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5年初夏,二十岁的张世成参加工作刚满两年,他又成了无业游民。站在自己学徒工作了两年多的天津木器总厂大门口,望着进进出出的工人,他心中充满了迷茫与不甘。
(!)
1965年初夏,二十岁的张世成参加工作刚满两年,他又成了无业游民。站在自己学徒工作了两年多的天津木器总厂大门口,望着进进出出的工人,他心中充满了迷茫与不甘。
图片来源网络
张世成是1963年春天到木器总厂当的学徒工,原本说好的两年出徒,可学徒满两年后师傅说还得学徒一年才能出徒(学徒工一个月才十几块钱的工资),年轻气盛的张世成和师傅发生了争执,一怒之下打伤了师傅,不仅被刑事拘留,还被单位除名,从此成为了无业的社会青年。曾经的雄心壮志在现实的打击下支离破碎,每日浑浑噩噩地度日,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究竟在何方。
时光匆匆流逝,转眼到了1968年年末,张世成还是无业游民,天天呆在家里吃闲饭。当时国家正号召知识青年到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街道干部就来做张世成的工作,劝说他到广阔天地去接受再教育,去自食其力。自己也有两只手,总不能天天呆在城里吃闲饭吧。
街道干部们苦口婆心地劝说他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起初张世成内心是抗拒的,他觉得农村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且贫穷落后的地方,去那里就意味着要彻底告别熟悉的城市生活。可他是有案底的社会青年,在城里很难再就业,别无选择,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张世成最终还是决定听从安排,到农村去自食其力。
1969年春天,天津火车站人头攒动,锣鼓喧天,一面面彩旗随风飘舞,高音喇叭里播送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的宣传口号。二十四岁的张世成与一大帮初中毕业生一同登上了开往内蒙古巴彦淖尔自治区的列车。
列车缓缓启动的时候,知青们和站台上送行的亲人挥泪告别,呼喊声、哭泣声交织在一起,亲人别离的痛苦场面令人心酸。
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满载天津知青的列车终于停靠在了巴彦淖尔自治区境内的刘召车站。当张世成走下列车,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时,他感受到了与天津截然不同的气息。清新的空气、广袤的原野,一切都显得那么新奇而又充满挑战。随后,大家又乘坐汽车来到了五原县县城,当晚便住在了县城。
第二天清晨,阳光洒在县城的街道上,带来一丝温暖。吃过早饭后,县知青办的干部神情严肃地宣读了知青分派名单。张世成和另外十一名天津知青被分派到了赵家屹旦四队插队落户。当听到干部宣读自己的名字时,张世成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真正的农村生活即将开始了。
十二人乘坐两辆马车,颠簸着来到了赵家屹旦大队,四队的赵永义队长热情地迎接了他们,安排他们住在了村头牲口棚后院的四间土坯房子里。房子虽然简陋,但收拾得还算干净整洁,赵队长还特意安排了一位叫赵桂芹的年轻女社员临时帮忙做饭。初见赵桂芹,张世成便被她身上那股勤劳善良的气质所吸引。她总是面带微笑,默默为知青们烧火做饭,从无怨言。
赵家屹旦是一个相对富裕的生产大队,这里临近黄河,河套里的土地肥沃得插上一根筷子都能发芽,孕育出的小麦、高粱和玉米产量极高。乡亲们的生活虽然算不上富足,但隔三岔五就能吃上一顿白面馍,这在当时已经让不少地方的人羡慕不已。
当时正值春耕备耕的农忙时节,安顿好了住处,知青们顾不上休息,便投入到了紧张的生产劳动中。张世成虽然此前从未干过农活,但他年龄大有力气,干起活来格外卖力,一个人能顶两个人用。无论是担粪、翻地、播种还是浇水,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从不喊苦喊累。赵队长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对这个踏实肯干的天津小伙子格外喜欢,没多久便让他担任了知青小组的组长,还让他担任了生产队的副队长。
图片来源网络,图文无关联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知青们与乡亲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大家互帮互助,亲如一家。善良勤劳的赵桂芹对知青们特别好,空闲时间就到知青点帮知青们做饭,教给女知青做针线活,她还经常给知青们送咸菜送好吃的,知青们都很喜欢赵桂芹。后来大家才知道,赵桂芹是个寡妇,结婚不到一年,她的男人和公公一起到黄河抓鱼,不幸的是父子俩都在黄河中溺亡,赵桂芹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她放心不下体弱多病的婆婆,一直也没改嫁,乡亲们和知青们都很同情她。
经过了两年的朝夕相处,知青们对赵桂芹有了更深的了解,她不光长得漂亮,而且心地特别善良,乐于助人,参加生产劳动也从不偷懒耍滑,是个难得的好女人。当时张世成也到了恋爱结婚的年纪,于是,大家便有了撮合她和张世成一起生活的想法。赵队长也觉得两人十分般配,他也有意促成这桩婚事。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1973年秋天,张世成来赵家屹旦插队落户已经四年半了,他年龄也已经二十八九岁了。几年的接触中,张世成渐渐喜欢上了勤劳善良的赵桂芹,赵桂芹也特别喜欢正直善良又勤快的张世成。在知青们和赵队长的热心撮合下,张世成征得父母同意,他和赵桂芹领取了结婚证,结为了夫妻。婚礼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温馨与幸福。
婚后,两人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共同照顾赵桂芹的婆婆。第二年,赵桂芹顺利生下了一对龙凤胎,张世成给儿子起名叫张大龙,给女儿起名叫张小凤,一对儿女的到来,让张世成的生活更加充满了希望和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一同来到赵家屹旦插队落户的天津知青陆续通过招工的方式进城工作,离开了这片生活多年的土地。到了1979年冬季,在赵家屹旦插队落户的天津知青只剩下张世成一个人了。看着曾经的伙伴们一个个离去,张世成的心中充满了失落与惆怅。他开始担心自己的未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机会改变现状,城里出生长大的张世成,他也向往有一份能挣工资的工作,他更向往城里的生活。
图片来源网络
或许是命运的眷顾,也许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就在张世成感到迷茫无助的时候,他终于等来了好消息——大队书记给他送来了一份招工审批表,他被招工到公社供销社饭店工作,并且转成了非农业户口。这个结果让张世成激动不已,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告别了田间地头的劳作,开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月月都能开工资了。
在供销社饭店工作的日子里,张世成依旧保持着踏实肯干的作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新的岗位上站稳了脚跟,两年后调到县供销社当了副主任。
张世成的儿子张大龙十七岁那年,按照政策将户口迁回了天津,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高中毕业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有了一份好工作,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女儿张小凤则凭借着自身的努力考上了卫校,毕业后到县医院当了一名护士,成为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在县城结婚成家过上了幸福生活。
1997年初冬,赵桂芹的婆婆去世了,张世成和赵桂芹身披重孝为老人操办了后事,村里人没有不夸赞他夫妻俩的。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张世成到了退休的年龄。退休后,他带着相伴多年的农村老伴赵桂芹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天津,与儿子儿媳一起生活,共享天伦之乐。
目前,年近八旬(张世成今年七十九周岁)的张世成和赵桂芹夫妻俩的身体都很健康,每天早饭后都去公园散步,有时还去五原县的女儿家小住,来去都不用接送,他俩完全可以自由出行。
图片来源网络
有关张世成老师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就给朋友们讲完了,在这里也借住自媒体这个平台,祝福这对同甘共苦的八旬老人健康快乐!幸福美满!祝福普天下的老知青朋友们都健健康康,幸福快乐每一天。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张老师提供素材)
来源:草根茶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