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宿州公安刑侦战线,有这样一位“追逃专家”:他用大数据织就天网,让潜逃25年的“梨园案”凶手落网;以创新战法为钥,21小时破获28年悬案;凭赤子之心为桥,助失散35年的母子重逢;连续5年被安徽省公安机关评为“研判追逃专家”“追逃能手”,获评“安徽省公安机关杰出
在宿州公安刑侦战线,有这样一位“追逃专家”:他用大数据织就天网,让潜逃25年的“梨园案”凶手落网;以创新战法为钥,21小时破获28年悬案;凭赤子之心为桥,助失散35年的母子重逢;连续5年被安徽省公安机关评为“研判追逃专家”“追逃能手”,获评“安徽省公安机关杰出人民警察”。他就是宿州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传统侵财犯罪侦查大队副大队长崔辉,一位在科技与人性交织中,书写正义答卷的人民警察。
宿州市公安局刑警、全国闻名的追逃专家崔辉
1 初心启航:从梨园梦想到刑侦尖兵
崔辉的警察梦,始于家乡的一片梨园。年少时,梨园深处发生的少女被劫案,让他感受到受害者家庭的悲痛与嫌疑人逃脱的无奈,“成为惩奸除恶的警察”的念头,在他心中深深扎根。
崔辉正在工作
2004年,25岁的崔辉如愿入警,先被分配至交警岗位。在交警支队科技科的十余年里,他发挥计算机专业特长,用大数据维护道路畅通,虽成绩斐然,却始终未忘刑侦初心。2012年,萧县特大金店抢劫案中,他被抽调负责车辆查缉,亲身见证刑警的专业与担当,更坚定了转型的决心。2017年,38岁的崔辉调入刑侦支队,可初入刑侦的他,一度因忙于杂务陷入迷茫,甚至被老刑警质疑“这个年纪还折腾啥”。
崔辉(左)和工作室的同事们正在一起研判案情
不服输的崔辉在基层调研中找到突破口——他发现一名女警仅凭电脑就能精准追逃,这让他意识到“科技是信息化时代的刑侦利器”。从此,他重拾计算机专业,钻研信息研判技能,从海量数据中寻找线索,逐渐在追逃工作中崭露头角。首次独立带队抓捕虽因细节疏漏受挫,但他及时复盘总结,半年后便成功抓获在逃人员,迈出了成为“追逃专家”的关键一步。
2 科技破局:让积案在数据中“显形”
“向科技要警力、以创新破难题”,是崔辉始终坚守的刑侦理念。他将大数据与传统侦查深度融合,创新战法、研发工具,让一件件尘封多年的命案积案,在科技赋能下迎来转机。
崔辉正在派出所查阅相关档案信息
2022年中秋,崔辉接到老家警方的求助,协助侦破25年前的“梨园案”。面对泛黄卷宗中有限的线索,他另辟蹊径,从嫌疑人任某“对母亲感情极深”的背景入手,在邮电局尘封档案中找到一封匿名信,结合大数据分析锁定外省某县城。当抓捕组发现靠捡垃圾为生的“刘某”时,崔辉仅凭眼神便确认其就是任某,这起让他年少立志从警的案件,终于在他手中画上句号。
2023年国庆假期,崔辉在工作室埋头分析数据,成功锁定潜逃28年的命案嫌疑人王某的踪迹。从数据碰撞到抓捕归案,仅用时21小时,这场跨越近三十年的追逃,成为全国公安机关培训班的经典案例。而在2025年,他又通过数万张照片比对和1000多个日夜坚守,抓获杀害周某、潜逃29年的嫌疑人,了却了周某父亲“死前见凶手一面”的心愿。
崔辉调阅相关档案
不仅如此,崔辉还总结提炼出“系列人像验证佐证法”,获评2024年安徽省公安机关改革创新“领跑者”第一名并入选全国“百优技战法”;研发的“数智分析工具”入选2025年全国“百优创新”项目;构建的“双重追逃模型”破获的34年命案积案,被《中国刑警》杂志收录。5年来,他带领团队研判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1000多名,其中历年在逃人员580余名,2023年至今抓获全国命案积案在逃人员94名,成效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3 薪火相传:让正义之光持续闪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崔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同事们眼里,他不仅是破案能手,更是一位倾囊相授的导师。在成为追逃专家后,崔辉更注重“传帮带”,将自己的经验与技能传递给更多年轻民警。2021年,“崔辉追逃工作室”成立;2023年,工作室被命名为“崔辉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宿州公安信息研判人才的“孵化器”。
崔辉(左)正在和徒弟侦办案情
在工作室,崔辉创新培训模式:理论课上,他将枯燥的数据分析转化为生动案例;实战中,他带着学员扎进案件堆,手把手教他们从海量信息中捕捉关键线索。他常对新警说:“情报研判需要耐心、细心,才能享受方寸之间决胜千里的成就感。”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培养80余名研判骨干,7人获评“省级研判追逃专家能手”,13名民辅警因功受表彰,为各警种提供重要信息4000余条。工作室还接待了全国20多家单位的100余名民警交流学习,崔辉本人也受邀赴多地授课,1000多名公安民警、警校学生和司法人员聆听过他的课程,让“宿州追逃经验”在全国落地生根。
4 为民暖心:用科技架起寻亲桥梁
在崔辉眼中,科技不仅是破案的工具,更是连接人心的桥梁。他带领工作室主动与全国500多家民政局救助站合作,共享数据资源,用技术帮助离散家庭团圆,让冰冷的数据充满温度。
2021年,崔辉利用自主研发的技战法,帮助走失18年的聋哑少女小徐与家人重逢。接到小徐哥哥的求助后,他在休班时间分析旧照、梳理线索,最终锁定小徐的生活地点,让分离18年的兄妹得以相见。2022年,他又帮助朱女士找回了被拐35年的儿子。面对老人提供的唯一一张4岁时的黑白照片,崔辉通过技术处理和数据“碰撞”,发现了被拐儿童踪迹,这场跨越35年的寻亲之路,在科技助力下终得圆满。
崔辉(左)和民警正在侦查案情
因在寻亲领域的突出贡献,2021年崔辉被邀请参与央视《等着我》栏目录制,央视专门发来感谢信。找到孩子的朱女士为工作室送来“最值得信赖的人民公安”牌匾,网友们也在团圆直播的评论区刷屏“科技有温度”“致敬人民警察”。而崔辉始终淡然:“我只是做了警察该做的事。”
寻亲成功的家庭前来向崔辉道谢
从梨园少年到追逃专家,从科技探路者到暖心守护者,崔辉用二十余年从警生涯证明:岗位会变,但守护正义的信念不变;技术会革新,但为民服务的初心不改。他以科技为刃,斩破积案迷雾;以坚守为炬,照亮正义之路;以温情为桥,连接离散亲情,用行动诠释着“人民警察为人民”的深刻内涵,成为安徽公安战线当之无愧的“榜样”。
版权须知: 未经本刊书面许可,任何人 或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本刊图文内容。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朋友圈✬
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文字:吴承江
图片:高斌
编辑:张倩莹
校对:刘军
审核:周卫星 孙婷
《安徽画报》创刊于1958年,是安徽省唯一一份大型政经文旅类高端期刊,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指导、安徽出版集团主管,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安徽画报》立足主流宣传阵地,以美图美文美术美味传播安徽形象,讲好安徽故事,画说美好安徽。2017年复刊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版权示范单位”“中国最佳画报”“中国最佳媒体融合奖”“安徽省优秀期刊”“安徽重要外宣窗口阵地”“安徽省版权示范单位”等。
来源:安徽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