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木间的烽火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8 04:10 2

摘要:这是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近日推出的“刀木纪程——上海与新兴木刻的抗战叙事(1931—1949)”展览上的一幅作品。本次展览分为“时代号角——新兴木刻在上海的兴起(1931—1937)”“战时激流——新兴木刻的抗战实践(1937—1945)”“胜利回响——抗

【览事速递】

波涛汹涌,烟雾弥漫,一架战斗机撞向海面上的军舰,碎片四溅。

艺术家王琦的版画以淞沪会战为背景,描绘了中国军人驾驶受损的战斗机英勇撞击日本军舰的壮烈场景。

这是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近日推出的“刀木纪程——上海与新兴木刻的抗战叙事(1931—1949)”展览上的一幅作品。本次展览分为“时代号角——新兴木刻在上海的兴起(1931—1937)”“战时激流——新兴木刻的抗战实践(1937—1945)”“胜利回响——抗战胜利后的新兴木刻(1945—1949)”三个板块,通过143件(组)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新兴木刻萌发于上海、弘扬于全国,抗战胜利后再汇流至上海的传播路径。

1931年,在救亡图存的社会环境下,经过鲁迅的大力倡导,借鉴近代西方版画技法的新兴木刻应运而生。作为一种能够开启民智、便于制作、易于传播普及的大众化艺术形式,新兴木刻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发展壮大。本次展览以鲁迅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会为切入点,以新兴木刻萌发阶段的珍贵作品,勾勒出早期木刻团体的基本轮廓。

值得一提的是,展品中还有三套珍贵的连环画:张明曹的木刻连环画书籍《仇》,曾在1938年半年内刊印4次,达到近万册,发行远至重庆;吕蒙、莫朴、程亚君合作,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铁佛寺》,是长篇木刻连环画中的杰作,反映了当时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复杂斗争;杨可扬创作于1948年的《英英的遭遇》曾在《大公报》上连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力群的《丰衣足食图》、王琦的《石工》、张慧的《路宿墙隅》、李桦的《休息的人》……在这些风格质朴、刻画生动的画面中,观众感受到艰苦岁月中的奋斗激情与民生百态,也向所有为抗战胜利与世界反法西斯事业作出贡献的新兴木刻先驱致以敬意。

(于园媛整理)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