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下限!211高校秋招惊现露骨海报,南昌大学校方回应引众怒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2 15:28 1

摘要:可是谁想到才过了一个月,作为211高校的南昌大学的校招,也让我们看到了高校校招的企业门槛再次被刷新,竟然有企业进来招女主播,而且海报上前挺后撅,非常的能够调动男学生的荷尔蒙。

现在校招的门槛是越来越低,之前东北某高校里面有台球厅招女教练,就挺刷新眼球的了,毕竟起码是双非,学校层次一般。

然后这所高校被网友们冷嘲热讽,赶紧道歉。

可是谁想到才过了一个月,作为211高校的南昌大学的校招,也让我们看到了高校校招的企业门槛再次被刷新,竟然有企业进来招女主播,而且海报上前挺后撅,非常的能够调动男学生的荷尔蒙。

10 月 16 号上午,南昌大学白帆体育场,2026 届毕业生秋季双选会正在这里举行,750 多家企业摆开阵势,近 2 万名学生揣着简历穿梭其间,盼着能找到份称心工作。可谁也没想到,一场本该严肃的求职盛会,竟被一张海报搅得沸沸扬扬。

最先发现不对劲的是帮着维持秩序的学生志愿者。在一排整齐的招聘展位中,南昌灵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摊位格外扎眼:海报上的女性穿着吊带透视装,姿态惹眼,旁边硕大的 "高薪诚聘主播" 字样格外醒目。

"这也太露骨了吧?怎么能摆到校园里来?" 志愿者赶紧上前提醒,可没等多说几句,这家公司的工作人员就慌忙收走海报,收拾起摊位一溜烟跑了。

消息伴着现场照片很快传到网上,瞬间炸了锅。有网友直截了当地吐槽:"这海报就差把低俗写脸上了,放大学里简直是冒犯!"

还有人翻出了涉事企业的底细:这家 2022 年才成立的 MCN 公司,虽说注册资本写着 1000 万,可 2024 年的年报显示参保人数只有 6 人,典型的 "小作坊" 规模。

更让人气愤的是,面对 "擦边" 质疑,公司工作人员还嘴硬:"我们主打可爱清纯风,物料没问题,只是突出女性身材,主播想展示优势也可以"。

这番辩解被网友怼得哑口无言:"清纯风需要穿透视装?这理解能力也是没谁了。"

最让大家失望的,还是南昌大学最初的回应。校方先是用 "工作疏漏" 轻描淡写带过,解释说企业有正规执照,招聘的人事专员、剪辑师助理等岗位也符合要求,就是海报没提前报备,加上当天人太多没查到。

这话一出,批评声更密集了:"合着审核只看执照不看内容?211 高校的门槛就这么低?" 有网友甚至调侃:"南昌大学要是管不好,不如把 211 名头让给江西财经大学。"

迫于舆论压力,10 月 20 日南昌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处终于发布正式情况说明,承认了管理不到位:"当天现场单位和人数多,巡查存在疏漏,工作不细致、不到位,深表歉意"。

校方还透露,涉事企业确实在省就业服务平台注册过,但海报属于违规展示,目前已经撤场并带走所有物料。为了补救,学校承诺接下来会让学生代表参与审核,还会加密现场巡查频次。

可网友们并不买账。有熟悉这类公司套路的人爆料:"这种企业根本不是真心招人事、剪辑,不管你应聘啥岗位,最后都会劝你转做主播。主播数量直接关系公司星级和平台分成,这就是个陷阱!" 这话得到了现场求职者的印证 —— 当天投简历的学生大多盯着职能岗,问主播岗位的人寥寥无几,大家早就看穿了其中的门道。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种事并非个例。不少网友留言说,现在高校招聘会里的 "怪东西" 越来越多:有的招 "台球助教" 配着性感模特图,有的招 "商 K 专员" 含糊其辞,还有的直接把 "颜值" 列为首要要求。这些打着招聘旗号的低俗营销,正在悄悄侵蚀校园的纯净。

大家的愤怒,本质上是对 "象牙塔被冒犯" 的痛心。南昌大学作为百年学府,梅贻琦先生那句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而谓也,有大师而谓也" 的名言流传至今,可如今却让露骨海报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校招现场。有学生说得实在:"我们十几年寒窗苦读,不是来招聘会看擦边海报的,更不想刚毕业就被当成 ' 靠身材吃饭 ' 的物件。"

高校招聘会从来不是普通的菜市场,而是连接教育与社会的桥梁。学生们在这里寻找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和尊严。南昌灵娱文化的海报之所以刺眼,就是因为它传递出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 仿佛女性的价值只在于身材,求职的底气全靠外貌。这与校园里本该倡导的 "凭能力立足" 的理念格格不入。

校方说 "人多疏漏" 可以理解,但绝不能成为借口。750 家企业、2 万学生的规模确实考验管理能力,但越是人多越该把好关。如果提前明确要求所有宣传物料必须报备审核,如果现场实行分区责任制巡查,这张海报根本没机会挂出来。说到底,还是 "重规模轻质量" 的老问题在作祟,为了追求就业率的数字好看,就放松了对招聘质量的把控。

值得欣慰的是,学生们用实际行动表明了态度 —— 对低俗营销不屑一顾,对尊严工作的追求从未改变。这也给所有高校提了个醒:校招的成功与否,从来不看来了多少企业、摆了多少摊位,而要看能不能让学生带着希望和尊严离开。

截至 10 月 22 日,涉事企业已经销声匿迹,但这张海报引发的讨论还在继续。

道歉容易,重建信任难。一张海报撕开的,是高校在商业化浪潮中的集体失守。

说到底,那些靠“擦边”博眼球的企业,大概率也给不了员工体面的未来。而那些放任乱象的学校,也配不上“211”的金字招牌。

最好的校招,不是人山人海,不是企业云集,而是让学生昂首挺胸地走进去,带着尊严和希望走出来。

别让一张低俗海报,毁了他们对未来的最后一丝信任。

来源:特别读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