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物“相”形——杜英奇雕塑新作》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1 05:02 1

摘要:近日,“广角°青年实验项目空间”第三期最后一展:《应物“相”形——杜英奇雕塑新作》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层C展厅如期开幕。

近日,“广角°青年实验项目空间”第三期最后一展:《应物“相”形——杜英奇雕塑新作》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层C展厅如期开幕。

王军供图

《应物“相”形》展览的空间剧本及其实施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层C展厅是广角°青年实验项目的实施地。由半开放的外部空间(A蓝色区域,以下称A空间)和相对封闭的内部空间(B红色区域,以下称B空间)两部分构成,如下图所示。A空间相对狭窄(宽3.4米)但具有高度(高8.5米),B空间之所以给人相对封闭的感觉主要因为入口相对较窄(宽1.4米)。半开放的A空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个进入美术馆的观众,如果到楼上参观,无论乘坐电梯还是通过步行坡道,都会在美术馆一层大厅空间的最远端看到这里。

所以,在项目实施之前,作者首先结合美术馆的空间特点假设了观众的观看动线——进入美术馆,无论观众是否上楼观展,都可能会在远处看到A空间,注意到这里有作品,接下来有可能走过二楼进入这个半开放的空间,最后进入B空间,完成观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层C展厅平面及展览作品布局图

展览空间示意图

从美术馆一层大厅远端看向3层C展厅A空间(刘宇晗供图)

基于以上空间感受和对观看动线的想象,得出以下判断:

1、A空间的作品必须体量巨大,掌控美术馆空间的制高点,让每一个观众在远处可以看到。这是视觉体验。

2、由于A空间作品体量大,因此可以让到达此处的观众穿过雕塑内部。这是身体体验。

3、B空间占地面积较小,但墙面空间相对充裕,因此选用浮雕,墙面作品在封闭空间将观众包裹。这是心理体验。

以上判断构建起作者希望通过展览带给观众视觉、身体、心理的三重体验,也是本次展览整体的空间剧本。与之对应的是作者对本次展览标题《应物“相”形》的“非专业”翻译:object(物),telepathy(心灵感应),forms(形)。本次展览的作品就是在telepathy(心灵感应)的发动下所创造的object(物)与forms(形)的连接与转化。

在美术馆大厅远端看《甲骨》(李垚辰供图)

作品01至09的编号即本次展览的观看顺序,对于它们位置的经营就是对整体空间剧本结构的细化。

作品01与02位于展厅入口,此处平面接近正方形,原计划制作一件高塔,使观众绕塔而行。实际呈现为由两座塔形成的“塔林”,主要原因是受制于现场搭建条件与作品材质的承压度,如此实施使位于展厅入口的作品间形成一条“夹缝”,或一道“窄门”,对观看路线形成一定“阻挡”。观众可以选择穿过一片由木方和工业金属F夹搭建后而失去自然生理弯曲的“脊椎塔林”,也可以选择离开。

01 02

无尽之塔

泡沫、石膏纱布、木方、金属工业级重型F夹

01:200×158×475cm

02:177x178x390

2025

作品03在现场搭建时决定让其悬空50厘米,一方面可以使它更加接近美术馆的天顶,一方面使雕塑本身的穹顶抬高,保证观众进入作品后的通过性,也使作品对展场空间进行更有效的切割,让悬空的巨物尽可能给观众的身体体验形成足够的“压制”。

戴裕洲供图

宋赫供图

03

甲骨

泡沫、金属脚手架、纱布

497×300×720cm

2025

作品04是三件平面作品,本位于A空间尽头的墙面,形成三联组画(空白画布位于中间)。但实际A空间尽头墙面与观众观看的行进路线并非垂直,作者认为一道斜墙一定程度削弱了观众面对三联画本应感受到的庄严,因此将两幅有画面的画布悬挂于作品03附近的墙面,这两幅画面记录了作品03的三视图及其组装步骤,重叠印刷制成的画面也是作品不同视角和制作时间的叠压。空白画布的材料就是做前面雕塑所使用的石膏纱布,位于A空间尽头墙面,与前两幅画面共同构成了作品04,使观众于此地面对空白画布有所喘息。展览的整体节奏就此短暂停顿。

转场。

04

三视

石膏纱布、油墨、木方

97×63cm×3

2025

进入B空间,从作品05至09呈顺时针方向布局。由于墙面作品需要一定的后退观看距离,因此中间地面不能放置展台或更多地面作品,这是基本原则。

作品05是一个可以打开的匣子,匣子内装有——镜像、星座、负形。灯光从对面投射,不同打开状态的匣子会在墙面或地面形成投影,所以此作品所在墙面应该是空旷辽阔的。

戴裕洲供图

05

幻戏

石膏、木方、铅、铜丝、枯枝

60×45×56cm

2024

作品06与07是B空间占据地面的两件作品,一高一低,一白一黑。背后墙面倚立的木方与钢锯条并非还原工作室的工作场景,而与作品06的意义以及它在现场空间的构图有关。作品07被C型钳倾斜夹在木托一边,所以选择重色点状物——铅块——随机抛撒于木托之上,无序的抛撒契合了梦境的“蒙太奇”(作品07标题为《梦游者》)。

06

重建甲骨

石膏、木方、金属工业级重型F夹

158×160×390cm

2022

07

梦游者

不锈钢、铅、木托

80×60×40cm

2025

作品08在项目方案阶段被设定摆放成一条线进行展示,强调其日常叙事特征。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手形的选择具有一定随机性,致使作品间的线性叙事特征并不强,且实地展线不足,因此改为矩阵式布局,占满B空间最大的墙面,观众对作品阅读变为散点式触发。作品08最后一件编号为32的“手”装在漂流瓶中,数量为399,除了墙面展示以外,如何延续到空间中并传递给观众,是布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它不是展览的“衍生品”,它就是作品08最后一件编号为32的作品的399分之一,所以需要将它们与展厅中作品的展示逻辑衔接好,且必须随机传递给观众,其展示方式绝不能像售卖或赠予。在此设定下,作者把现场的木方斜向作品所在墙面,长短随机置于地面,使其形成一种“漂流木”的漂浮状态,契合了“漂流瓶”的概念,漂流瓶乱序摆放其上,观众自行弯腰拿取,且不易选择其所谓心仪的编号。并非作者不想讨好观众,原因是瓶内的“手”原型来自于叙利亚大马士革博物馆所藏“手印”,它是用于民主集会的“请柬”或“票证”,其中所蕴含的民主平等的理念是崇高且动人的。

08

三十二相

石膏、铁丝、树脂

多种尺寸

2024—2025

08-32请柬

石膏、麻绳、漂流瓶、热敏纸、玻璃、木方

2025

作品09,是展览中体量最小的一件作品,但对于作者个人,或本次展览,这是一座纪念碑(关于“纪念碑性”的论述,参见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就作者个人的感受,这个展览空间更接近一个舞台,作品是舞台布景,作者的工作就是制作作品并构建其在空间中的关系,让观众既可以通过舞台“台口”远观,也可以进入其中。

以上阐述就是本次展览作品所构成的空间剧本,及具体实施过程中作者对它的相关调整。

展览将持续到2025年10月19日。

杜英奇

2025年10月3日

广角°青年实验项目空间

主办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广角°青年实验项目空间”于2022年初启动首期,我馆秉承推动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在策展与创作方面多维探索的理念,使美术馆三层C展厅的独立空间,成为青年教师创作研展、展览策划的一块实验田。目前已完成四期方案的征集、评选(现有22个展览方案入选)。

应物“相”形——杜英奇雕塑新作

来源:龙尘文学汇

相关推荐