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汉返乡逆袭“椪柑大王”,荒山写出“循环”致富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2 12:27 1

摘要:深秋的凌晨五点,桐梓县小水乡的山间还浸在湿冷的墨色里。手机闹铃一响,王维忠从被窝里坐起,第一件事不是洗漱,而是推开窗望向他的羊群和椪柑林——这是他七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

深秋的凌晨五点,桐梓县小水乡的山间还浸在湿冷的墨色里。手机闹铃一响,王维忠从被窝里坐起,第一件事不是洗漱,而是推开窗望向他的羊群和椪柑林——这是他七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

成片的椪柑树在晨雾中舒展着青翠枝叶,枝头缀满的果实正由青转黄。这个54岁的男人轻抚着饱满的椪柑,眼角泛起笑意:“再不用辛苦去河里拉水了。”山顶那座200立方米的蓄水池就是底气。

时间倒回2016年。还在江苏工地上绑钢筋的王维忠,过年回乡时看见儿时奔跑的田野长满荒草,心被狠狠刺痛。“要不咱回家种地得了?”这个念头一旦冒出,就再难按捺。

妻子刘尚维记得,那晚煤炉烧得正旺,丈夫眼里跳动着两簇火苗:“我们不是从小就会种椪柑?”

“酸不拉唧的,哪个吃哦。”妻子的担忧不无道理。但王维忠已打定主意:“凡是可以改进嘛。”他揣着打工攒下的全部积蓄,独自踏上考察之路。从福建到浙江,最终在台州一片芦柑基地里停下脚步——那里的柑橘甜得让他看到了希望。

带着4万株芦柑苗回乡,王维忠联合5个村民成立合作社,300亩荒山瞬间被绿意覆盖。但农业的残酷很快显现——投入周期长,管理精细,不到三年,其他五人相继退出。

“他们泄气,我不能啊。”这个70后汉子把铺盖搬进果园旁的板房,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一担担往山上挑粪。最难的七八月,他开着三轮车往返山脚拉水,只能优先浇灌挂果最好的三分之一果园,“光这就得忙活大半个月”。

转机出现在第三年秋。第一批椪柑成熟时,他摘下一颗递给妻子:“你尝尝。”刘尚维剥开果皮,清甜的果香瞬间弥漫——那是他们从未尝过的甘甜。

“不用除草剂。”王维忠的坚持起初让人不解。直到他牵出第一批黑山羊,大家才明白他的深意——柑橘林下的杂草成了羊群饲料,羊粪经发酵后还田,一套完整的种养循环模式就此成型。

每天清晨发完椪柑订单,他就开着三轮车穿梭在30亩牧草田间。镰刀划过青草的沙沙声,与羊群咩咩叫声交织成晨曲。“每天两车,大概2吨草。”这个精瘦的汉子总是同时忙活好几件事,刚割完草又要去阉割公羊,“阉割后羊性情温顺,长得快,肉质也嫩”。

真正的转折来自那个秋天的农技培训。当县里专家讲到“黄板诱杀”防治橘小食蝇时,一直蹲在角落的王维忠突然直起身子,摸出皱巴巴的本子疾速记录。

随后乡里组织的乡贤会上,他第一次提出“分级销售”的想法:“好果卖精品价,次果做加工,不能一股脑儿按筐卖。”

更让他惊喜的是,镇里工作人员带着设计方案登门:“老王,咱们试试线上+线下双线模式?”不久后,家庭农场的直播间里,王维忠举着刚摘的椪柑,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介绍:“这是我们高山种的,甜得很!”

第七年深秋,王维忠站在山顶蓄水池旁,脚下是70多亩丰收的果园。曾经需要优先浇灌的三分之一核心区,如今已扩展至整片山林。

“硬环境好了,心才能留在村里。”他说的“硬环境”,不仅是那座蓄水池,还有覆盖果园的滴灌系统,冷链物流车能直达的硬化路,以及手机屏幕上不断跳动的订单提示。

现在他的家庭农场每年接待采摘体验人员超500人次,年收入达60万元。更让他自豪的是,每年开出的工资就达15万元——曾经外出打工的乡亲,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暮色四合时,王维忠习惯在果园里走一圈。经过一片新栽的树苗时,他停下脚步——那是他试种的黄金柑,三年后才能挂果。就像他坚持养殖的黄金羊,总要有人为更远的未来播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邱胜

编辑 李洋

二审 徐春燕

三审 潘树涛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