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时要指纹解锁?福州突然开始流行!如此保温杯你会买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1 22:46 2

摘要:喝水时要指纹解锁才能打开,既防恶作剧又防误饮?近期,指纹保温杯突然流行起来。福州一名家长满怀期待地买给女儿,想不到用了一周就闲置了。对于购买初衷,不少家长坦言是出于安全和卫生考虑。这到底是“黑科技”必需品,还是鸡肋“智商税”?

喝水时要指纹解锁才能打开,既防恶作剧又防误饮?近期,指纹保温杯突然流行起来。福州一名家长满怀期待地买给女儿,想不到用了一周就闲置了。对于购买初衷,不少家长坦言是出于安全和卫生考虑。这到底是“黑科技”必需品,还是鸡肋“智商税”?

指纹保温杯。

最近,福州董女士经常刷到小学孩子恶作剧往别人水杯投放各种异物的帖子,作为一名新晋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妈妈,随着一条条推文的推送,女儿“喝水”的安全问题开始悬在她的心上,她的焦虑被一点点放大。

直到她看了一条指纹保温杯的广告,该广告宣称指纹保温杯可以预防恶作剧、校园霸凌。这条广告精准地击中了董女士的软肋。于是,几经挑选的她在电商平台买下了它——某品牌一款价格170元的指纹保温杯。相较于该品牌的其他传统保温杯,这个价格委实高出不少。

“为了安全和卫生”,董女士坦言,她购买指纹保温杯的初衷非常直接,她害怕水杯被人恶作剧,往里吐口水、丢脏东西等。“指纹锁在某种程度上算上了一把‘安全锁’,能让我们当家长的安心不少。”

20日,在她的操作演示下,记者发现打开这款指纹保温杯,操作顺畅的话只要一两秒时间便能打开,不顺畅的话,比如指纹没有完全贴合时,确实需要花上一点时间,手湿的话就更加难打开了,需要反复按压才能解锁。而秋季是一个容易发生手指脱皮的季节,很可能造成指纹识别不出。

不过遗憾的是

仅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董女士为女儿买的这款杯子

就闲置了

“孩子性子比较急,

操作几次不顺畅就不想用了。”

她苦笑

董女士的担忧并非孤例。“指纹保温杯”在孩子和家长的社交圈里讨论度持续走高。不少家长都表达过类似的顾虑,认为指纹水杯能防范无意的病菌传播,也能抵御有心的侵害行为,相当于提供了一个“物理结界”。

福州杨女士的孩子正在上幼儿园,她最近也考虑入手指纹保温杯,她说:“小朋友丢三落四的,经常不知道把水杯放哪里,万一被别人喝了,总觉得不卫生,指纹才能打开杯子的话,感觉放心得多。”

不过也有家长持反对意见,刘女士的孩子正上四年级,她觉得自己的儿子太调皮了,杯子经常磕磕碰碰,很可能会把杯子摔坏了,导致指纹识别失灵,她笑着说,“那这一天还不得被‘渴’哭?这不是得不偿失吗?”

记者走访调查发现,福州各大商场、超市鲜少见到指纹保温杯,主流还是售卖传统水杯。致电福州多家苏宁电器询问是否有售卖指纹保温杯,记者得到的答案也同样是否定。

福州的超市货架上还是以传统保温杯为主。

与此同时,在电商平台搜索“指纹保温杯”,可以看到琳琅满目、各种品牌的产品,价格从100元到500多元不等,不少店铺销量破万。

记者注意到,这类指纹保温杯大多采用数据线充电。一款售价300元的指纹保温杯声称指纹响应速度只需0.2秒。该店铺客服告诉记者,充一次电1.5小时,若按每天使用20次的频率估计,大约可以使用1个月。杯盖禁止使用热水烫或蒸煮,也不可长时间泡水,冲洗的时候要避开充电口。这也意味着,杯盖不能进行高温消毒。

该销售客服还介绍称,这款杯子需要录入2个指纹作为管理者,指纹锁方可生效,可以添加20枚指纹。另外,水杯在没电的情况下是打不开的,低电量状态下红灯会慢闪提醒充电。

记者搜索发现,还有一些指纹保温杯配备蓝牙功能,家长可通过小程序查看孩子的饮水记录和水量,方便监督。

“指纹失灵,会不会导致孩子一天喝不上水?”“杯盖带电子元件,清洗是不是容易藏污纳垢?”在商品提问区,不少消费者有这样的顾虑。

在使用反馈的评论中,记者发现,有网友反映,用了几天后指纹锁就不灵了;还有网友反映要按三五次指纹才能解锁;更有甚者反映没录指纹的同学多按几遍也能打开水杯,一点都不安全;还有使用一个月后,指纹杯就直接彻底“罢工”了,而重新换一个指纹杯盖的价格并不便宜。

为了让孩子喝上一口安全的水,家长们绞尽脑汁。与此同时,一款“指纹杯平替版”也“横空出世”了。有名网友出了个主意,买个适合水杯尺寸的双拉链杯套,外加个小密码锁就能搞定,它无需充电,不怕潮湿,不用再担心杯子打不开,而且价格还便宜很多。这个主意迎来众多拥趸。

专家建议

理性看待,不必盲目跟风

一位家长在评论区写道:

“我们买的不是指纹锁,

是那份‘孩子喝水时,

我不用提心吊胆’的安心。”

福建省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王永红表示,指纹保温杯爆火主要源于家长的育儿焦虑。家长担心孩子在校园遭遇恶作剧、误饮等情况,商家精准捕捉这一心理,将指纹功能包装成安全保障,让家长觉得能增加对孩子安全的可控性。同时,指纹识别的高科技感也带来心理暗示,加上部分家长的从众心理,促使其购买。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家长反复强调防恶作剧、防霸凌,易让孩子对校园环境产生过度防备,潜意识里放大风险,从而带着紧张、警惕心理与同学交往,反而不利于正常人际关系发展。

建议家长理性看待

不必盲目跟风

若班级确实存在相关隐患

可考虑购买

但勿过度渲染功能

日常应注重培养孩子的

自我保护意识和良好卫生习惯

多与孩子沟通校园生活

了解实际情况

同时加强与学校沟通

共同营造安全、信任的成长环境

来源:福建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