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先到安平县转转。这安平镇里的孝仁村,早先也不叫这个名。它原本是县城北门附近的一片地方,就叫北街或者北门。后来到了明朝永乐五年(1407年),有户姓刘的人家从山西迁到这里住下了。村子附近有座“孝感圣姑庙”,大伙儿觉得这名儿好,有孝心、知感念,就把村名改成了“孝
今天跟您念叨念叨咱安平县和饶阳县一些村名的来头。
咱先到安平县转转。这安平镇里的孝仁村,早先也不叫这个名。它原本是县城北门附近的一片地方,就叫北街或者北门。后来到了明朝永乐五年(1407年),有户姓刘的人家从山西迁到这里住下了。村子附近有座“孝感圣姑庙”,大伙儿觉得这名儿好,有孝心、知感念,就把村名改成了“孝感街”。
再后来,到了1947年,这孝感街和旁边的里仁铺有一部分合成了一个村,就从两个名儿里各取了一个字,叫“孝仁村”了。您听,又是“孝”又是“仁”,这可是咱们中国人顶看重的两种品德,就盼着子孙后代能孝敬长辈、待人仁厚。
说到孝,安平还有个孝林村,这里流传的故事更透着人情味儿。说是很久以前,村边林子住着个老汉,后来有位妇人带着两个孩子也搬来做邻居。妇人家的孩子淘气,总去摘老汉家枣树上的青枣。妇人觉得给人家添了麻烦,心里过意不去,就想搬走。老汉知道后,非但不责怪,反而想办法不让孩子们摔着,还劝妇人留下。有一次妇人还是觉得不好意思,不吭声就搬走了。老汉发现后,立马去追。
说来也怪,那天太阳落山了,可老汉追邻居的那条路上,天还亮着,像是老天爷特意给他留的光。最终老汉追回了妇人,两家以后相处得就像一家人,妇人的孩子长大后,也对老汉像自家长辈一样孝顺。
这事传开了,大家觉得是两家人互相体谅、邻里和睦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村子就叫“孝邻”村,后来慢慢叫成了“孝林村”。这故事里啊,既有孝顺,也有邻里间的互相体谅,这份淳朴的感情,啥时候都让人心里暖和。
在安平,很多村名还跟东汉的刘秀有点关联。像大何庄乡的东羽林村,传说当年刘秀的御林军从这里经过。“羽林”是皇帝禁卫军的意思,这名字听着就挺威风。明朝永乐二年(1440年),有佟、姚、高三姓人家从山西迁到这里,还沿用着“羽林”这个老地名,后来按方位分村,就有了东羽林村。
同样是和大何庄乡的北满子村,村名也和刘秀的传说有关。相传刘秀的军营曾驻扎在这一带,他的家属住在此地。人们祝愿他们家族人丁兴旺,子孙满堂,所以给这里起名叫“满子”。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有几姓人家从山西迁来此地定居,仍然沿用“满子”这个名称。后来村子大了,按方位分成了南、北、中满子,北边的就叫北满子村。这“满子”的名字,寄托了人们希望家族兴旺、生活美满的愿望。
黄城乡的唐贝村,老名字更形象,叫“躺碑”。也是说公元24年王郎赶刘秀的时候,刘秀的人马路过这儿,为了认路,就把村西北路边一块躺着的汉白玉大石碑当成了记号,村子也就叫“躺碑”了。后来叫着叫着,觉得不雅,就按谐音改成了文雅点的“唐贝”。而且啊,这唐贝村在安平还是个有点儿名气的地方。
光绪二十六年的《深州风土记》里就提到过安平唐贝村有靳姓人家。更值得一提的是,安平有名的丝网产业,最早搞绢罗加工的就是黄城乡唐贝村,在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那时候,村里就有人织绢罗了。从一个靠“躺碑”认路的地方,发展到后来有了特色手工业,这村子的历史,也透着股子顽强生存、不断发展的劲儿。
说完了安平,咱再来瞧瞧饶阳县。饶阳这块地方,建县很早,西汉那时候就有了。饶阳这个名字本身就有讲究,是因为它在饶河的北面。咱们古人说“山南水北为阳”,山南边能晒到太阳,水北边也能晒到太阳,所以地名里带“阳”字的,常常就是在山南或者水北。
饶阳县里,好些乡镇的名字也都有年头了。像大尹村镇,是唐朝末年的时候,有尹、冉、郑三姓人家为了躲避“安史之乱”,从外地逃到这里安家,因为最早来的是姓尹的,村子就叫“大尹村”了。这名字记录的就是一段为了生存而迁徙的历史。
五公镇的名字,听起来挺气派。这里面有故事,说的是唐代有个姓李的家族,五代人都世袭着“安平县开国公”的爵位。清朝嘉庆年间,村子分过大小,后来合并了,但还是叫“五公村”,镇子也因为村子而得名。一个地方,能出一个连续五代都很有地位和影响的家族,这在古代是很了不起的事,所以人们就用地名把这份荣耀记了下来。
五公镇下边,有几个村的来历也挺有意思。沃地村,最早可不是富裕的“沃”,是因为村子在滹沱河堤坝的拐弯处,地势低洼,老名字叫“洼地”或者“窝堤”(就是堤坝窝窝的意思)。后来时间长了,叫白了,就成了“沃地”。这名字的变化,说不定也寄托了人们希望贫瘠土地变肥沃的愿望。
张保村(那一带一共有五个张保村),这名儿听着像个姓张的人家为保平安建的村子,其实不然。最早啊,是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乡亲们为了自保,修起围墙,把村子弄成了个堡垒,当时叫“义成堡”。后来传来传去,“义成堡”就变成了“张堡”。再后来,周边按方位和姓氏,就有了南张堡、北张堡、西张堡,还有许张堡、贾张堡这么五个带“张堡”的村子。这说明啊,在不太平的年代,咱们老百姓就得团结起来,靠自己保护家园。
南马村和北马村,名字是简化了。原来这叫“许司马”,是说在宋金打仗的时候,有位姓许的“司马”官(司马是古代管军队的官)带兵在这里驻扎过,还给老百姓做了些好事。人们为了纪念他,村子就叫“许司马”。后来村子大了,分成了南许司马和北许司马,叫着叫着,就简化成了南马、北马。这也是老百姓念好,谁给咱办过好事,咱就记着他。
南善村和北善村,名字听着就让人觉得善良。它们在宋朝的时候叫“南舍人”、“北舍人”。“舍人”在古代是个官职名。据说《宋史》里记载,五公村一个叫李昉的人,还有他的儿子孙子,都当过“中书舍人”之类的官。人们推测,可能就跟这个有关。到了1937年,这两个村改名叫“南善”、“北善”了。从“舍人”到“善”,这里面有对历史的继承,也更突出了与人为善的美好期盼。
饶阳的东里满镇,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老百姓在这里建村。古时候不是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说法吗,当时这个村的户数刚好凑满“一里”(二十五家左右),所以就取名“里满”。后来因为它在西里满的东边,就叫东里满了。这说明咱们中国人啊,安家立业,也讲究个规整。
留楚镇的名字,听着有点古韵。唐朝时候这儿是个小村,叫“元香”。到了明朝成化年间,村子东北角修了座庙叫“留众寺”,元香村的人常去烧香拜佛,后来还有人搬到寺庙旁边住,慢慢地,元香村就和留众寺连成一片了,大家就把这地方叫“留众庙”,后来演化成了“留楚”。这大概是因为有了寺庙,人气更旺,村子也因此得了新名。
饶阳的师钦村(分南、北、中等),它的由来跟宝贵的文化传承直接相关。据说秦朝时“焚书坑儒”,研究《诗经》的毛亨带着侄子毛苌逃难,毛苌后来流浪到饶阳一个叫“莲花泊”的村子(这一带水多景美),在这里筑了个台子讲授《诗经》。原来那个“荷花泊”村,也因此改名叫“诗经村”,后来慢慢演化成了“师钦村”。
“师钦”,有说是“诗经”的谐音,也可能包含着对讲经老师毛苌的钦敬。这可是了不得的文化大事,咱们这看似普通的多村,竟然在那么早的年代,就为保存老祖宗的诗歌文化出过力!直到现在,南师钦村里主要的几条路,还叫“风”、“雅”、“颂”——这正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村里还有“毛公大街”、“诗经路”这样的路名,墙上也画着毛苌讲经的故事。您看,这文化根脉,就这样代代传下来了。
再说说饶阳的郭村。这村子来历也挺实在,据记载,这一带历史上有个“鲁口城”,城池废弃后,百姓在城郭(外城)边建村居住,所以就叫“郭村”。不过,当地老百姓的口音,习惯把它叫成“古奥村”。这里面没有帝王将相,也没有神仙鬼怪,就是老百姓在故城边上安居乐业,名字起得朴实。
您看,这些地名,有的是对孝道、仁爱、善良这些美好品德的推崇,像孝仁村、孝林村、南(北)善村;有的是在记录历史上的大事件或者大人物的影响,像五公镇、东羽林村、南(北)马村;有的反映了古代老百姓的聚居方式和生存智慧,像东里满、张保村;有的则跟咱们珍贵的文化传承紧密相连,像师钦村;还有的,就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最直接的盼望,像北满子村。
来源:水滴石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