作的湖笔作品(王铭摄)

张小凤制作的湖笔作品(王铭摄)

张小凤制作的湖笔作品(王铭摄)

在农展馆,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遗产学系 师生 采访 了 乡村工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笔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小凤。 张小凤 出身湖笔世家,自 13 岁起学习制作湖笔,于 2024 年入选 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一 批乡村工匠名师。

首师大文化遗产学系王铭(右)访谈张小凤(左)(吴悠摄)

张小凤不仅在技艺传承上勤恳执着,更凭借多年乡村生活的实践智慧,为这项古老技艺注入了创新活力。她介绍,在长期制作过程中,她不断探索新型笔材,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发现“芙蓉树的丝” , 这是一 种天然植物纤维,具备作为制笔原料的优良特性 。 她 成功将这一发现转化为国家发明专利。这一突破不仅拓宽了湖笔的材料来源,也为传统工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成为湖笔制作史上的一项重要创新。

张小凤创新制作的湖笔(张小凤供图)

张小凤始终秉持“技艺回归乡土、非遗助力振兴”的理念,积极推动湖笔制作与家乡发展深度融合。她在家乡租赁了二十亩土地,专门用于种植芙蓉树,建立起稳定的原料种植基地,从源头上保障湖笔制作的原料供给。与此同时,她带动村民构建起从原料种植、笔料处理、笔头制作到成品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并创办专业的网络销售平台,打造具有地域识别度的湖笔品牌。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提升了湖笔的市场认知度和品牌附加值,切实帮助村民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经济收入,形成了“以技艺带动产业、以文化赋能乡村”的良性发展机制。

除了推动产业发展,这位乡村工匠和非遗传承人的心中,还怀揣着一个更为深远的文化梦想——她希望有更多年轻人了解、学习并热爱湖笔制作技艺,使这项承载千年文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永续传承。她说:“我把我的青春献给了湖笔这项我所热爱的事业,也希望自己能为湖笔的传承尽一点微薄之力。”为此,她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致力于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期盼湖笔技艺能在新一代手中继续书写辉煌。

张小凤与首师大文化遗产学系师生合影(王月萍摄)

湖笔,作为湖州水土与大运河文化共同孕育的艺术结晶,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脉,更在张小凤这样的乡村工匠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她从材料创新到产业构建,从技艺传承到品牌塑造,全方位推动了湖笔技艺的现代化转型与乡土实践的深度融合,成功探索出一条 以非遗带动乡村振兴 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充分证明,非遗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推动文化繁荣与乡村振兴协同并进的重要资源,为实现“匠美乡村、美美与共”的美好愿景贡献了生动的湖笔实践与湖州智慧。(吴悠)

(大运河新闻热线:18611735190)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