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血管开始堵塞的第一信号,起床时就知道?很多人都没在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2 13:50 1

摘要:“每天早上起来,脚后跟总像踩在铁板上,一走路就发硬、发沉,不走一会儿根本不舒服。”

“每天早上起来,脚后跟总像踩在铁板上,一走路就发硬、发沉,不走一会儿根本不舒服。”

60岁的赵大叔原以为是“老寒腿”发作,没当回事。可几个月后,他在外面遛弯时突然跌倒,右腿发麻,动不了。送医后检查结果令人震惊:右侧股动脉严重狭窄,血流仅剩不到30%

医生告诉他:“你以为是腿的问题,其实是血管‘堵’出来的病。你早上感觉的沉重僵硬,正是身体在‘报警’。”

你以为血管堵塞的第一信号是胸痛?其实,很多时候,它根本不疼,只是从起床的“几步路”开始,逐渐变得明显

这类“静悄悄”的堵塞,早期常常被误认为是关节退化、腿脚发冷、老年人正常现象

但一旦堵得厉害,轻则走不了路,重则心梗、脑梗猝不及防。

那么——

血管开始堵塞,身体到底会发出什么信号?早上起床时的哪些表现不能忽视?又该如何科学判断、有效改善?

今天这篇文章,把这件“关乎性命的小事”讲清楚。

很多人上了年纪之后,早上起床都觉得身体“慢半拍”:脚沉、腿硬、走不快。但医学专家提醒:

这不一定是“老了”,很可能是血管开始出问题了。

尤其是下肢动脉堵塞,最早期信号就常出现在“早上第一步”。

这是为什么?

从生理机制来看,动脉堵塞最容易发生在下肢末端血管,尤其在夜间静息状态下,血流速度变慢,血管容易出现“痉挛+血栓微聚”。

早上起床时一用力,就容易表现出典型症状:

脚底板发凉发硬,穿袜子都觉得不适脚后跟或小腿像“绑着铅块”,走不动小腿酸胀、走几步就累,坐一会儿缓解(医学上称“间歇性跛行”)一侧脚趾颜色偏暗或指甲发紫

这类症状,往往被忽视,但其实是动脉血流供应不足导致的缺血表现。

2022年《中国血管外科杂志》一项研究显示:

“下肢动脉狭窄患者中,约68%在发病前半年就有‘起床行走困难’的表现,但因不疼或能缓解,未引起足够重视。”

特别是患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三高”的人群,这类“堵而不觉”的进展,极其隐蔽。

你的血管,也许已经在慢慢“结垢”,只是你还没听到它的“呻吟”。

血管堵塞不是一夜形成的,它是一个“慢慢沉默,突然爆发”的过程。前期你不觉得,后期就来不及了。

医生提醒:当你开始频繁出现“起床僵硬感”却不处理时,血管很可能正经历以下变化:

1.动脉内皮受损,血脂附着加速

血管内皮就像水管的内壁,一旦被损伤,胆固醇、甘油三酯就会像“油垢”一样附着其上,形成粥样斑块,逐渐堵住血流通道。

2.血管弹性下降,形成动脉硬化

血管长期处于收缩-膨胀之间,老化后容易变硬,失去弹性。动脉壁变厚、变脆,一旦堵塞后很难恢复

3.小血管微循环障碍,导致手脚发凉麻木

堵塞让末端血流减少,脚趾、手指处于“供血不足”状态,表现为手脚发凉、麻木、刺痛。

4.严重者并发心脑血管事件

血管堵到70%以上时,轻者下肢动脉闭塞、走不了路,重者可能形成血栓脱落,诱发脑梗、心梗,危及生命。

尤其冬季寒冷时,血管本就容易收缩,这些“堵塞后果”可能发展得更快、更突然。

所以,不是你不累,而是你的血管“累了”。

血管堵不堵,看早上状态就能初步判断。但光靠感觉还不够,医生建议从“体感+筛查+干预”三步走。

1.早起自检:走100米是否腿酸无力

每天起床后原地走路或平地步行100米,是否出现小腿酸痛、腿沉、麻胀?

出现者需警惕“间歇性跛行”——血管供血不足的典型表现。

2.查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踝肱指数(ABI)

血脂异常、同型半胱氨酸偏高,都是血管病变前兆。
ABI<0.9说明下肢供血不足,建议每年一次体检筛查。

3.日常饮食多选“血管软化食物”

如:深海鱼、燕麦、黑木耳、西蓝花、坚果、橄榄油
这些富含ω-3脂肪酸、可溶性纤维、抗氧化物质,有助于清除自由基、减少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4.坚持3个“护血管”的生活习惯

每天快步走3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戒烟限酒,少吃高盐高脂肪食品保持心情平稳,避免情绪激动导致血压波动

医生强调:动脉堵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等到症状明显才行动。

你早起那一刻的“脚僵”,也许是身体给你的最后预警。

健康,其实藏在每天起床后的那几步里。

别再轻视“走路沉、腿脚冷、脚底发麻”这些“小毛病”了,它们可能不是“年龄的问题”,而是血管正在发出求救信号。

从今天起,不妨把“起床后走路100步”当作一项健康自检

也提醒身边的父母亲人——别让血管的“悄悄堵”变成未来的“突然倒”。

当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具体健康情况请务必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由专业医生判断和处理。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防治指南(2021年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3.《血管堵塞早期信号与影像学分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
4.《踝肱指数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评估》,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21
5.《老年人血管健康筛查临床建议》,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共识
6.《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老王健康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