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安置小区湖畔嘉苑,各具特色的活动室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温馨港湾。秧歌室、太极室、舞蹈室、锣鼓室、歌唱室、朗诵室、棋牌室、书法室、阅读室……这些功能各异的房间,不仅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更记录着居民搬迁上楼后生活的美好变迁。
“网红村”刘古良村一步一景,街角胡同变作“大画板”,老作坊成为打卡地,古家具演绎新故事,小广场化身直播间……
在安置小区湖畔嘉苑,各具特色的活动室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温馨港湾。秧歌室、太极室、舞蹈室、锣鼓室、歌唱室、朗诵室、棋牌室、书法室、阅读室……这些功能各异的房间,不仅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更记录着居民搬迁上楼后生活的美好变迁。
在文化下乡活动中,阳信县非遗保护中心亮出多项“绝活”:老人痴迷的东路梆子、年轻人爱听的相声,还有孩子们爱看的杂技、魔术……这些非遗项目,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牛县牛人牛文章”唱响全国,电影《牛王》获金鸡奖提名,吕剧《长调悠悠》成功首演,再续两地情……
今天,让我们一同品读阳信文艺。
刘古良村的爆红密码:牛县范儿、古典范儿、文艺范儿和完善的文旅配套
盛夏7月,阳信县刘古良村“火爆出圈”。
在那里,全市27支队伍、超300名球员参加的“村BA”球王争霸赛火热开幕。乡亲们或坐在长条凳、小马扎上观看比赛,或化身热情洋溢的啦啦队员,为选手们加油助威。参赛球队亮相时,牛骨雕、温氏面塑、阳信鸭梨醋等27件“欣欣向荣,齐鲁有礼”阳信好品一同展示,既为赛事增添风采,又宣传了地方特色产品。《风云再起水落坡》轻喜剧单集播放量超20万次,社火表演视频实现千万级传播。
刘古良村的走红,绝非偶然。“村BA”只是引爆点,其底蕴在于长久积淀的独特气质。这份气质,源于三重韵味:
——“中国第一牛县”的牛县范儿。晚风轻拂,烧烤飘香,阳信牛肉令人回味;老手艺制作的牛皮鼓声声铿锵,赛场上激荡着拼搏的“牛精神”。
——全国最大古旧家具集散地的古典范儿。胡同口、小路旁,老榆木雕花床、红木八仙桌、榫卯橱柜等古旧家具随处可见。水落坡仿古家具已占据京沪市场的半壁江山,更远销欧美、日韩。
——梦回40年前的文艺范儿。橘子糖、铁皮青蛙、“二八”自行车、供销门市部、人民邮电、人民照相馆……1200平方米的民俗墙绘、农耕雕塑、“哪吒”IP打卡点,以及馒头工坊、鲁班工坊等“十二工坊”,让人仿佛穿越时空。而“印象·水落坡”社火表演及篝火晚会,更将记忆、童年与乡愁融为一体,令人沉醉。
水落坡镇党委宣传委员、统战委员、文联主席孙垚介绍,该镇建设了“十二工坊”、供销门市部、邮电所等富有年代感的新业态,打造“民俗+体验”“民俗+产业”“民俗+体育”等品牌活动,以“文艺乡建”推动“三链融合”。通过“土地入股+企业投资+村民参与”的模式,该镇打造了集教育基地和沉浸式农耕体验于一体的综合研学基地,实现教育价值与经济收益的双赢。目前,基地年接待研学团队超1.5万人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并成功入选山东省重点文旅项目。
刘古良村作为“古马乡韵”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的核心村,同时也是水落坡镇民俗文化产业园的附属功能区。周边汇聚了阳光田园小镇、水韵古街博物馆、盛世古韵非遗体验中心、泰易文化院、“山东手造·滨州精品”展示体验中心等特色景点,更有牛羊肉、“老字号”糕点、锅子饼等美食可供品尝,德鑫国际酒店等住宿选择则让游客轻松解锁“食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新体验。
“北有高碑店、南看阳信县”,从“收旧卖旧”到“仿古创古”,再到“以文兴旅”“以文促产”,在艺术乡建的持续赋能下,刘古良村正不断焕发新生。
“文艺书记”星火燎原:组建一支“文艺轻骑兵”队伍,带火多个文艺团体
安置8个村、回迁群众5000多人的劳店镇湖畔嘉苑社区,是一个“庞然大物”。如此多的人群集中搬迁上楼,短时间内打破了千百年来的生活模式与村庄结构,容易衍生系列矛盾与各类问题。 如何预防与化解?滨州“心安城市”建设理念给出了答案:人心舒畅是关键,而文艺恰是有效抓手。基于此,阳信县特别重视“文艺书记”的试点与选派工作。
在湖畔嘉苑群众眼中,劳店镇文联副主席、社区书记宋静静是个胖乎乎的“小可爱”,更是个“好热闹”的明白人。
文艺有队伍——“文艺书记”牵头,以“社区能人”为“点”、庄户剧团为“线”、群众为“面”,团结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役军人、优秀青年等80余人,组建起一支“文艺轻骑兵”队伍。这支队伍负责动员群众、培训才艺、组织活动,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文艺有阵地——依托活动中心,社区打造了科普馆、戏曲教室、书法绘画室、城市书房、舞蹈教室、棋牌室等功能室,并建成社区文艺舞台和小剧场。同时,成立湖畔里秧歌、太极队、舞蹈队、锣鼓队等8个文艺团体,成员达650余人。
“文艺+宣讲”——200余人参与“红石榴”少年宣讲团、银发先锋宣讲团、老兵宣讲团等,形成了“老马舞动文明”“毛竹板里话新风”“湖畔娃娃科普小课堂”等特色文艺宣讲品牌。
“文艺+关爱”——依托“滨滨学堂”,社区开展儿童课后文艺培训156期,举办“阅”享未来读书会、我爱我家消夏晚会等成果展演活动,参与人数达1200人次。同时,开设老年养生、戏曲培训等课程,受益群众超500人次。
“文艺+集市”——社区举办“群星闪亮·周末戏相逢”文艺活动12场,培育社区特色文艺节目60余个,吸引群众超5000人次参与。活动带动湖畔里夜市繁荣发展,固定摊位从2家增至10家,流动摊位达25家,新增就业岗位30余个。
“文艺+调解”——社区探索“广场文艺调解”特色做法,开展文艺志愿者“舞后一刻钟”“小剧场里话家常”等社区矛盾调解品牌活动25次,将矛盾纠纷化解于无形。
2024年8月,人民网刊发《阳信县:选派文艺书记激活幸福密码》一文;同年9月,全市艺术乡建工作现场会在阳信召开;同年11月,阳信在全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项目高质量发展培训会上作典型发言,发言者正是湖畔嘉苑社区书记宋静静,其发言重点聚焦该社区的经验做法。
东路梆子焕发新光彩:通过“以戏促培”“以师带徒”,与艺术院校联合培养人才
谁能想到,曾一度面临绝迹的东路梆子,如今不仅连续推出新戏,更上演大戏——今年3月,新剧《荐官记》在阳信县文化中心大剧院成功首演;6月,该剧入选2025年度山东省文联文艺创作扶持项目。
“周康演关公,我三天不上工”“豁上今天不赶市,也要先看梆子戏”……这些流传已久的民谚,生动描绘了东路梆子曾经的繁盛景象。传唱300年,东路梆子以其鲜明特色独树一帜。20世纪中叶,东路梆子演出范围辐射至惠民、阳信等20多个县市区,覆盖上百个村庄。然而,1967年,惠民县东路梆子剧团解散后,这一曲种逐渐走向沉寂,陷入“一无财力支持,二无研究人员,三无专业学校”的困境。但散落乡间的庄户剧团,始终默默守护着这一文化火种。
自2007年起,阳信县着手系统整理老艺人口述资料。2016年,阳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成立,以原阳信县艺术团为班底,重新恢复东路梆子演出。近年来,该中心已整理出传统戏10余部,并创作了《二蛋闹牛》《军号嘹亮》等多部小戏。其中,小戏《除夕夜》获山东省群众艺术优秀作品奖;小品《过年》在第九届山东省小品新作展演中斩获“最佳作品”“最佳表演”双奖项;小戏《军号嘹亮》在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中获优秀剧目奖。此外,《白虎帐》《双锁山》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名录”。《荐官记》作为近半个世纪以来首部东路梆子原创大戏,对阳信东路梆子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阳信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孙洪芳介绍,除“以戏促培”外,该县还积极推动“以师带徒”模式,聘请戏曲名家、当地老艺人定期对青年演员进行教学、培训,有效拓宽了东路梆子专业人才培养途径。与此同时,阳信县探索建立人才引进“特事特办”机制,为剧种体系化传承和地方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注入内生动力。
近年来,阳信县文艺精品迭出,如韩强山水画作品入选第四届“乡风墨韵”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王义军作品获山东省社科界第十届人文艺术作品大赛美术作品一等奖;王义军、刘海新诗画作品集《画说阳信》举行新书首发仪式;王义军巨幅国画《沂蒙新貌》入选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全省优秀美术作品展览。此外,阳信画家王义军、周宝全、毛延丽的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山东展(滨州共8人入选)。2024年6月,《金秋迎盛世》《家乡美》《红红的果子火火的日子》《大美梨乡》《硕果累累》5幅作品入选“大地流彩·翰墨东港”2024全国农民画邀请展。画家毛延丽人物画作品《雨季》亮相法国卢浮宫,引发广泛关注。
阳信,素有“鸭梨之乡”“中国第一牛县”的美誉。2022年,讲述阳信援青故事的电影《牛王》获金鸡奖提名;今年3月,阳信文艺志愿服务队赴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以“东腔西韵·山海和鸣”为主题,通过舞台展演与非遗展销相结合的方式,回馈当地群众;今年5月,由山东和内蒙古两地联袂打造的大型现代吕剧《长调悠悠》成功首演,再续两地深厚情谊。 如今,文艺社区书记试点工作成效显著,网红乡村不断涌现,阳信的城乡文化根基愈发坚实。未来,更具底气、更接地气的阳信文艺必将焕发崭新光彩。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