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0万打赏换来的不是微信,而是一张法院传票。10月20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式立案,案由只有七个字——“网络服务合同纠纷”。
80万打赏换来的不是微信,而是一张法院传票。10月20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式立案,案由只有七个字——“网络服务合同纠纷”。
原告“别难过”把旺仔小乔和抖音一起告了,要求退钱。12月初开庭,全国主播和“榜一大哥们”都竖起了耳朵:法院到底把打赏当“赠与”还是“买卖”?
一旦判下来,直播行业的“情话”可能要重写。
把打赏看成“爱情转账”的人,这次要失望了。
法律圈内部流传一句话:本案的争议焦点只有两个——主播口头承诺算不算合同?
平台抽成要不要连带赔?
用大白话翻译:小乔在直播间说“刷到榜一加微信”,到底是一句“谢谢老板”的客套,还是盖了章的“买卖合同”?
如果法院认定属于“附义务赠与”,小乔没加微信就等于违约,80万要退;如果认定是“无偿赠与”,大哥只能认栽。
抖音被列为共同被告,则是因为抽走了40%流水,法院要回答“平台是菜市场,还是共同摊主”。
主播们第一次发现,原来“嘴甜”也能成为呈堂证供。10月18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连夜发布《网络表演直播内容合规指引(征求意见稿)》,把“加微信、送门票、线下见面”统统列入高风险承诺,主播敢开口,平台就要扣分。
抖音同步上线“承诺兑现信用分”,分值低于80,连麦、PK、上热门一律关小黑屋。
翻译成人话:以后主播再画大饼,系统先让你“信用破产”,比封号还难受——流量腰斩,等于直接拔氧气管。
旺仔小乔本人,则成了新规下的“教科书级”反面案例。10月19日,工作室发声明称“暂停直播,内部整顿”,却留了个尾巴——“80万存在争议”。
知情人士透露,她背后的MCN已经启动“割肉”程序:2025年全国巡演全部取消,品牌方排队解约,违约金预估超过300万。
更尴尬的是,她连夜删除所有含“打赏福利”字样的历史视频,却被网友提前录屏,证据链反而更完整。
用行业黑话形容,这叫“社死级”掉粉——700万粉丝说走就走,取关速度比微博热搜掉得还快。
有人把这事当成“土豪翻车”的八卦,其实真正的雷埋在更深处:直播打赏的“情感经济”第一次被司法称重。
过去十年,主播靠“情绪价值”换火箭,平台靠“即时快感”抽流水,用户买的是“被看见”的幻觉。
现在法院要拆穿魔术:情绪一旦标好价格,就得开发票;承诺只要写进公屏,就得兑现。
判决结果不论谁赢,都会成为以后所有“打赏争议”的参考模板——主播再想用“谢谢老公”糊弄过去,得先翻翻判决书。
对普通看客来说,这起案子给了三条“防坑指南”:
1. 大额打赏前,先截屏主播承诺。
法院认证据,不认“她当时明明说好”。
2. 平台礼物页右上角有“未成年退款”通道,成年人想退钱,只能走诉讼,胜率取决于有没有“对价承诺”。
3. 别把打赏当投资,它更像“现场点歌”——歌手唱完,交易结束;想加微信,得另签合同。
对主播而言,话术红线被连夜刷新:以后敢在直播间说“刷礼物送福利”,系统会弹窗提示“请上传履约证明”。
信用分扣完,流量直接归零,比封号更狠。
用行内大哥的话说:“以前靠嘴甜赚钱,以后靠合同保命。
”
12月的庭审,大概率不会当庭宣判,但“口头承诺算不算数”的答案,已经写进行业新规。
无论法院最终怎么认定,直播打赏的“野蛮生长”都走到了头——情话可以讲,合同得跟上;火箭可以刷,发票得开好。80万买下的不是微信好友位,而是给整个行业的一堂普法课:当情绪被标上价码,爱情转账就会变成买卖合同,而合同,从来不信眼泪。
来源:快乐的艺术家dR2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