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山东霜降却回暖,鲁中山区飘初霜,10月26日气温骤跌至1℃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2 10:07 1

摘要:今天又是个大晴天,山东版图终于摆脱了连日阴雨的“灰色笼罩”——从鲁北的黄河岸边到鲁南的微山湖畔,晴空区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张。接下来三天全省将开启“晴好模式”,气温逐步回升。

今天又是个大晴天,山东版图终于摆脱了连日阴雨的“灰色笼罩”——从鲁北的黄河岸边到鲁南的微山湖畔,晴空区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张。接下来三天全省将开启“晴好模式”,气温逐步回升。

结合山东省气象台10月22日7时30分最新监测数据和中央气象台环流分析,未来三天山东天气呈现“整体晴好、区域有别、昼夜温差大”的鲜明特征,各地农户和市民需精准应对。

今天全省主打“晴间多云”,就像给庄稼拉开了“晾晒帘” 。北风仍是天气主角,威海和南部沿海地区风力达4~5级,阵风甚至冲到6~7级。

气温方面,“山地凉、沿海暖”的差异格外明显。夜间最低温里,鲁中山区(济南、泰安、淄博等地)仅有5℃左右,部分区域会出现轻霜冻——这可是今年入秋以来最早的“霜信号”,地里的露天蔬菜和晚熟玉米苗得赶紧“盖被子”。

沿海的青岛、烟台等地最低温能到9℃,其他内陆地区在7℃上下。白天最高温更有反差,鲁中山区和半岛内陆约12℃,济宁、菏泽等鲁西南地区能冲到15℃,午后晒玉米、晾大豆正是好时候。

空气质量普遍优良,济南、青岛等城市AQI指数均在50以下,适合户外农事作业,但天干物燥,田间吸烟、焚烧秸秆的行为绝对要禁止,鲁西部分林区已达三级火险等级。

10月23日(明天)是霜降节气,天气却不走“寒凉路线”,转为“晴转多云”,气温略有回升。北风势力收敛,半岛地区维持4级阵风5~6级,其他地区减弱到2~3级,风感比今天柔和不少。

气温回升,初霜范围却在扩大。夜间最低温内陆地区升至6℃左右,沿海地区8℃左右,但鲁中、鲁西北部分地区仍会出现明显霜冻——这是今年入秋以来的首次大范围初霜过程,对未收获的晚秋作物是场“考验”。白天最高温变化不大,烟台、威海和鲁中山区13℃左右,其他地区保持15℃上下,真正应了“晨披棉午着纱”的霜降天气特点。

10月24日全省转为“多云间晴”,风力进一步减弱,威海和南部沿海北风降至3~4级,其他地区北风转南风2~3级,南风登场后体感更温和,给小麦播种创造了有利条件。

气温也“支棱”起来了:夜间最低温里,聊城、菏泽等鲁西南地区和沿海能到9℃左右,其他地区6℃左右,轻霜冻基本消退。白天最高温再上一个台阶,烟台、威海和鲁中山区升至14℃,济宁、临沂等地能到16℃,午后甚至可以脱掉外套干活。

“霜降不下霜,大雪满山岗”“霜降晴晴雪少,霜降雨风雪多”,明天霜降遇晴暖,老辈人传下来的谚语今年还准吗?

从大气环流看,目前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对冷空气南下阻挡作用较弱,但西伯利亚冷高压暂时“按兵不动”,导致近期山东以晴好回暖为主。这种“霜降回暖”的现象并不少见,民间叫“假暖”,往往意味着后续冷空气会更猛烈——中央气象台预测,10月26日新一股冷空气南下,鲁中山区最低温可能跌至1℃,这正是对“霜降暖,雪后寒”的印证。

今年入秋后,山东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持续阴雨天气。据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0月14日,全省近八成气象观测站点的10厘米层农田土壤相对湿度已超90%,受此影响,全省秋收与秋种工作进度均出现明显滞后。

鲁西北的德州、聊城等地还有部分晚熟玉米未收获,明天霜降前后的轻霜冻会导致玉米籽粒脱水过快,品质下降,必须在今天至明天完成抢收。收获时要注意,带穗玉米不能直接堆在泥地上,要用砖块垫高30厘米以上做隔潮层,垛与垛之间留足通风道。

今年小麦大面积晚播已成定局,霜降后播种更是“抢时间”。省农科院研究员李升东强调,晚播麦田要遵循“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的原则,现在土壤相对湿度多在70%~80%(握土成团、落地散开),正是播种好时机。

过了霜降每晚播一天,播种量就要增加一斤,上限控制在40—45斤。黏土地要比沙土地适当多播,因为黏土地土壤紧实、透气性差,出苗率相对较低。播种时建议采用高性能复式条播机,墒情适宜时浅播3公分左右,加快培育壮苗。

不少农户朋友关心:霜降这天回暖,是不是意味着今年冬天会是暖冬?从气象数据来看,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中央气象台分析,10月26日新一股较强冷空气将影响山东,源于西伯利亚的冷高压经蒙古高原南下,届时鲁中山区最低气温可能降至1℃,这是今年以来的最低温。

来源:暖风@ds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