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送儿子去学校路上,邓惠东直播直说“没有养家只有买家”,等证件办妥就给儿子换新号,今后一切只用“叶锐聪”
送儿子去学校路上,邓惠东直播直说“没有养家只有买家”,等证件办妥就给儿子换新号,今后一切只用“叶锐聪”
车窗外是连绵的阴云,车里气氛倒不压抑,零食袋“哗啦啦”作响
21号的这场路上直播涌进了5万多人,屏幕密密麻麻全是关心和叮嘱
她一边递零食一边说出那句态度分明的话,语速不快,但每个字都落在心口
“在我这里,没有养家,只有买家”
这不是为了立场表演,而更像是给儿子也给自己画一条清楚的线
说白了,她已经把“重新开始”的清单写在脸上
她强调等儿子身份证办好,就去办新手机号,往后买东西、登记信息都只用“叶锐聪”这三个字,家里的琐事也会跟着一步步归位
我隔着屏幕能听见她松口气的声音,像是把一摞旧账烧掉,准备从一个号码、一个名字重新搭建秩序
她还补了一句,“一切都会安排上”,像在对所有人打包票,也像在安慰自己
车座中间放着一大袋零食,是她前一晚花了600多元买的,牛肉干、巧克力、薯片一应俱全
她边拆包装边对儿子说,吃不完就和室友分着来,别客气
这句话很日常,却暖得很具体,像许多妈妈出门前不忘往孩子书包里塞的小面包
更扎心的是,直播里她偶尔回头看一眼儿子,那种谨慎又笨拙的亲近,隔着屏幕都能看见光
家里这趟出行,并不是全员到齐
她交代这次去四川,女儿叶梓晴没来,还要上班,手头离不开
我能理解,现实往往不等人,团圆之后更要回到柴米里
换句话说,家人各自牵扯的生活线,正一步步重新拧在一起,没那么快,也没那么容易
为什么选择开车送,不是坐飞机?
她的理由很直接:到了学校还要和孩子爸爸一起开车把周围转熟,找住宿、看超市、摸路线,后面再来陪读就省心不少
把生活跑一遍,就不慌,这就是老派又有效的“踩点”
我听着觉得踏实,人总要先把要走的路看清楚,心里才不打鼓
这场直播的最刺痛一幕,偏偏是最日常的转账
她说给儿子转账时,一看到对方户名不是“叶锐聪”,心里就一下顶上来,都有点不想转了,最后还是转了
那句“你要理解妈妈喔”,她是当着孩子说的,语气轻,但字里行间全是这些年的委屈和火
紧接着,她又重申,儿子就叫叶锐聪,只有一个妈妈,就是她;
儿子也只有一个家,在东莞
这几句话像在给新生活立个名分,也是在给过去画句号
可屏幕另一边,网友们的提醒也在不停滚动
“你儿子在身边,少说点,东姐”
“理解是理解,但别当着孩子说了”
这些话不刺人,是一种温柔的拉住
我也认同,坦白很重要,但场合也很重要,尤其当孩子就在旁边,很多话换个时候说,可能更进心
要理解这份急切,得把时间线拉长
2007年11月12日,东莞寮步镇的家门口,年幼的叶锐聪和姐姐正在玩,被两名男子抱上面包车带走,追也追不上
那之后的第二天,这家人就上了路,开始漫长的寻子
据多位知情者回忆,邓惠东曾一天打三份工,只为攒钱找孩子,后来被查出患癌,也没停下脚步
这条路走得有多苦,只有走的人知道
转机在今年落地
2025年,叶锐聪被成功找回,10月19日,东莞的一场感谢宴上,寻亲圈的孙海洋、杨妞花等人都到场,大家见面像老友重逢
这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松口气,也是许多仍在路上的父母看见的光
21日这场送学路上的直播,算是“回归日常”的第一步,它真切到能闻见零食袋里的巧克力味
把这件事放进更大的社会背景里,不难发现相似的轨迹
比如孙卓案,2007年被拐,父亲孙海洋找了14年,2021年一家团圆;
再比如1999年的符建涛案,2021年找回,警方靠技术和不懈追踪才有结果
说白了,技术在进步,警方在奔忙,志愿者在连线,但家庭创伤的修复,往往才是更长的半场
有业内人士提到,把“买家”和“养家”这两个词分清,有助于社会舆论把边界立稳,也有利于司法追责的共识形成
回到“名字”和“号码”
名字像一枚钉子,把人钉在自己的位置上;
号码像一把新钥匙,给生活开一扇门
在这对母子身上,改号码、用真名,是把被撕裂的身份缝合的一步
但我也在想,十八年的缝隙,不会靠几句狠话就贴合,关系要一点点磨合,情绪要找地方落地,最好也要有专业的心理支持
从社会角度看,围观与建议已经足够热烈,下一步更需要“退一步”
给这家人一点时间,让他们在不被打扰的情况下摸索自己的相处节奏,允许他们在同一屋檐下试错、改正、再试
换句话说,理解不只是一句“别当着孩子说”,也包括“我们在外面等你们慢慢好”
我尤其认同一个朴素的原则:公开场合少贴标签,私下里多给拥抱
失去十八年的人生,靠一次说话补不回来,但可以从一个号码、一个名字开始,踏实地把生活重新摆正
当车子驶近校园,雨丝细了,后视镜里孩子的眼神更定了些
她把零食袋往他怀里一塞,笑着说,到了给我发个消息
我在屏幕这头忽然很确信,这条回家的路,已经不再只有风雨了,更多的是一米一米亮起来的路灯
来源:络妈聊育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