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教场轶事(续5)——莫耶少校的情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2 10:00 1

摘要:尽管这不是一个当代鲜活的话题,仍然由于主人公是当年东教场的少校军官,还有不少人不了解莫耶,毕竟她曾经是原兰州军区在红色革命文艺历史上振聋发聩叫得响的名人。作为革命前辈的传奇故事,不妨以此结束东教场轶事(续)风花雪月归宿之谈。

文/关中尧

莫耶

东教场轶事(续5)——风花雪月话归宿终篇

尽管这不是一个当代鲜活的话题,仍然由于主人公是当年东教场的少校军官,还有不少人不了解莫耶,毕竟她曾经是原兰州军区在红色革命文艺历史上振聋发聩叫得响的名人。作为革命前辈的传奇故事,不妨以此结束东教场轶事(续)风花雪月归宿之谈。

1955年授衔,37岁的莫耶在原兰州军区被授予少校军衔,那一年全军女军人有一千多人穿上了海蓝色的校官礼服。莫耶虽然授衔没受影响,但从1942年到1952年,莫耶背靠背被审查10年,原因很简单,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化名陈仓的军统特务沈醉在上海同居,18岁诞下一子起名沈剑,沈剑后来加入空军去了台湾又到了美国。孩子名字是沈醉起的,父姓沈,母莫耶亦莫邪,古剑也!

福建安溪以茶盛名,是盛产铁观音的优质产地。莫耶1918年就出生在安溪茶乡小山村东溪乡,原名陈淑媛。祖父是缅甸华侨,父亲是旧军队的团长,算是盘踞在地方的小军阀。陈淑媛虽然出身优裕却心向进步,并不甘心做一个阔小姐坐享其成。她拿了母亲给的18块银元居然只身到上海十里洋场去闯荡,那一年她15岁。

受过中等教育的陈淑媛这时改名白冰,她找到了一份小报编辑工作,跑新闻过程中,认识了新闻界同仁、《中央日报》的记者陈仓。俩人认识后相交甚密,很快就走到了一起同居生活。民国时候的年轻人也挺卷,热得快也散的快,那时也在上海文坛混迹的东北才女萧红,今天和这人好了,明天又和那人在一起了。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白冰央求陈仓一同上延安参加革命抗日救国,陈仓这才说了实话,她毅然告别情夫又一次只身去了延安,这一别终生再未与沈醉谋面。

延安时期的莫耶

白冰到延安后改名莫耶,这个名字表现了她誓做一把斩恶除害的利剑改天换地。诞生于1938年著名的抗战歌曲《延安颂》,活泼可爱的词作者莫耶当时才20岁,青春靓丽,风华正茂,那时在延安已经是人人皆知的厉害人物。西北野战军的老文艺家说,莫耶在延安时的名气能甩延安那位“莎菲女士日记”作者丁x几条街。一首深情气势的好词,配上作曲高手郑律成雄伟悠扬的旋律,从当年唱红流传开来直至如今仍然激越人心。

1942年延安整风告一段落后,莫耶要求上前线从延安到了晋西北120师,在120师相遇年轻的宣传干事、安徽巢湖人方唯若,两颗理想志向爱好契合的心从此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巢湖现在已经并入合肥,湖畔出过三位上将,一位是护送伟人重庆谈判的“国军”张治中,一位是我党情报专家李克农,还有一位是恢复军衔制后知名度不高的温宗仁。方唯若把李克农叫舅,是其亲外甥。外甥媳妇有如此重大的历史问题被审查,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早就被严肃处理了。审查归审查,莫耶之所以安然无恙被授予少校军衔,难免与重磅力量罩着有关。

1979年夏是原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创刊三十周年,报社纪念大会刘孚社长请来了曾担任该报主编、61岁的莫耶女士莅临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那时莫耶已经转业地方新闻文化界多年,带着一副浅咖色的秀朗近视眼镜,穿着一件亦是咖啡色的对襟外衣,头发灰白,看上去如同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仅从外貌很难想象她是著名歌曲《延安颂》才华横溢的词作者。这也是莫耶自1956年转业后唯一一次返回老部队的正式亮相。

她在热烈祝贺报纸创刊30周年之后,主要讲了创作《延安颂》的来由:

1938年的延安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抗战热情。初到延安不久的郑律成和莫耶在参加完一次群众大会后,被延安的活力和人们的爱国热情所感染,会后,人们沿着延河岸边散步,三三两两,意气风发。延安夏日的黄昏,宝塔山倒映在延河水面,波光粼粼,垂柳依依,令人陶醉。艺术家突然就有了强烈的创作欲望。

郑律成

郑律成被眼前的情景感染,向年轻的莫耶提议:你看延安的夕阳多美,抗战的气氛多浓,咱们写一首歌吧?!激扬文字的文艺青年莫耶当场写下了《歌颂延安》的歌词,几乎没有修改交给了郑律成: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千万颗青年的心

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

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

结成了坚固的阵线

看群众已抬起了头

看群众已扬起了手

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

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

士兵瞄准了枪口

准备和敌人搏斗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

筑成坚固的抗日的阵线

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

在历史上灿烂辉煌”

最精彩的歌头四句起兴之语从最熟悉的延安标志性景物切入,动静结合,徐徐展开,像摄影镜头下浓墨重彩的画面摇过,很快将人们带入主题歌词铿锵有力的战斗呼喊中,鞭策鼓舞抗日将士拿起刀枪消灭驱逐侵略者。

郑律成当晚就在窑洞闪烁的油灯下吟诵记谱,两天内完成谱曲。这首歌曲原名《歌颂延安》,后经中宣部建议更名为《延安颂》。一经诞生,马上就在延安的部队学校传唱开来,又飞出延安到了敌占区的爱国青年之中,不久在全国唱响。

作曲家郑律成的艺术造诣早已闻名遐迩,他的成功轻车熟路。莫耶的名字作为词作者出现后,尤其是当人们了解到她是刚到延安参加革命只有20岁的小姑娘,延安各界立即轰动了。莫耶的名字在陕甘宁边区十分响亮,许多人见到莫耶一睹芳容之余都拿出笔记本让她签名。早晨起来她的窑洞门外缝隙插满了折叠的情书。

晚年的莫耶说,在某个时期特定的环境中灵感闪现创作出一个成名作品,并不代表以后能不断创作出轰动的好作品。试图写过一些歌词和诗歌,因为缺少青年时代那种到了新天地产生的朝气磅礴激情冲动,感觉写的都不顺手。好比初恋和再恋感觉就不同,一见钟情的第一次初恋碰撞出震颤人心的火花刻骨铭心。

沈醉作为国民党战犯被关押在功德林,直到1960年获得特赦,后在全国政协文史委工作。1967年,莫耶又因为历史问题遭受折磨,沈醉在被询问关于莫耶的历史问题时,为了保护她,故意说不认识她。1980年,沈醉欲与莫耶联系被婉拒,未能实现内心的愿望。闻知莫耶于1986年因病去世的消息,沈醉在自己的日记中表达了深深的遗憾。

方唯若莫耶和孩子在一起

方唯若,笔名路耶,妙的是和莫耶笔名都有一个耶字,大概这也是老天爷给他俩安排好的姻缘机巧,方生于1919年,小莫耶一岁。在很长一段时间,方唯若是西北军区及至兰州军区的“一支笔”,戴着眼镜,走路都在低头思考问题。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他担任政治部宣传部长期间曾执笔以兰州军区党委的名义向中央写过一个电报《55师在平叛中重视执行民族政策》的报告,伟人阅后批示: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文件。

方唯若一举成名。

当年在莫耶众多的追求者当中,方唯若胜出因为“他是口才最笨拙的求爱者”,和巧舌如簧者相比,经历过男欢女爱风月的莫耶,觉得方唯若不计较她的浪漫情史,真正爱她的灵魂、她的才华和她的人身,是最靠谱最真诚最值得信赖托付终生的男人,果断嫁给了他并育有一儿一女,幸福美满了大半生。

1986年疾病缠身的莫耶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送走战友兼老伴之后,陷入悲痛和怀念以政治部副主任身份离休住进广武门干休所多年孤苦伶仃的方老,在老部下们的撮合下续弦军区歌舞团杨x,杨女士将方老晚年生活照顾的也还可以。就是不愿意让老人听到《延安颂》的歌声,也许是怕他受到刺激,也许还有其他因素,只要广播里电视上一出现《延安颂》,她马上关掉让歌声消失。方老苦笑着摇摇头不作声。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百年。一首《延安颂》,让莫耶与这首不朽的红色颂歌流芳百世,也淡化了她少不更事的轻率阴影。

偌大一座政治部广武门干休所如今只有文化部96岁的尉立清健在,思维清晰,口齿清楚,他见证了从西北军区到军改前原兰州军区东教场70多个春秋的风霜雪雨,是仅存的活字典。东教场轶事中不少珍贵资料来自他的回忆和讲述,特此鸣谢!并祝他老人家健康愉快寿比南山。

来源:云卜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