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董元奔以平水韵七绝按历史时序吟咏周初至清末文人,考察其经历,感受其心跳。每十个编号为一辑,每个编号或不止一首,每个编号后作者撰有注释(部分注释系作者考证成果或作品解析),每辑后有时附作者简介。
原创文/董元奔(江苏宿迁)
【按】董元奔以平水韵七绝按历史时序吟咏周初至清末文人,考察其经历,感受其心跳。每十个编号为一辑,每个编号或不止一首,每个编号后作者撰有注释(部分注释系作者考证成果或作品解析),每辑后有时附作者简介。
【1671-1】曾巩逢贵命运改
意厚言端雅拙衡,
帝都未必有嘉名。
长安不入权贵眼,
寂寂南丰白首耕。
【1671-2】元奔夜半听秋雨
枕上风声夹雨声,
销将剩暑早秋行。
可怜暗袭他乡恨,
不敢眠来梦宿城。
【注释1】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曾任馆阁校理、集贤校理等文史类官职。曾巩系“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以风格平和,语言雅正著称,有《元丰类稿》90卷,《全宋诗》存其诗9卷。
【注释2】曾巩早年屡试不第,嘉佑二年(1057)因主考官欧阳修(1007-1072)赏识而及第,然不久欧阳修遭贬,曾巩则一直做州县属官而不能升迁。后幸运再度降临,熙宁五年(1073)曾巩得时任宰相王安石赏识提拔,先后任齐、洪、福、明、亳、沧等州知州。长安:唐朝京师,这里代指北宋京师。
【注释3】曾巩有残句“濯残暑气朝来雨,助作秋声夜半风”,上面第二首诗即作者元奔化用之。作者身在异乡已久,常不觉旅恨,不料夏末秋初半夜闻听雨声,却牵来旅恨,不胜感慨。宿城:作者家乡宿迁市。
【1672】王珪恨未八大家
阔丽文风胜大苏,
名高拗宰不能图。
蹉跎自古招人惜,
由是难能入八夫。
【注释1】王珪(1019-1085)字禹玉,舒州怀宁(今安徽潜山)人,庆历二年(1042)以榜眼及进士第,曾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侍读学士等文学类官职。著有《宋两朝国史》120卷、《王珪集》100卷,《全宋诗》存其诗7卷。
【注释2】王珪散文以阔达华丽著称,当时朝野名士皆以其优于苏轼(1037-1101)。王珪以榜眼及第,起点高,早年仕途平坦。后虽然与苏轼同党,反对新法,然因其文名高,新法领袖王安石(1021-1086)不仅不敢贬之,反而为平衡政治纷争而于熙宁三年(1070)荐王珪为参知政事,其仕途持续平坦,晚年官拜门下侍郎。
【注释3】大苏:苏洵为老苏,苏辙为小苏,苏轼为大苏。拗宰:宰相王安石人称拗公。
【注释4】后二句:王珪一生官运亨通,不像苏轼跌宕起伏,故苏轼引明人唐顺之怜惜,而王珪未,不然,王珪亦当入“唐宋八大家”之列也。八夫:八大家。
【1673】荆公宽宥宋敏求
政治纷争不共天,
但能宽宥是高贤?
掂轻考重行权术,
一个烧柴百个煎。
【注释1】宋敏求(1019-1079)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故兵部尚书宋绶(991-1041)之子。曾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等文学类官职。有《唐大诏令集》、《春明退朝录》、《长安志》等史地著作,《全宋诗》存其诗6首。
【注释2】宋敏求系守旧派,王安石(1021-1086)忌之。宋敏求本为右谏议大夫,新党官员上书王安石请免宋敏求之职,宋敏求亦主动向王安石请求外任,然王安石以宋敏求熟知唐朝掌故,不仅未贬之,反而升为集贤院学士,主修国史,后又升其为礼部侍郎。元奔认为,此非王安石识大局,乃其权术之所在也,即其知轻重也,择守旧派一人笼之,打击守旧派众人耳。
【1674】刘敞惜未作史官
诸朝历史网中罗,
指点迷津识见多。
却恨皇家留意少,
半生修撰是偏科。
【注释1】刘敞(1019-1068)字原甫,临江新喻(今江西樟树)人。庆历六年(1046)以榜眼中进士,曾任集贤院直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等文学类官职。刘敞系大儒,经史子集、金石地理皆有建树,有《春秋权衡》《春秋传》《公是集》《汉书标注》《先秦古器图碑》等,《全宋诗》存其诗28卷。
【注释2】刘敞虽精通历史,然其平生多为皇帝侍读或州郡主官,未曾参与修史,而当时著名史家欧阳修(1007-1072)、司马光(1019-1068)及刘敞之弟刘攽(1023-1089)时常向其请教史事,故元奔上面诗作第四句谓其为“修撰”之“偏科”是也。
【1675】衣锦他乡姚原道
还乡莫道锦衣人,
异地如何不爽神?
阔大神州皆国土,
千家万户一般亲。
【注释】姚原道(1019-1081)字号不详,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全宋诗》存其诗1首即《送程给事知越州》。自古为官者喜荣归归里为官,而姚原道却于该诗中共贺自己与程某为官异地他州之耀,元奔赞其胸怀之阔也。
【1676】孙侔不受嗟来食
从来科举不公平,
权贵关怀赠爵名。
宁愿荡舟清浊水,
贤人岂食嗟来烹!
【注释1】孙侔(1019-1084)字少述,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全宋诗》存其诗1首。
【注释2】孙侔于景佑五年(1038)参加科举落第,谢先父故旧赠官之好意,流落江淮间,不久于江宁结识王安石(1021-1086),时王安石尚未及第,同年王安石之父、时任都官员外郎王益(992-1038)病逝,孙侔受王安石之托撰写墓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拜相,欲赠孙侔进士出身并赴京任职,孙侔婉拒。
【注释3】嗟来烹:嗟来之食。烹为动词用作名词,烹制之食物。
【1677】赵瞻政见稳如石
莫以忠奸论劣优,
名臣政见不从流。
尔虞我诈虽常态,
但未骑墙可共谋。
【注释1】赵瞻(1019-1090)字大观,亳州永城(今河南永城)人。庆历六年(1046)及第,著有《春秋论》《史记抵牾论》《唐春秋》等学术著作共85卷,另有文集20卷。
【注释2】赵瞻为守旧派官员,熙宁三年(1070),变法派领袖王安石(1021-1086)欲请时任开封府判官赵瞻助力变法,承诺升其为知杂事御史,赵瞻婉拒,遂被王安石贬为陕西路转运副使。元奔认为,赵瞻坚持己见,不作骑墙投机者,王安石腹中倘能撑船,理应接纳之,政敌何尝不可为挚友乎?
【1678】性格耿直鲜于侁
直木迎风不动摇,
纵然无刺亦骄骄。
莫言官场忠奸迥,
郎朗胸怀政敌饶。
【注释1】鲜于侁(1019-1087)字子俊,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度门镇)人。景佑元年(1034)进士,曾任集贤修撰等文学类官职,《全宋诗》存其诗1卷约50首,代表作为效法楚辞之作《易断》《诗传》。
【注释2】鲜于侁系守旧派官僚,与苏轼(1037-1101)友善。熙宁元年(1068)为利州路转运判官,王安石虽恶之,却惧其性格耿直,不降反升其为利州路转运副使,苏轼戏谓鬼怕恶人。
【1679】张洞无端知天命
莫言梦里见阎王,
敢问须眉怎个详?
天命缘何能识得,
无非懵懂乱阴阳!
【注释1】张洞(1019-1069)字仲通,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人,进士出身,曾任教育类官职太常少卿,《全宋诗》存其诗1首。
【注释2】张洞年界五十,偶梦冥官,梦醒以“五十而知天命”自谓命不久矣,后果卒。元奔认为此事虚妄也。
【1680】韩缜如此解君忧
割地原非卖国谋,
求和只为解君忧。
满朝未忘燕云事,
何虑增加四五州!
【注释1】韩缜(1019-1097)字玉汝,河南雍丘(今河南杞县)人,故参知政事韩亿(972-1044)之子,检校太尉韩绛(1022-1088)、门下侍郎韩维(1017-1098)六弟。韩缜系庆历二年(1042)进士,《全宋诗》存其诗5首,《全宋文》存其文15篇。
【注释2】熙宁七年(1072),时任天章阁待制韩缜奉宋神宗命与辽使议定两国边界,宋主动割地六百里。议成,多有大臣上书请斩韩缜,神宗默然。燕云事:后晋以割让十六州给契丹,以求晋辽之盟。宋太祖、宋太宗常誓言收复,却罕有实际措施及行动,此宋朝重文轻武国策使然。
来源:董元奔古典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